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三园合一”的学校文化建设

时间:2024-05-07

史建中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体现着学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导向。文化,一方面统领着德智体美等方面,另一方面又渗透其中,需要通过学校各领域具体工作发挥作用。

近几年,南邵中学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学校“三苑、两楼、一场”的文化大格局基本形成,“三园合一”的和谐校园(校园=笑园+孝园+效园)处处滋养、熏陶着师生。

“笑园”,即身心愉悦的微笑之园、充满真情的和谐之园。学校通过制度保障、送温暖工程、社会实践、社团建设和笑脸墙、哈哈镜的环境建设让学生接受环境的熏陶、感受人文的关怀。“孝园”,即百善孝为先的孝道之园、扬善践行的成长之园。学校通过感恩教育、志愿服务、师友互助、班级部委制建设和二十四孝图、“身边的感动”的环境建设,通過家、校、社会协同教育来培育学生“孝”之德。“效园”,即追求卓越的效率之园、为人师表的学习之园。学校通过高效课堂、师友培训和荣誉墙、宣传栏的打造,通过课堂教学与专题教育来实现“效”之果。

在“三园合一”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

1.主体性策略——创设平台,让师生动起来

就一所学校而言,校长是决策者、引领者,但仅此远远不够,必须发动更多人、甚至所有人参与其中,在汇集众人智慧中增强认同感、成就感。师生既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更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还是文化建设的资源。我们从“为了师生,依靠师生,发展师生”的认识出发,努力让文化成为学校集体的文化。在实践中,处处能看到师生的贡献与身影。大到校徽、校训、校歌的设计与解读,小到井盖、社团标志、学科文化的设计与布置等都蕴含着师生的智慧。师生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生力军。

2.过程性策略——鼓励参与,让过程实起来

文化建设过程所具有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对人的能力培养而言更具价值。为了激发与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设计了“讲、写、做、悟”等环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讲”就是宣讲,校长带头讲,教师、学生参与进来,多角度进行文化建设宣讲。通过宣讲,进一步明确了内涵,培养了一批文化建设的推动者。“写”就是要求师生通过主题写作,发现并深化对学校文化的认识。《身边的感动》《身边的历史——魅力南邵》《印象同事》等主题成果集结成册。“做”就是要求师生从不同角度去实践文化建设。如班级文化、年级文化、学科文化、实验室文化等。“悟”就是体悟,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是育人,通过讲、写、做等层层深入的参与、体验,让文化滋养学生心灵,浸润学生品格。

3.创新性策略——扬长避短,让思维活起来

改变常规做法,开阔思维,“小改变”引起的可能是“大不同”。以楼道天花板设计为例,很多人建议用天花板吊顶,这也是最常见的解决方式,但我们没有马上行动,而是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案。经过认真研究,我们为了增强教育性与艺术性,采用以师生为主体,以塑料拉花、铁丝为材料,以劳技课为主阵地,以年级文化为主题的解决方案。方案确定后,师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四层楼道和楼顶的美化。师生在劳动中体验了快乐,锻炼了能力,美化了校园。又如校园的铃声设计,我们从百余首中外名曲中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不同功能的音乐,将传统单一的铃声变为新颖丰富的音乐片段,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滋养师生的艺术素养。窗台陈列则是盘活那些“沉睡”的资源,把教具、学具、实验器材、标本、图书等请出“深闺”,让它们走近师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学校的文化设施,不论是在伸手可及之处,还是在高高的展架上,都无人为破坏,学生或小心翼翼地呵护,或专注好奇地观察,他们受到了耳濡目染的熏陶、润物无声的教育,“文”以“化”之正在悄然实现中。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文”是载体,“化”是过程,在实践中必须找准“文”,做实“化”,切实让文化在校内促进师生发展,进而由内及外影响校外,在家庭、地区乃至社会发挥其作用。

编辑 汪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