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艳萍
2014年3月,在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的背景下,北京市十一学校勇挑重担,承办了海淀区南部两所薄弱学校(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将其合并成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命名为十一学校一分校。
十一学校一分校紧密对接十一学校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实践下的育人模式,立足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战略规划,经过实践探索,构建出一套指向每一个学生生命成长的“龙娃成长课程”。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和秉承的教育价值观,明确提出了培养目标:志远意诚、智圆行方,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意志、有诚信、有智识、有主张、有规则、有修养的“龙娃”。
构建“龙娃成长课程”,面向个体贯通育人
在充分借鉴十一学校课程建设经验的前提下,学校结合自身资源、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九年一贯统筹设计,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学时计划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系统构建了“龙娃成长课程”。纵向上,分成有机衔接的三个阶段:跨学科的主题课程、“分科+跨科”的主题课程、分层分类的可选择课程。
1.1-2年级: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
作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跨学科主题课程在落实国家课程的过程中,从儿童的生活体验出发,尊重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完整认知周围世界的基本特征,以系列化主题的形式,跨越学科界限,进行多学科融合,引领儿童进行深刻体验。
在实施过程中,坚持游戏化、资源化、生活化的原则,将儿童学习与生活无缝链接,有效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性,让知识的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生活和有趣的体验。我们相对灵活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实行“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师生可以更专注于学习内容与活动。在两位教师包班的同时,我们还安排专业教师完成体育、音乐、美术、戏剧等课程教学,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化发展需要。
2.3-5年级:开设“分科+跨科”的主题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正处在认知高速发展期,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逐步形成学科意识,但仍倾向于通过综合性的活动来获得对知识的整体认识与运用。因此,这个学段在延续系列化主题的同时,采用“分科+跨科”的方式。在帮助学生打好学科知识深厚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促进习惯养成。
在实施过程中,每周的星期一至星期四进行分科课程学习,周五则进行跨科课程学习;不同学科教师“联合作战”,对国家教材进行校本化的实施。
3.6-9年级:开设分层分类可选择的课程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方式和智力倾向的差异性日益明显,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的判断也更为清晰,这就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学业发展和技能成长的多元需求,开设分层分类可选择的课程,培养其自主发展的能力。
数学、物理等课程的教学进行分层实施。数学自六年级开始、物理自八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异,分为Ⅰ、Ⅱ、Ⅲ三个层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標准的基础上,从Ⅰ到Ⅲ内容逐级加深,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考试方式与这三个层级课程的学生成长定位紧密呼应,各有侧重。学生可在任课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建议下自主选择,动态调整。
语文、英语、体育课程的部分课时和艺术、技术课程的全部课时进行分类实施。例如,语文、英语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自主选修模块课程,目前共有现代文阅读、美文赏析、古诗词欣赏、时事传媒、原著阅读、口语听说等15个门类供学生自由选择。体育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同时,开设可选择的必修课程,目前有羽毛球、足球、排球、独轮车、武术、攀岩等21个模块,学生们每个学期需要在这些课程中选择一个进行学习,其中,击剑、马术、滑雪、游泳等课程在校外基地开设。
为了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个体差异,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做出发展规划,学校组织骨干教师研究更加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课程方案。对于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这些中考选考学科,我们设计了三类课程,逐步推进。从六年级下学期开始,学校开设了体验课程。在初中,除必修内容外,我们又将这些课程分为Ⅰ和Ⅱ两个类别,供学生自主选择。课程Ⅰ指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旨在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本质;课程Ⅱ作为学生参加中考的学科,旨在使学生掌握该学科更高层次学习必备的相关能力,体会学科魅力。无论学生最终选择某一学科中考方向的课程Ⅱ,还是选择非中考方向的课程Ⅰ,我们都会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必备知识。
4.综合实践课程
我们对学校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主题仪式、纪念日、社团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围绕学校培养目标,重新建构,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成为“龙娃成长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课程包含“行方”“智圆”“意诚”“志远”四个领域。为了保证培养目标中的八大素养能够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采用了切实可行的、具有丰富实践性的课程载体进行落实。
例如,“志远”领域的“名家大师进校园”课程,邀请名家大师或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开设讲座,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人生与世界。“意诚”领域的“道歉日”活动,让学生多了份包容之心,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学会担当。“智圆”领域的“校长有约”活动,让学生与学校管理者共进午餐,商讨学校发展事宜,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行方”领域的“最闪亮的那颗星”活动,每个月都推荐在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全校表彰,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学校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使其成为学生难以忘怀的节日。比如,“主题运动会”课程由传统单一的体育盛会变成了以学生感兴趣的专题为载体的多学科实践性课程,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让学生拥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
课程评价贯穿始终,激励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评价最重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进步,只有完善评价体系,运用“多把尺子”,才能更加科学地监测课程效果,及时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保障课程顺利有效地落实。学校学生的学业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纪律常规,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互助、倾听、探究、提问、思考、质疑、合作等学习品质。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看”到学生在本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为此,每个学科都在过程性评价中设置了体现本学科核心素养的指标维度。
任课教师每次课后会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成绩及具体评价内容发布在信息平台上,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评价结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评价方案。
2.终结性评价
7-9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和思想品德Ⅱ、历史Ⅱ、地理Ⅱ、生物Ⅱ、物理Ⅱ、化学Ⅱ,每个学段进行一次质量检测,其它课程每个学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测,这称为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既包括各种形式的练习或测验,也包括小论文、研究报告、演出汇报、实验操作、动手制作、发明创造等个性化的作品成果。
每个学期以学生成长报告单的形式,将学生在校的选课与修课情况、学习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学业成绩、学分以及参加综合实践课程的情况,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和家长。每个学段结束后,学校在信息平台上均会更新学生的学业成绩表。
每个学段的过程性评价成绩与终结性评价成绩之和为学段成绩,两个学段的平均成绩为学期成绩,两个学期评价成绩的平均值为学年成绩,最终形成“龙娃成长课程”的综合评价。
3.评价与荣誉等级的换算
“龙娃成长课程”评价结果通过一套公式换算成荣誉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一、二、三、四、五星级“龙娃”(晋级方法如下圖所示)。在学业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中,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机会获得0.5枚龙娃贴。在综合实践课程领域,学生每获得0.1学分即可得到1枚龙娃贴。
星级龙娃晋级表
这样的评价体系,融入游戏化思维,引发学生自我关注、自我发现、自我诊断、自我激励。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学生在自我激励中可以获得更加完整的成长。
五年来,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以课程变革撬动学校的综合改革,初步完成了薄弱校的改造并实现了学校转型,更为重要的是,变革带来了学生的真实成长。“低段综合、高段选择、九年一贯”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在收获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的同时,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自我规划意识和独立自主的精神,让学生逐步成为一个个“有理想、有担当”的生命个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