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K—12”体系下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05-07

白宏宽

品牌阐释

北京市京源学校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现代学校,在近20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建立了“K—12”教育体系。在“K—12”体系下,京源学校努力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成功,坚持“德、智、体、美、劳、心”等多育并举,培养“全人”,努力促进每一个个体全面和谐发展,形成了“一贯”和“丰富”的特色,造就了“纵向连续衔接,横向丰富多元”的京源学校育人模式。

北京市京源学校是一所国际上通称的“K-12”教育体系学校。“K-12”中的“K”代表kindergarten(幼儿园),“12”代表1—12年级,即小学至高中段的教育。

京源学校的“全面发展教育”指向从幼儿园至高中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关注的是一个成长连续体,即学生成长的连续与教育的连续的有机融合,用完整、连续的教育,克服由于学段分割而人为形成的对学生成长连续性的割裂。

京源学校的“全面发展教育”指向“K-12”体系中的全体成员,强调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成功,努力保障每一个个体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京源学校的“全面发展教育”指向“德、智、体、美、劳”诸育并举,关注“全人”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努力培养体魄健壮、德才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的人才。

为了保证“全面发展教育”得以实现,我们以“一贯”和“丰富”为特色,形成了“纵向连续衔接,横向丰富多元”的京源学校育人模式。

“一贯”,强调幼、小、中一气贯通,整体育人,关注人的成长的连续性。其育人目标、办学理念、个性与特长培养一以贯之,保证人才成长的培养过程是一个持续而完整的整体,为学生完整人格和学有所长之“长”的形成创造条件。

“丰富”,强调保证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个性发展的选择需要。学校教育的丰富性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也为每个个体特长发展的选择性需要提供保障。教育的丰富性还有一个意义,就是让学生尝试发展,并在尝试中发现自己,从而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构建完整的“K-12”教育体系

20年前,在充分分析区域教育状况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我们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做出预判,提出建立一所中、小、幼一体化的学校,目的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成长进行系统而连续的研究与实践探索。1996年,我们从初中起步,而后幼儿园、小学、高中,至1999年,一所中、小、幼一体化的北京市京源学校初步形成。

中、小、幼一体化的组织架构,使我们能着眼于一个相对较长的人的成长阶段,对人才培养进行系统性、连续性的实践研究,建设中、小、幼一体的特色课程,进行从儿童到青年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养成、人格发展的系统观察与教育实验,开展人、财、物等资源要素的整合及效能倍增的研究等,从而彰显学校特色。

在近20年的时间里,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校章程》,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建构了一体化办学目标与培养目标体系;建立了纵贯“K-12”全程的阅读、科学、美育、心理健康等课程体系,形成了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统筹调配与共享的高效运行与管理机制。在“K-12”体系下,学校整体优化,优势明显,教育质量迅速提高,进入北京市优质教育行列,受到社会各界瞩目。

“立德树人”多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是学校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京源学校“K-12”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秉承“以德为魂,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京源学校致力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努力拨动学生“真、善、美”的心弦,着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强化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胸怀天下,担当责任与使命。依据学生成长规律和学段特点,学校明确了各学段的德育主线,开辟丰富的德育途径,努力打造具有领导力、创新力、执行力的德育领导团队和执行团队,充分挖掘区域教育资源,建立良好的社会协作关系与社会支持系统,建立人、财、物以及人员培训的德育保障机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家校合作共育机制。在京源学校,德育是具体的、细致入微的、润物无声的,它渗透于每一门课程,潜伏在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之间;在京源学校,德育又是宏大而波澜壮阔的,它紧随时代脉搏,扣住时代主题,撞击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化和人类命运,立志肩负历史使命,努力培养合格公民,同时造就共产主义接班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德、智、体、美、劳、心既有独立存在的特殊价值,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包含,相互补充,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各育缺一不可。京源学校坚持多育并举,努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走进京源学校,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丰富”的含义:丰富的课程、丰富的活动、众多的社团……“丰富”是京源学校促进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思路与策略。“丰富”在保证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带来了学生充满个性的多种选择,带来了学生个性的张扬、特长的发展,带来了运动场上的生龙活虎,舞台上的乐曲悠扬、歌声嘹亮、舞姿翩翩,还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整个学校的生机勃勃,最终带来的是师生素质与学校办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课程创新为“K-12”体系不断注入活力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最重要的途径。“K-12”体系不能是一个简单的学段集合,系统而独特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其存在的真正价值。

近20年来,京源学校坚持以课程创新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设了“德育系列活动课程”“美术特长培养课程”“阅读课程”“科学实验与科学活动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学习方法与学习管理课程”“走进人大政协两会课程”“现在进行时课程”“第三学期课程”“救护与救助课程”“教育戏剧课程”等,众多特色课程满足着不同特质学生的成长需要,为“K-12”教育体系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就课程创新,京源学校有几点经验与大家分享。

第一,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是人赖以生存与生活的客观环境,它既是学生今天认识与学习的对象,又是他们明天适应与工作的对象。课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工具与途径。因此,自然界与社会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源泉。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并且能够做到“把整个世界变成学生学习的课堂”,把先辈对学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期待变成现实。这种认识与追求,是京源学校新课程源源不断地涌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学生的成长需要是课程开设最直接、最重要的理由。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京源学校的“生涯规划课程”“美术特长培养课程”等都是在遇到学生发展问题的时候被“逼迫”而开设的,并因为解决了学生发展问题而获得成功。

第三,充分了解并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为课程创新提供条件保障。这里所说的资源主要有三类:一是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自然资源,它是每一所学校都具有的课程生成条件。例如,京源学校因地处永定河古河床之上,我们据此开发了关于永定河的系列课程;二是学校所在地区的文化资源,例如,我们利用北京博物馆众多的文化条件,开设的“走进博物馆”系列课程;三是人力资源条件,即教师及专业人员,这里要突破学校师资的局限,在充分利用学校师资的同时,把目光投向家长及社会,调动整合各方力量,建立人力资源的支持系统。

在多年课程开发创新的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京源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两个“三原则”,保证了学校课程创新的方向,克服了盲目性与功利性。

课程建设三原则关注“全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基,德才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关注“差异”,以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以特色课程培养特长学生;关注“衔接”,发挥“K-12”体系优势,强化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课程实施三原则突出国家课程的基础性与主导性;突出校本课程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突出特长培养课程的专业性与连续性。

近年来,“K-12”体系的学校渐渐多起来,在这一体系下,大家各自做着自己的研究与探索,共同探索着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编辑 王雪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