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技术和数据改变课堂

时间:2024-05-07

在首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多个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研修模式创新”专题中,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陈珍国、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张筱兰、北京教育学院通州分院副院长马耀国三位专家分别做了题为“技术、证据:对教师成长的支持意义”“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互联网+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的专题发言。陈珍国书记分享了浦东区以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为工具,借助数据分析方法,发现翻转课堂的应用规律,促进教师改善课堂教学的经验;张筱兰教授阐述了对教师专业发展范式转型的思考,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路径;马耀国副院长介绍了通州区将互联网应用于教师研修的实践探索。

点评环节中,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副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的焦宝聪教授结合三位专家的发言,分享了自身对“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研修模式创新的理解。专家指出,未来的社会需求是当今教育改革创新的风向标,人与人的学习能力、成长路径都是不同的,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有效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不同层面教师的专业提升与发展。

本期,我们呈现的是陈珍国、马耀国的主题发言和马宁、焦国聪的点评。

教师发展的主要场所是课堂,教师一方面通过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自身教学的省察和實践改进,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然而,教师基于什么进行反思、如何反思是需要技术和证据支持的。那么,我们究竟可以提取什么数据?如何提取数据?利用什么工具来提取数据?建构什么模型来分析数据?

以翻转课堂为例,我们以数据分析来证明翻转课堂的价值。

借鉴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模型,我们做了一个实证研究。弗兰德斯建立了一个师生互动分析编码系统,将教师语言分为间接影响语言和直接影响语言,鼓励和表扬之类的语言为间接影响,提问是直接影响,师生行为总共10个编码。我把它们改造为16个编码:XW1(接纳感受)、XW2(表扬鼓励)、XW3(采纳学生观点)、XW4(提出开放性问题)、XW5(提出封闭性问题)、XW6(讲授)、XW7(指令)、XW8(批评或维护权威)、XW9(学生被动应答)、XW10(学生主动应答)、XW11(学生主动表达)、XW12(同伴讨论)、XW13(静思默学)、XW14(学生操练)、XW15(教师示范)、XW16(无效沉寂或混乱)。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发现了翻转课堂的价值。

1.翻转课堂里教师语言比例大为降低

我们让学员依据翻转课堂样式重新设计浦东新区学科教学网的名师课,对名师的录像课和学员的录像课进行切片分析,每三秒钟切一下,对三秒钟的行为进行准确的编码,40分钟的课就被分切成800个片段,一堂课获得了800个编码,用弗兰德斯矩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切片分析我们发现,在学员的翻转课堂里,无效寂静、混乱几乎没有,其教师语言常模和学生语言常模比大概是3.9:1,远低于名师课堂常模比,反映出翻转课堂里教师语言比例大为降低,课堂中的非语言行为增加,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得以改善,尽管教师仍然发挥主导作用,但在翻转课堂里,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明显增加。

2.翻转课堂里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接近最佳比例

美国教育学者加里·D·鲍里奇描述了一个状态,当课堂内容复杂性层次较高时,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6:4。这样的结构只有那些一般意义上的名师才有可能做到,只有他们才可能从满足学生素养发展的角度设计课堂活动并把握课堂问题结构,并不是说一般老师不会关注学生素养发展,而是说他们在课堂掌控层面上实现不了。但是,我的学员用翻转课堂形式上课的时候,他们的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分别占58%和42%,这和加里·D·鲍里奇提到的最佳比例非常接近。这说明翻转课堂形成了一种机制——课堂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学生把前端学习时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带到了课堂,这些问题是学生在前端学习时通过对同一主题的思考形成的,只要学生们的问题充分表达出来了,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就应该有一个比较好的比例。

翻转课堂的主要价值并不在于提升学生学习成绩,而在于改善课堂品质,如课堂的开放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有效性、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翻转课堂可能是我们走向高品质课堂的一种形态或者一个路径,但不是唯一路径,如果翻转课堂在前端学习的设计中或者课堂当中关注点发生偏移,这条路径就是不通的。

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教师只有基于证据采集、分析、推理,才会发现翻转课堂的真正价值和问题,只有问题的解决才能推动教师的发展。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