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开启“微”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时间:2024-05-07

刘松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都要抓住这一关键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步入高中、大学乃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工作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以“微”动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组织“微辩论”,促使家长转变沟通方式

为了增进家长对这个阶段学生的认识,让他们看到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从而转变以往说教的沟通方式,我开展了“微辩论”。我向学生征集他们比较关注的话题,从中挑选出热度比较高的三个——“要不要报课外班”“中学生要不要追‘爱逗”“中学生该不该早恋”,参考“奇葩说”的模式(1分钟立论—3分钟互杠—1分钟总结观点)进行微辩论。通过辩论,学生意识到青春期的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是存在偏颇的,带着这样的思考,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了。例如,关于“要不要报课外班”这个问题,学生们通过辩论后表示,如果跟家长意见不一致,不应该吵闹,可以試着说服家长,以另外的形式发挥这笔钱的作用,让自己有所收获和提高。

每次辩论后,我都会将活动的照片和视频分享在班级微信群里,家长们看到后非常惊讶,他们没有想到孩子们能对这些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更重要的是能够反思自身,站在更多的角度看问题。他们眼中的孩子不再是不可理喻、叛逆的“小恶魔”,而是一个个思想逐渐成熟的小大人。于是,我趁机引导家长,把与学生的“交锋”当作辩论,如果家长说服了孩子,要肯定自己找到了孩子能够接受的沟通路径;如果被孩子压制了处于下风,说明孩子成熟了,看待问题有理有据了。家长们逐渐学会了与孩子平等沟通,为接下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了基础。

2.撰写“微影评”,增强学生对良好行为习惯的认同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需要其认同某种行为习惯是“良好”的,才有意愿尝试,之后才有可能坚持。为此,我从初一开始,每周在班级放映一部家国情怀、青春励志、名人传记类的影片。全班一起观影、讨论,之后在班级微信群里“晒”影评。

例如,我给每届的初一学生都会播放影片《萤火之森》,每当他们看到因触碰而消失的“银”后,都会感动落泪。学生们在影评中写道:“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我们精心、恰当地维护,感情也不例外。”“在与异性交往时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让美好的感情轻易消失……”通过观看影片,学生对与异性交往时应把握好尺度有了一致的认识,这也让他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与异性交往。

除了“班级影院”外,我还打造“亲子影院”,针对学生的特点单独推荐影片,并请学生和家长共同撰写影评。班上曾经有个女生在阅读和书写方面存在困难,成绩落后,性格很内向,家长也没有办法。于是,我推荐了影片《来自地球上的星星》,看到患有阅读障碍的主人公罗杰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逐渐有了改善,学生和家长都深受感动,学生在妈妈的帮助下写下了影评,希望自己能够克服学习障碍,变得勇敢自信。之后,家长带孩子去接受了专业的治疗,与此同时,我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帮助她,一年下来,她已经“逆袭”为一个自信认真的班委。

3.提出“微建议”,共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学生认同并愿意尝试良好的行为习惯后,我及时对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与家长共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为例,班会课上,我带领学生“撕纸看人生”,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接着,我引导学生掌握时间管理四象限法,让他们学会按照不同事件的不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最后,我从网上找来时间管理日程本,让学生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在日程本上进行排序,由家长负责监督,对于安排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进行调整。渐渐地,学生发现自己做事情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而对于情绪管理,我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绘制“心情日历”——通过在日历表中画出每日心情,让家长和学生都能关注到对方的情绪,并对自身的不良情绪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学生对情绪的处理能力也有了很大增强。

家校共育是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共育方法与路径需要教育工作者与家长不断思考、积极探索。我相信,家校合作的荧荧之光,定能收获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阳光的品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