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1+X课程”:为儿童的意义创生而整合

时间:2024-05-07

窦桂梅

以往实施分科课程,课程门类较多,学生负担较重;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有的内容重复,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学科又不同步,学生接受的知识往往是碎片式的、零散的,缺少统整,难以形成结构,与学生的既有经验无法很好衔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来是综合的、立体的、密切联系的,单纯的、不适当地强调分科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孤立地、割裂地看问题,甚至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乏,学习的兴趣也容易丧失。显然,这样的课程对于培养完整的人是不适合的。什么是适合的?体现在课程上,就是要适合所在的学校,适合本校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适合”的背后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国家课程如何优化整合为合适的学校课程?基础性发展与个性发展如何比例合适、结构合理?课时的长短如何服务学生对相应课程内容的学习,如何为个性化、差别化发展打开空间?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建构合适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1+X课程”的结构设计

结构决定品质,课程结构决定着育人的质量。我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建构了“1+X课程”体系。“1+X课程”由有着内在联系、相互促进的“1”和“X”构成。“1”是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课程,“X”是个性化课程。“+”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促进“1”与“X”的融通,形成合力。“1+X课程”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回到课程立人的本源,回到提升儿童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用一句概括就是:为儿童的意义创生而整合。“1+X课程”中的“1”与“X”的比例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与个性发展差异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并追求“0.618”的黄金分割比值,实现大写的完整的“一”。

从培养完整的人的高度出发,我们对“1”的课程结构进行了整合与优化。我校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每门课程的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将10多门国家课程整合为五大板块: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情境,以主题统整课程内容,还原事物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状态,使原来学科本位的多个知识纵横联系,聚合裂变,形成强大的核力量,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关心世界、整体考察、系统思考、全面发展。五大板块的划分并不否定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而是依据学科属性的相似性进行优化整合,避免重复、零散、琐碎,消除高耗低效,在五大板块整合的过程中,更加突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X”课程中,我们对学校个性课程和学生个性课程进行了多领域的结构化融合。学校个性课程体现出清华健康体育、创新实践、书香阅读等特色;学生个性课程则是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提供菜单式服务,在项目和时间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选择;“走班选课”和儿童自创课程满足了选择的丰富性和个性化。

整合后多元化的课程内容需要不同的课时安排,清华附小的课时安排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的调整,分为4种课时,长短结合,张弛有度。“基础课时”35分钟,主要用于整合后的基础性课程的实施;“大课时”60分钟,主要用于综合性课程,便于主题活动和探究过程的充分展开;“微课时”10或15分钟,用于晨诵、习字等,每日坚持,形成习惯;“加长课时”90分钟,用于大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见附表)

“1+X课程”的内容创生

首先,我校以课程标准为规范,开发了各领域的《质量目标指南》。这是课程标准校本化、具体化、整合化的一个创新成果,使得课程的实施有了一个可操作的规定性约束和质量评价依据。例如,《语文质量目标指南》以“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为总目标,超越于某个具体版本的教材,以课程标准相关的规定为质量依据,并细化为具体可测的质量目标,提出可操作的实施策略和质量评价标准,还以附件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供教师在课程实施时使用。《指南》实现了课程标准的细化、教材整合的深化、课程内容的明晰化、认知体系的序列化,形成了具有清华附小校本特色的标准和规范。

其次,为了进一步让每一节“1”的基础课程有一个基本的、校本化的实施蓝本,学校组织教师在努力把握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基于儿童,以《质量目标指南》为依据,从“教本”走向“学本”,打造儿童乐在其中的对话载体《乐学手册》。除了文本,课件、视频、音频、网络等资源也成为《乐学手册》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数学乐学手册》为例,每一内容都由乐学目标、乐学单(预学单、共学单、延学单)和数学阅读等组成,形式多样、满足个性、开放有度、富于创意。乐学单是基于清华附小学生创生的整合的学习平台,使课程的实施有了可靠的基本保障。

第三,开发丰富的个性课程,基于清华特色,最大限度地满足个性需求。学校个性课程包括:主题阅读、清华少儿数学、英语视听、书法、足球、戏剧、DI课程、3C(Care、Connection、Creation)课程等;学生个性课程包括:运动项目自主选修、艺术项目自主选修、科技项目自主选修、“一条龙”课程、“种子”课程以及众多自创课程(如水木秀场、名生讲堂、水木TV、校园吉尼斯等)。这些课程涉及五大板块,甚至消弥了学科边界,服务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受到学生极大的欢迎。更为重要的是,将儿童作为课程创生的力量充分体现,内容、形式、实施方式等都吸纳了儿童的智慧,彰显了我校“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课程理念。

“1+X课程”的评价体系

课程的评价是引领课程改革的风向标。“1+X课程”评价的维度体现在多方面,包括课堂评价维度、学生评价维度等,评价的目的不只是考察和衡量,更重要的是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改革和完善。通过课程评价,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力,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创生力和课程领导力,学校完善课程育人体系。

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发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诊断存在问题,建立个性化的成长档案,帮助和促进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把习惯养成、阅读积累、批判思维、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运动技能、艺术表现、关心品质等方面的表现,实时观察、记录、评估并形成一对一的改进建议。形成性评价包括每学期各领域的分项测评和期末测评。如语言与人文领域主要包括:口语与朗读、书写与积累、阅读与理解、作文与表达等;数学与科技领域主要包括:口算与估算、实践与操作、探索与应用、创新与设计等;综合评价是通过综合性的主题活动,通过角色分工,观察与评价学生的表现,考核其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发现潜能,促进其全面加个性的发展。对学生评价的载体主要包括:“一单”“一护照”“一册”。“一单”指《单元学习情感态度评价单》,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综合反映学生单元学习中在“预学”“共学”“延学”三个模块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一护照”指《清华附小学生护照》,围绕“健康”“阳光”“乐学”等学生成长样态设计成阶段性发展目标,在自我记录、教师留言、获得印章的过程中,沿着成长的阶梯拾级而上,通向成功。“一册”指《小学综合评价素质手册》,以学期节点,将学生在校表现、校外实践、学业成绩等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对课堂的评价,以动力值、方法值、容量值和意义值四个增值点考量课堂是否在整合思维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可持续地发展。动力值,即学生是否更爱学(包括情感与思维);方法值,即学生是否更会学;容量值,即课堂容量是否适当,是否给学生充分而自主的时空,能让学生自由呼吸、舒展灵性,呈现绿色生态;意义值,即学生学得是否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是否能更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发展。对课堂的发展性评价的结果用于指导教师反思和改进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提升课堂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编辑  王雪莉   ■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