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群文阅读”之且思且行

时间:2024-05-07

石文君

“群文阅读”的概念界定

所谓“群文阅读”,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传统的课堂,一篇课文要讲40分钟,或两个40分钟,而“群文阅读”打破了课时的限制,打破了常规的一篇课文繁冗的讲解,最大化一节课的容量与效益。以主题方式,进行课内、课外、课内外等方式的文本组合、聚集。

“群文阅读”的实施过程

以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两篇历险小说为例,我谈谈“群文阅读”的实施过程。我利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完成历险类文体的群文阅读。

对比阅读,发现异同。《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都是由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都是冒险或探险类的小说。

阅读梗概,了解内容。默读《鲁滨孙漂洲记》梗概部分,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梗概部分介绍了鲁滨孙的哪几个故事,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并与小组内的学习伙伴进行交流、讨论。

阅读片段,感受人物。浏览精彩片段,哪些内容最吸引你,了解人物,出示思维泡泡图,梳理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发质疑,产生期待。读完梗概后,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了吗?读情节觉得过瘾吗?读完梗概后,你对这部小说的哪个情节最感兴趣,你想知道些什么?依据目录,推荐精彩篇章内容。

阅读迁移,深化主题。梳理“《汤姆·索亚历险记》—拓展‘梗概运用,感受精彩片段精彩之处—谈谈阅读梗概与精彩片段的感受—对比阅读,深化主题—用梗概或精彩片段的形式”推荐自己所喜爱的历险类小说。

反思“群文阅读”

1.把握“群文阅读”中的“群文”

基于我校思维导图引进语文学习的实践,及“群文阅读”在此类课中的尝试,我深切地感受到“群文阅读”这个“群文”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能盲目地进行“群文”,否则将学生引入误读之中,不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让学生一头雾水。

通过实践,笔者感受到“群文”的选择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相同体裁或题材文本的共性。叶老曾这样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尊重这个例子的个性特征,从众多有个性特征的例子中遴选出它们的共性特征,通过聚合与重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其共性,省时、高效地学习。

第二,相同体裁或题材文本的特性。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看似相像的文本中也有着独特的个性存在,所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更为学习者提供了对比阅读、举一反三、感受例子的迁移与变通。

第三,不同文体的独特之处更是一道绝美的“群文阅读”中的经典学习材料。如儿童诗歌创作这一群文阅读的学习,从古体诗、近代诗及学生创作的儿童诗,在学习的过程中仿佛穿越了历史长河,学生体悟到的是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童年。

2.把握“群文阅读”的度

“群文阅读”的课堂中,趋向对多篇或多种文本的对比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阅读能力,多维的阅读方法。改变了单篇文本重视知识,嚼文咬字的品读、赏析,笔者更愿意将其称为语文学习的一种模式或者媒介。对语文学习的写的是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而写这样的语言学习切不可丢。

3.找好“群文阅读”的路径

找到“群文阅读”的开口。所谓“开口”,即在群文阅读前的单篇阅读的学习,“开口”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字、词、句、段、篇的学习感悟,“开口”的吸收营养才能为后续的“群文阅读”打下良好的阅读基础。做好“群文阅读”的收口。所谓“收口”,即在“群文阅读”之后的细读和品读。

崔峦先生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与“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无疑,“群文阅读”这种阅读模式的诞生正是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但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提升阅读能力,运用语言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学科本质永远都不能丢。

编辑  王宇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