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

时间:2024-05-07

张晓玉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在育人,即培养具有君子品格的现代公民。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学科育人、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三种途径。三者相辅相成,综合运用,合理实施,可以培养出更多厚德载物、嘉言懿行的现代学子。

聚合学科教学能量,发挥学科育人效力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能量,通过经典课程、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的教学实施,达到育人的功效。

开发与实施经典课程。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为青少年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培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的资源,根据本校学情,围绕特定主题,系统梳理古代典籍中蕴含的育人思想与智慧,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例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把握经典诵读这一核心,将经典诵读与养成教育有机关联,细化养成教育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从经典中选取适切的内容编写成校本教材,通过课堂教学传达给学生,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经典中蕴含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很多内容,但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化、故事化、生活化等方式,化抽象為具体,把抽象的概念、深刻的思想讲得有意思,让学生快乐地接受,主动地践行。比如,要让学生理解何为“仁”,可以援引如下生活化的实例:如果你在公园里等朋友,但朋友过了半小时才到,你见到他说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有同学气愤地说:“你怎么才来?我都等半天了!”有同学关切地问:“你怎么了?没发生什么事吧?”从第二种回答中,我们看到了“仁”,因为说话者已经开始放下自己,从对方的角度和立场考虑问题。这样的讲解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仁”乃“二人”,即心中有他人的含义,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在类似情境中持守自己,涵养自己的言行。

注重学科的渗透教学。教育部《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传统文化教育要做到“学科全覆盖”,即在语文、历史、政治、数学、英语等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由此,学科渗透教学也成为育人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提升育人的功效,学科渗透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与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也因此成为渗透教学的关键学科。唐诗宋词、古典小说中都包含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物,找到榜样。另外,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的育人力量,尝试在数学、生物、英语、美术、武术等课程中渗透。比如,体育中的武术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可以启迪童蒙、正心修身;英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中西文化的参照中,更深刻地了解本国文化,并能够运用英语传播、弘扬自己的文化。

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强化体验、感悟、践行

恰当的活动设计可以让传统文化的精神真正“活”起来,使之成为学生自己内在的需要,让他们愿意去学习、去践行。

目前,学校组织的活动主要有如下几类:一是各种以文化为主题的游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二是博物馆、孔庙等的参观活动,让学生与历史文物和情境对话,返校后形成考察报告。三是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体验活动。四是各类社团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本真的自己,在自我的实现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为。

凸显环境育人功能

很多中小学都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育英学校校园内正对校门的是一座“江山社稷石”,寓意师生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星火小学将教学楼精心设计改造,通过为学生营造古代书院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为他们的成长助力。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式,但任何形式都必须围绕一个根本目标,即培养具有君子品格的现代公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