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校本课程为载体 成就教师职业幸福

时间:2024-05-07

姜波

幸福不是人生的常态,幸福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感知、一种能力。我校试图以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为载体,采取行动研究的方法,努力构建学校文化,转变管理职能,从而成就教师职业幸福。

开发校本课程,重塑学校文化

结合发展现状,学校力求通过开发多种类型的校本课程、建立多元的教师激励性评价制度、构建基于学校实践提升的校本研训模式、营造民主参与的管理氛围等多种途径培养完整的人,使教师全面而和谐地发展,进而重塑教师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我校校本课程包括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设置的课程:国学经典诵读、装饰画、国画、科技小制作、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化学、显微镜下的世界等;基于教师潜能提升与学科拓展设置的课程:英文影片赏析、中国古陶瓷、沙画、数学思维、数字化校园、走进老北京、地理与生活、以案说法等;基于学生兴趣需求设置的课程:中外名篇赏析、英语情景剧、民族舞蹈、京剧、纸艺、我有一双巧手——软陶等;基于德育教学活动课程化设置的课程:演讲比赛、艺术节、科技节、学科综合实践与中外学生联合实践活动等。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坚持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与发展人的人文办学原则,贯彻“相信每一位师生存在的价值,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其努力程度”的思想,秉承“尚德(厚德励志,宽弘善美)、自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笃学(学习无限,发展无限)、人文(尊重理解,信任发展)”的校训精神,努力做到“为教师发展铺路,为学生成人奠基”。

强化管理意识,建立激励体系

营造三个氛围,强化各层管理意识。首先,采用大信息输入,以高密度的学习活动强烈地冲击干部、教师原有的思维方式。其次,搭建干部、教师发展平台,营造自觉发展的氛围。通过各种校内外研训活动,帮助教师总结提升,同步形成基于学校内部资源挖掘、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的研训体系。第三,在各种活动中,要求管理者率先垂范。实施年级主任制扁平式管理以及加大干部的走动管理,用行动影响更多的教师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各种工作之中。

建立主体间性的师生评价与激励体系,引领自觉发展。我们必须改变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体系,建立并实施师生间的主体间性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应是多元的,评价方法将主体化的质评与客体化的量评相结合,增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指导与师生间的交互式评价。这个体系更加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关注师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

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促进师生价值体现。我校的课程建设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师生的价值体现。首先,课程管理的人文性。其次,课程目标的优先性:从“成人”的培养目标出发规划和建设课程。第三,课程建设的计划性,分批次稳步开发校本课程,分步骤整合国家课程。第四,课程结构体系的科学性、现代性、民族性、国际性。第五,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逐步建立教师的课程意识,形成开阔的课程视野,进一步拓展、激活丰富的课程资源。

转变教师角色,提升开发能力

三级课程建设把部分课时留给学校自己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教学效果如何评价,等等。如此,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过程中,教师的课程知识得到积累,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束缚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主体;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讨论的方式;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学习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带动了学校激励性文化制度的出台,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增强教师自觉开展教育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编辑  于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