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邓虹:一直在求索

时间:2024-05-07

肖佳晓

当邓虹老师静静地坐着的时候,你会立即想到一个词语——人淡如菊。娇小玲珑的身材、恬静淡雅的气质和似乎总是带着浅浅笑意的眉眼,让人感觉这就是一个从古典画中走出来女子。第一眼见到邓虹老师,或许会认为这样一个拥有沉静而柔美的古典气质的女子,一定也如古时候的闺中人那样远离尘嚣、弱不经风吧。可是如果你那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正如静水深流,其实,这恬静和淡雅正是源于邓虹老师内心的沉稳与气魄;这样一个外表娇小柔弱的女子,可是一个“敢为天下先”,在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的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开路人。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互联网开拓课堂新天地

2002年,邓虹老师率先开始了一项大胆的教学实验——“网络环境与高三个性化作文辅导”。之所以说这项教学实验“大胆”,因为其一:那一年,互联网才刚刚开始风靡,而青少年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问题已开始引起各界关注,社会上渐成“防网如防虎狼”之势,当时压根没人将“互联网”与“学习”联系起来;其二:这可是针对高三的孩子进行的教学实验,让在为高考紧张备战的孩子们上网学习,光想想就让人捏一把汗;其三:在网上进行作文教学辅导,根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参考的经验,效果也难以预知,因为这是妥妥的“第一次”!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主开展“网络环境与高三个性化作文辅导”的教学实验,困难与压力可想而知。然而,邓虹老师依然灵敏地“嗅”到了互联网时代所提供的无限机遇与可能:互联网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只要用得好,无疑能增加师生间交流互动的时间,丰富互动的形式,这可是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作文辅导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啊!眼光与魄力,让邓虹老师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

因为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前人经验,邓虹老师就自己钻研、琢磨。当时,邓虹老师确立的基本思路是“在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式作文活动中,构建一个情感交流、智力交锋、相互启迪、设问释疑、轻松和谐的‘场’,使老师更加贴近,甚至尽量切入学生写作的流动过程,及时把握学生写作的思维动向,使辅导点拨尽可能地深入到学生的心中”。邓虹老师在网络上发布公告、布置作业,随后随时接收学生来信、加入聊天、评价作业、及时反馈……很显然,这样新奇刺激的互动方式,这样一个充满激情的能量场,迅速点燃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令我感动的是,有些学生半夜了还在要求上传、递交作文,有些学生经过我在网上一对一的‘面批’后,依然兴致不减地对原文进行一改再改。这些现象是以前传统作文教学所看不到的,我分明感受到每个学生从网络写作中体验到快乐、成就和充实……”

这场教学实验,得到了同行和专家们的高度认同,它不仅仅具有开创性和革命性,不仅仅刷新了人们对于互联网对于语文教学的价值的认知,其研究水平更是“达到该课题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这样具有革命性的教学实验,对于邓虹老师这样兼具眼光、魄力和“弄潮儿”气质的人来说,绝对不是偶然,也绝对不会成为其教师生涯中唯一辉煌的“第一次”,邓虹老师停不下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时刻关注时代的需要、研究教学的空白,进行了一次次开创性的尝试,如进行“网络环境与‘超文本’创新作文实验”,如创造性地将“活动作文”引入作文教学,又如填补教学空白研发“高中语文专题性阅读与话题作文教程”……

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鲁迅经典文章教学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样一句在坊间广为流传的顺口溜,绝对能让任何一个被语文“虐”过的孩子发出会心的一笑。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鲁迅文章教学被喻为“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甚至有一段时间,舆论中出现了将鲁迅的文章“驱逐”出语文教材的声音。

面对教学的难点就“绕着走”不是邓虹老师的风格,这位外表温婉柔弱的女子,深藏着的是一颗不怕困难的心。“难,但这是真正的经典,逾越不过去的高山,不爬就永远不可能登上高峰,永远在小丘陵里打转。”邓虹老师深深地明白鲁迅文章的价值,这些可都是自己特别钟爱、常读常新的经典啊。骨子里的韧劲和对真理的执着,让邓虹老师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鲁迅文章教学这块“硬骨头”。

因为有一定的难度,鲁迅作品教学常常陷入“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记忆的模式中”。针对这一点,邓虹老师探索了新思路:开展“确实促进学生主体性、个性发展的阅读教学”,将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融合,探索“整合网络自主学习资源,构建学生互动学习模式”的教学新路子。2007年,邓虹老师设计、整理出了“真正让经典穿越时空——用网络平臺支持鲁迅作品教学”的两个案例——《药》和《记念刘和珍君》,得到了钱理群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鼓励。2009年3月,邓虹老师又接着进一步梳理了近年来进行的鲁迅作品阅读教学新探索,教授了鲁迅作品《祝福》的研究课,采用网络平台教学与传统课堂对话教学相结合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基本构思是以网络平台的阅读研讨奠定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基础,再在实体课堂老师组织、引领、点拨的讲读讨论中得到升华,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对课文准确、深入的感悟和理解;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上多种语言表达训练,加以深化与扩展,并转化为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这条新路子,再一次走到了新高度。北京教科院的专家对这样创新型的课例给予了高度评价,《记念刘和珍君》《祝福》等课例和相关的研究论文,更是获奖无数……这就是邓虹老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她不惧不畏地向教学的软肋、向最难攻坚的地方出发,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路上不停求索。

丰盈自己的人生

——让生命成长成为灵感源泉

到底是什么滋养了邓虹老师的教学艺术生命?为何邓虹老师总能有那么多的好点子?这得从邓虹老师秉持的语文教育理念——“语文与生命成长紧密相联”的“大语文观”说起。邓虹老师“真切体会到深厚的语文素养是建立在一个人的胸襟胆略、思想深度、才情学识、表达能力等基础之上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她不仅仅用语文感染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大视野、大境界、大情怀、大智慧”,对于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作为力求以自身的精神气质去感染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的师者,邓虹老师无一时无一刻不关注自己的生命成长,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在师大附中工作、生活了三十年,我对自己的校园了解吗?观察过吗?”阅读了散文家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以及作家阿来的《成都物候记》,邓虹老师受到强烈的震撼,尤其是阿来“不能忍受对自己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这句话,宛如一记警钟重重地敲在了邓虹老师的心里。此外,兴趣广泛的邓虹老师,还在关注一次摄影大赛作品时深受启发:一位摄影家在一年四季不同的时间,拍摄了西湖同一地点的景物。“这些给我特别大的震撼。语文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对生活非常细致地观察,这个生活首先包括自然、社会。而现在,我们大部分都在关注社会生活,对自然则是长久的疏离。”“好的作品、作家,无一不是自然观察者。我深深地感觉到,学生总写不出作文来,是因为缺少对周遭生活的观察。”如此一来,邓虹老师萌生了观察自己的校园的想法。

于是乎,每天七点钟,师大附中的校园里多了一个在花树间流连的身影;于是乎,在清明节后,在附中校园的桃花最早带来春天气息之时,邓虹老师和她的孩子们有了“花语诗心——春日花树下”的一课:清风徐来,花瓣纷纷而落,漫天花雨间,一位沉静睿智的师者,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一起读诗,“体会自然花语中的诗心雅韵”,感受生命更深刻的自由……

自我生命的成长与丰盈,正是邓虹老师灵感不竭的源泉。我们相信,将来,这位语文教育教学道路上的探索者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编辑 付江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