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不真实校园生活的非教育性

时间:2024-05-07

汪正贵

有一次,笔者和李希贵校长在北京十一学校的校园里同行,见到很多学生向他问好。我问他,在校园里,大约有多大比例的学生会主动向校长问好?李校长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说:我们不主张学生主动向老师或客人问好,我们主张师生之间相互尊重,而不是人人问好、问好人人的礼貌方式。他在一次学术演讲中也谈到这个话题,他说:一个学生走在长安街上见人一律问好,我们会认为他是个傻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孩子不断地社会化,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希望他在学校朝着什么样子发展。

诚然,我们应该创设真实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常态的校园里学会生活,逐步完成社会化。反观当下的中小学校,却常常充斥着不真实的校园生活形式,上演着不真实的教育,流弊甚远。

★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隔离: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机会

不真实的校园生活形式之一,是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隔离。比如:很多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电子产品进校,试图创建一种纯净的校园生活环境,却忘记了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手机是现实生活中的常备工具。学校在隔绝手机的同时,也隔绝了真实的社会生活,隔绝了学生使用现代电子产品学习的权利。再如:为了限制男女学生过密交往。有的学校规定男女学生在学校内不得单独同行。有的学校规定男女学生同行时的身体距离,有的学校要求男女学生分开就餐。这些限制,剥夺了学生正常交往的机会。也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机会。

校园生活与现实生活的隔离,看似是对学生的保护,其实是对学生成长权利的剥夺。等这些孩子上了大学,或者进入社会,却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成长时机。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对于成长来说。犯错是最有价值的报酬。真实的校园生活才可能让学生展现真实的自我,在自我试错中获得经验,得到纠正,学会成长。

早在100多年前,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信条,他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对于儿童说来应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就像在他们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而“当前教育上大多数的失败,是由于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

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当然,学校生活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生活,而是一种简化、净化的社会生活形式。但是教育者的简化和净化,却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致创设的校园生活,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相分离。“学校既与社会隔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应用于生活,因而也无益于品德。”这种几乎无菌的校园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一种免疫与保护,也培养不出健康的个体。真实才能产生教育的力量。真实的校园生活,是与社会生活相统一而不是隔离的生活。

★空洞的不诚实的教育:使学生产生虚假的道德和情感体验

不真实的校园生活的另一种形式是“智力上的不诚实”(布鲁纳),即严重脱离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现实。不能引发儿童任何思维和情感的活动,这种活动大而无当,充满空洞的说教,是不诚实的教育形式。正如布鲁纳所说:“在一堂五年级的‘社会学习课上提出市政府的概念。就是这种意义上的不诚实。”

2016年7月1日,有新闻报道某幼儿园上起了“小党课”,纪念党的95岁生日,观看反映党的历史的视频,最后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们还在党旗下宣誓。这使我想起了20多年前一位老领导说过的一件事。一次他去某幼儿园视察,恰逢7月1号,幼儿园举办党的生日纪念活动,小朋友们表演各种节目。然后是领导讲话,等等。活动快要结束了,一位小朋友举手问老师:党在哪儿呢,她怎么还不来啊。我们要给她过生日。要吃蛋糕啦!

这是虚假的、不真实的教育,也是不诚实的教育。这种不诚实的教育给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长久的、深远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里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结出果实。而不是一朵空花……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

真实的校园生活是将教育活动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匹配而不是相分离的生活。大而无当的空洞说教只能产生虚假的道德和情感体验,学生学到的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而不是道德本身。

★形式主义的校园生活:培养的是表里不一的双面人格

形式主义是校园生活中的常见之弊,也是不真实的校园生活之一端。听闻一所学校校园里有三棵桃树,某年春天死了一棵,新上任的校长要求后勤部门想办法,于是后勤人员连夜赶工,手扎桃花,让这棵树一夜“花”开。假作真时真亦假,长此以往,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以致集体无意识。前些时候,有些地区为迎接上级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检查验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配合迎检,学校除了编造各种材料,还要求师生在座谈会和问卷调查中统一口径,以确保顺利完成验收。难以想象,当检查结束之时,领导与老师何以面对学生,何以对学生再进行品德教育。

学校为了装点门面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为了所谓特色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为了迎接领导视察开展的表演性质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了政绩片面追求升学率甚至修改升学数据,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而编造材料,为了追逐时尚而进行一阵风的教育教学创新,以点代面、不求实效的师生活动,等等,这样的形式主义天天都在校园里上演。从本质上说,形式主义是虚假的变种。一所学校热衷于形式主义,必然放弃了对师生真实的校园生活和真实的学校教育的追求。

真实的校园生活,是将学生的知与行相统一而不是分离的生活。形式主義的校园生活,培养的只能是华而不实、表里不一的双面人格。

★强制性之下的秩序与顺从:阻碍学生展现自由真实的个性

推而广之,不真实的校园生活形式还表现在强制性之下的秩序与顺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0)全文有68个“不”,这些“不准”强调的是学校生活的秩序与学生行为的规范,其背后体现的却是一种规训与强制。统一发型、统一着装,小学生上课被要求“双手背后”等,同样是强制下的顺从。这种整齐划一的校园秩序与顺从的行为规范,是强制下的结果。换句话说,一旦学生离开这个环境,其行为可能呈现另外一种状态。在强制的环境下。学生缺乏相对的自主与自由。也缺乏自由真实的个性的展现。“强迫的安静和强迫的恰当行为会阻止学生真实本性的流露,表现出来的只是表象而不是本性。”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在家里的表现相差很大,在学校的表现与在公共场合的表现大相径庭。这种强制下的顺从是在特定时空中的行为秩序,是不真实的表现,往往造成知行分裂,容易形成双面人格。

真实的校园生活,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精神成长相统一而不是相分离的生活。强制性的规范孕育不出自由、自律和自主的种子,只能造就奴性的顺从或者是无意识的反叛。自由并不是不受控制,自由是自我控制而不是强制。自由而非强制的校园生活才能让学生真实地表现自己,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不断调适自己的行为。不断改进与成长,也才能让学生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中表现如一,表里如一,知行合一。

(编辑 许丽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