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马琳
织绣在收藏领域可谓冷门,由于织绣易损不易保存,所以历经千百年而留存下来的织绣数量较少,可供市场交流的藏品更少,这就决定了织绣只能属小众雅藏。在当代,收藏保存织绣也是个难题。古代染织都是用的植物和矿物颜料,如果长时间受光,尤其是紫外线,就会日渐褪色,甚至一些丝绸如果长时间受光照会变脆,所以保存织绣一来要避光,二来还要注意恒温恒湿,如此说来不是一般藏家都具备这样的收藏条件。
早自20世纪9 0年代年起,中国台港澳地区和新加坡以及海外的一些藏家开始涉足织绣领域,专门收集投资织绣,绣品交易行情也大致出现在1994年前后。织绣品真正走上内地拍场则是在1996年以后,翻查历年拍卖记录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期拍场上成交的织绣精品价格已在100万至200万元。
近年随着整个收藏市场的红火,织绣逐渐被有实力的古玩商家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投资收藏的注意力转向了织绣,其市场也随之升温,织绣成交价逐年增长。
2004年1月12日,北京翰海推出的元管道昇《针绣十八尊者册》以1980万元创造了那时中国刺绣的拍卖纪录。同年4月,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清乾隆刺绣十二章纹龙袍”估价仅为数万元,成交价却达174.6万元。2005年春季,在中国嘉德拍卖中心举办的“锦绣绚丽巧天工耕织堂藏中国丝织艺术品”拍卖会上,4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织绣拍品,被收藏家悉数拍走,其中元代“缂丝祥龙吐珠图扇面”以85.8万元成交;元代“编绣花朵纹饰片”成交价格为6.6万元;明代“韩希孟花鸟册页”、清代沈寿绣“双骏图”分别以165万元和71.5万元成交。2014年歌手张信哲的明清织绣服饰拍卖个人专场上100多件张信哲历年收藏的宝贝亮相,总成交价1642万元,这场成交价最高的是一件乾隆的龙袍,一位年轻女子以160万拍得。
如今,各大拍行如北京保利、中国嘉德、中贸圣佳、北京匡时都推出了织绣拍品。题材包括:屏风、龙袍、挂屏、床围等,拍品的类型已经相当丰富。织绣,这种古代人们的生活用品,在当代作为一项古代精湛手工艺的载体,登台拍场,虽冷尤艳,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了她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织绣年代的鉴别应从质地、纹样、色彩、款式等方面识别。质地就是织绣的底料,它的制作结构很具有断代性。例如五枚缎,目前所知,它的出现最早在元代。所以如果见到的织物是五枚缎,一般不会早于元代。
如果见到一件八枚缎,它的产生一般在清代,而且是清中晚期的可能性更大。纹样和色彩也最能反映不同时代的变化,而且有时和瓷器、绘画等艺术品一样都有同时代特征。比如绣品上龙的变化,明代以前的龙身体细长、造型多变,甚至连龙爪的数量也是不确定的。但到了明代,龙的造型逐渐定型,龙头呈扁状、猪嘴、尖齿,嘴巴上唇明显拉长,并向上翻翘,头上毛发合拢后向上,花肚皮,轮形五爪,样子凶猛。到明代中期龙嘴闭合,上下长短基本相当。到明晚期,龙头加大,双眼突起,嘴开启,常作戏珠状;到了清朝,龙身逐渐变粗,龙头如猪头,眼神无力,龙须披散,到清早期更是如此。
在色彩的使用上明代装饰性强、庄重,明万历时流行著名的万历五色。清前期颜色深、暗、沉重,接近明代。乾隆时期流行玫瑰紫、绛色;嘉庆时流行香色、浅灰色和棕色;咸丰同治年间流行蓝、驼、油绿和米色等;光绪宣统时,则用宝蓝、天青、库灰色等。款式也是年代鉴别的要素之一。例如袍衫的款式演变,清初尚长,顺治末减短至膝,不久又加长至脚踝。在清中后期又流行宽松式;清晚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式袍衫的款式又变紧身起来。
总之,年代的鉴别应综合多方面的内容考察才能断代。鉴别一件织绣的品种和年代,最终是要确定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所以在鉴别一件绣品的艺术价值时应从艺术性、品相、尺寸、珍罕程度等方面考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