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给境外抢购潮一个“不任性”的解释

时间:2024-04-24

刘畅

春节过后,不断有媒体报道说,国人在整个春节期间,在海外表现出惊人的消费能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最为“传神”的一种说法,是中国人将日本市场上的马桶盖买到了断货。媒体不无幽默地追踪发现,在日本采购的马桶盖,其实不过是“中国制造”。这一抢购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此外,人们源源不断地到欧洲各国采购名表、名包等奢侈品,近到香港,远到德国、澳大利亚,一些地方的奶粉被中国大陆人买断货的消息,似乎已不再是什么新闻。就在人们已经对这样的新闻报道感到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的时候,观察了2015年春节消费情况之后,有舆论惊呼,连人家市场上的大米、牛仔服等商品都列入抢购清单,这些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其实,很多民众获悉这些讯息的时候,多少会自我感觉有点“土豪”,也多少有点“钱包鼓起来”的沾沾自喜和小得意。但除了“有钱”和“任性”的说法之外,经济学家和社会学者更愿意从深层次的理性高度,来解释这一现象。于是,人们听到了一些令人疑惑的说法。比如,货币超发带来的国内消费品价格偏高、生活感受上的货币贬值,以及高税率带来的境内外物价差异。此外,从李嘉诚抛售国内物业、大举进军欧洲的表现背后,唱衰者感慨“春江水暖鸭先知”,认为李嘉诚此举预示着国内市场的“衰退”、“疲软”和“黄金期已过”。而更为理性的说法是,天才的企业家天生是追逐利润的,他斥资进军欧洲的本身,说明经济衰退下的欧洲眼下正是价格低廉、充满上升潜力的“抄底时刻”。这些说法,似乎印证着国内外市场的阴晴冷暖,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人的抢购本身似乎有了更合理的解释。

而海外抢购潮所释放的信号,远远比人们看到的更为复杂。有人把国内消费与海外消费的“冰火两重天”,理解为国内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质量难以保证带来的“信任危机”。三鹿奶粉事件过后,国产奶粉买的人越来越少,把海外市场的奶粉买断货就是一个例证。但除了食品之外,服装鞋帽、马桶盖的国内商品质量,并没有差到“不能买”的境地。从1992年席卷大江南北的“中国质量万里行”媒体集中曝光、“3·15”全民动员打假之后,国内服装和普通商品的质量无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仅仅用质量、服务上的“信任不足”难以解释。

因此,“抢购马桶盖”现象,除了价格、质量等因素之外,还有消费心理的影响。近年来,“到国外去”越来越成为新富的中产阶级的重要选择。更多的国人,则以“出国旅游”作为日常的休闲安排。到国外之后,为了对得起时间、旅费的付出,很多人又将购物消费作为旅游的重中之重。享受着国外优越的购物环境,体会着境外大量购物的快感,尤其是在很多国家的退税、免税的政策刺激之下,境外旅游往往演变成难得一遇的“购物狂欢节”。此举,也让正经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很多境外经营者印象深刻。

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中国迈上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快车道。在进入市场经济门槛的时候,是以“向假冒伪劣告别”和“强化知识产权意识”为开端,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受益者。在外向型经济引导下,中国制造的产品潮水一样涌入世界各地,缔造了经济发展难以逾越和复制的“中国奇迹”。至今,我们依然感受着这一发展方式所带来的生活环境、物质条件和富裕程度的巨变。这一奇迹是目前国人走向境外进行抢购的经济底蕴和社会基础。如果不把境外购物潮放在这一时代大背景下加以考量,人们很容易得出某些中国富人的“暴发户”和“有钱”、“任性”的不良印象。事实上,如果仅仅是某些富人所为,远远带不来抢购到断货的市场情景。一定是众多的“普通富裕人群”参与,才会产生这一令人困惑的现象。

如今,即便到境外的抢购者也必须睁大眼睛,极力避免在遥远的地方把“中国制造”的产品再买回来。虽然,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在远方的国外市场上,“中国制造”的一些产品比在国内还便宜。在全球化背景下,不能用狭隘的目光和心胸看待境外抢购风潮,不能给这一现象扣上“将利益和好处给了外国人”的大帽子。在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如何扩大和拉动国内消费,让潮水一样流向境外的消费资金转化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社会经济问题。传统的依靠政府、银行进行大規模投资拉动经济的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维系,扩大内需,让普通百姓增加在国内消费的热情,增加国内经济增长中的消费比例,依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