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艺术院校的美育价值追求及实现路径

时间:2024-05-07

蒋瑛

摘 要:在新时代美育发展战略落实进程中,艺术院校因其学科专业特性,必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美育是否等同于艺术教育?艺术院校是否从事的都是美育教育?是否有必要在国家美育建设标准的指导下确立自身的美育发展定位?本文以中央戏剧学院美育工作实践为例,探索艺术院校的美育价值追求,以及如何通过校内人才培养、艺术创作、美育师资教育及校外美育公共服务、美育发展研究等举措助力国家美育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美育价值追求;实现路径

美育是伴随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的教育活动。文艺作品及蕴含其中的深厚思想情感成为彰显美育精神、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经典文艺作品是社会美育环境中最重要的艺术资源,也是学校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的基本元素。面向国家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发展战略,面对当前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承担着培养艺术作品创造者、生产艺术作品、研究艺术规律等多重任务的专业艺术院校,应全面审视美育工作的价值追求、明确美育工作目标,将新时代艺术教育改革精神与美育文化进一步统一起来。

一、正确看待“美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20世纪初期,“美育”概念是由王国维、蔡元培等文化先驱者引入国内教育界的,而后从学理和政策层面,逐渐得以完善和发展。当前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并列成为公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中指出:“人人有感情,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1]美育就其特质,较为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美育指向的是受教育者的情感,是通过特定的教育方式使感性能力得以丰富和发展;二是美育的内容在于“美”,具体表现为对美的感受,理解和创造;三是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接受的美育教育包括以下方面:学习和了解艺术相关基础知识,习得特定一种或几种艺术样式的基本概念,建立初步的认知和判断;通过大量的感受和鉴赏训练,培养基本的审美素养,形成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进行某种艺术技能的学习,通过参与艺术实践,提升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对情感的陶养,建立起健康向上、符合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促进完整人格塑造;部分学生投入到艺术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从事关于“美”的创造性活动。

艺术的本质在于对“美”的追求,因此谈及美育,往往离不开艺术教育。但因二者的关联紧密,生活中也出现了概念的混同,更有甚者,完全以艺术教育的形式取代美育,将对美育的认识直接指向艺术教育。这种理解和做法是有失偏颇的。那么,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应当怎样理解呢?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首先,艺术作为表现“美”的基本形态,使得艺术教育自然而然成为美育的主要内容。纵观我国有关美育的指导方针,多次出现相关表述:例如1988年出台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2002年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美育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其次,美育的实施有赖于艺术教育的各类成果予以支持,例如艺术教育为开展美育教育培养了师资队伍,艺术作品为美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艺术教育所形成的社会艺术氛围为美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美育的实施为艺术教育水平的提升建立一定的基础。由于美育的开展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针对艺术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启蒙培养,在普及艺术知识、促进各类艺术实践以及艺术专业人才储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美育的教育目标在于通过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可以分为通识类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前者以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理解力为主,教授基本的艺术表现技能,建立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和美育相关的艺术教育应该属于此类;后者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目标,根据艺术表现形式,分为音乐教育、舞蹈教育、美术教育、戏剧教育、影视教育等,培养对象未来的职业发展以从事专业的艺术创作、理论研究和专业艺术教学为主。其次,在教學内容上,二者在艺术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方面有重合,但美育所应当包含的丰厚的人文内涵是艺术教育未能全面覆盖的,同时,专业艺术教育教学中的部分内容,如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和专业创作实践等,是通常意义上的美育较难实现的。再次,二者赖以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不同。随着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美育的现代意义也越来越凸显,美育的发展必然需要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使其更加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成为发挥教育价值的新突破口。反观艺术教育,更多地专注于艺术样式的特定规律和发展基础,从对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入手,以培养艺术人才、创作艺术作品,进而繁荣艺术事业为成果,在自有领域和环境下繁衍生息。此外,二者面对的受众范围是不同的。美育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普及性教育,而艺术教育,特别是专业艺术教育面向的是具备个人学习需求、具备一定专业基础或是以艺术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特定群体。

二、当前我国艺术院校“美育”的价值诉求

基于美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不难看出,美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艺术教育强有力的参与和支持。专业艺术教育在更好地实现美育应有之义、在发挥艺术教育美育天然优势的同时,更应秉承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之规律,为美育的实施提供精神引领和发展动力。

第一,要坚守“美”的真谛,准确引领关于艺术之“美”的评价与实施标准。美育通过对个体情感的滋养,促进感性能力的发展,提升对美的感受和鉴别能力,拓展关于美的创造力。柳宗元提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对于美的感受,必须要尊重个体的意识差异。但与此同时,审美情趣也受制于客观的共性标准。美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艺术,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判断,深刻影响了受众的体验。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艺术不是为人民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皿,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供有关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向人们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从而使观众产生美感(审美感兴)[2]。专业艺术教育应当准确把握阐释美的基本标准和创作规律,在人才培养和艺术作品创作中坚守符合审美志趣、滋养心灵的专业理念,积极引领美育工作中关于艺术美的评价标准,制定符合艺术规律和青少年成长需要的美育课程实施标准,促进艺术教育在美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要培植服务学校美育的意识,培养更多优秀的美育师资,提供丰富的美育教学资源。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形式,在国家推进美育全面实施的重大战略下,专业艺术教育应当全面参与,发挥特有的资源优势,面向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做好美育服务。一是为各类学校开展美育教育培养师资,成为参与美育工作一线的主力教师阵容;二是为美育工作提供教学资源,包括相关的专业用书和教学工具材料,也包括在专业艺术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类艺术作品,直接作为美育的教学资源。三是为各类学校的美育工作提供所需的专业指导,助推美育教育的开展,提升工作实效。

第三,要形成惠及社会大众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美育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的发展,美育与社会公众日益崛起的精神文化必然产生联系。社会美育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包括公众通过文化场馆如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影院的相关活动等获得审美体验,在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或城市建筑、公园绿地等设施中体会的精神愉悦,也包括在蕴含人文情怀、彰显文明进步、良好社会风向的社会环境下接受的情感滋养。社会美育面向广泛的普通大众,以更丰富的内容、更细腻的关怀和更亲和的姿态,带给受众美的体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同时也彰显了文明进步赋予美育更高的价值。专业艺术教育培养的艺术从业者及其创作的艺术精品,推动了社会美育的进步,体现了艺术事业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艺术院校美育的实现路径

美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于艺术院校的学科特性,其美育实现路径与建设标准更具有特殊性。艺术院校的教学带有“天然”的美育气质,正因为这一特质的存在,值得艺术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如何立足学科、专业特性和人才培养规律,紧密结合国家美育战略要求,实现艺术院校的美育工作价值。

(一)校内美育建设

1.立足本校专业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办学质量及社会效益的核心标准,也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艺术院校应注重内涵建设,立足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紧紧围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瞄准艺术行业的发展前沿,持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2019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专业艺术教育要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鼓励高校通过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造就文化底蕴丰厚、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艺术专门人才。可见,专业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无论作为专业教育教学目标,还是美育工作要求,都是首要的价值追求。

中央戏剧学院致力于构建“大戏剧”教育格局,结合时代发展和國家文艺战略需要进行专业结构优化,在表演、导演、舞台美术、戏剧文学等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逐步增加音乐剧、京剧、歌剧、舞剧、偶剧、戏剧教育、录音艺术、曲艺等专业,建立起11类专业及26个专业方向为支撑的专业结构体系。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传统,低年级阶段以本专业通识教育为主,高年级阶段以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能力为主设置课程,同步实施丰富的校内外艺术实践、艺术创作能力训练。

近年来,持续推进以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本科教学改革。例如,表演(话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将声乐、台词、形体、表演和戏曲基础课程形成横向关联的教学结构,将台词课作为话剧影视表演专业方向的各课程的关联载体。中央戏剧学院2015年以来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舞台艺术学院、英国盖德霍尔音乐戏剧学院联合开设话剧影视表演双学位校际交流项目,在不同文化元素和表演观念的交融中创新演员训练方法。导演专业通过“双轨三段”教学模式,即导演、表演课程同步推进,将培养过程根据学生年级分为“导表演基础”“导表演创作”“导表演艺术”三个阶段,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基础,自觉地继承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善于用人物行动来表达故事,在充分懂得表演与理解演员的基础上,与演员形成良好合作,共同创造人物形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逐步完善塑造学生专业创作能力相关的基础课程群,增设导演类、文学类、工科结构类、机械与材料类、计算机软件类课程。艺术管理(演出制作)专业开展以“演出制作教学法”为核心的系统课程实践教学建设,以“剧目生产”为牵引,降低剧目体量,增加剧目数量,使学生的专业训练从一部完整剧目的单一岗位训练变为参与多个片段剧目的多岗位训练。

通过逐步完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优势。中央戏剧学院近年来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持续完善覆盖各专业、各教学阶段的“教学实习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学生从低年级的基础理论、基础训练到高年级的艺术创作实训分阶段、分层次进入到各自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专业教师与实践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各专业学生协同配合,进行剧目生产、短片制作的全程实践。与此同时,中央戏剧学院持续拓展学生校外实践资源,近年来建立中国国家话剧院、北京演艺集团等校外实践基地,围绕学生创作实践能力培养,形成教学、实践和艺术企事业机构的协同培育链条。

2.永葆“创作”生命力

艺术作品是实施美育的主要载体。专业艺术院校是艺术作品的生产主力。秉承艺术创作规律,立足时代发展需要,创作生产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体现正能量、具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艺术作品,同样是艺术院校的一项中心任务。***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当前,面临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艺术院校更应组织专业研究和创作团队,深入探究艺术作品的内部创作规律,将新的时代精神和中华美学原则注入创作实践,助力“高峰”作品创作及可持续发展。

教师的艺术创作能力一直以来是中央戏剧学院师资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央戏剧学院实施青年艺术创作实践工程,着力引导教师既要成为讲台上学识渊博的教师,同时也要成为舞台上神采飞扬的艺术家。2017年成立的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团,为学院教师开展创作实践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搭建起专业教学、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之间的桥梁。依靠学院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活跃的创作氛围,教师们在“大戏剧”的环境下,实现各种艺术样式、学术流派、创作风格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营造创作高质量艺术作品的有利条件。

3.依托专业优势,培养美育师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各地要加大美育教师的补充力度”。实现美育工作目标和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在于美育教师。美育是美学、艺术学与教育学的应用型交叉学科,美育师资应兼备美学基础理论、专业艺术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及实践创新能力。由于我国目前尚未设立美育学学科,美育教育一线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或艺术院校。针对美育师资无法满足美育发展需求的现状,艺术院校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以培养美育师资为目标,丰富学科与专业建设内涵,建立起艺术学科下的美育知识体系,如音乐教育、舞蹈教育、戏剧教育、美术教育等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使相关专业的学生掌握某一种或几种艺术门类基础理论和创作实践能力的同时,进行对美育对象、美育方法及美育实施的学习研究。

为了更好地发掘、实现戏剧美育的价值,中央戏剧学院开设了以培养戏剧师资为主要目标的戏剧教育专业,针对当前中小学戏剧师资短缺、戏剧美育的专业规范性不强、授课系统性和实践性不强等问题,旨在培养兼具戏剧艺术基本理论和创作实践能力,掌握中、小学戏剧青少年儿童教学规律及美育要求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的教学体系始终围绕戏剧本体展开,学生在一、二年级阶段重点学习戏剧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相关基础理论;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戏剧课堂训练,通过戏剧游戏、形体训练操、戏剧故事、戏剧拓展、创意戏剧课堂等课程板块,引导学生实现从舞台艺术的感觉过渡到戏剧教育的认知;三、四年级为戏剧教学实践阶段,学生深入到中小学的教学活动中,参与戏剧美育课程实施、戏剧社团建设和各类校园美育工作中,在实践中巩固强化专业能力、融汇戏剧美育的多元功能,为毕业后从事戏剧美育教育工作做好理论和实践准备。戏剧教育专业成立迄今,毕业生们在各类教育机构从事戏剧教育工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

(二)校外美育服务

1.统筹专业资源,积极投身公共美育实践

艺术院校凝聚着美育的各类资源,在社会美育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要承担起服务社会美育的义务。特别是在美育普及化、专业化程度尚未十分完善的阶段,艺术院校的美育资源更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下注入中小学,帮助更多的中小学开展美育课程设计、美育教学实施、美育教材研发、美育文化建设以及美育师资职后培养等,发挥专业引导和标准建设的作用。艺术院校的美育资源向校外输出,由点及面,逐步提升整个社会美育教育水平。

2014年以来,北京市教委组织开展北京高校、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简称“高参小”)。专业院校和文艺院团等派出专业师资团队,参与小学艺术素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例,2014年至2020年间,面向北京市东城区、昌平区7所小学开设了以表演、音乐、舞蹈、京剧、美术等为主的10余种美育课程,2万余小学生先后参与到课程当中。期间学院的教师为这些小学创建、丰富了话剧社团、京剧社团、合唱社团等;建立小学戏剧教师培养计划,为小学教师开展了戏剧教育基础、儿童创意戏剧、戏剧教育课堂等方面的阶梯式培训;研发系列戏剧类美育教材《小学戏剧课堂课程教材(1—3年级)》《小学戏剧课堂课程教材(4—6年级)》《戏剧萌芽——少儿戏剧活动和游戏(9—12岁)》《99个戏剧教育实践练习》等。此外,中央戏剧学院依托“高参高”项目,2017年以来,组成骨干教师团队,为对口合作的高中设计艺术素养课程,开展“戏剧教育课堂”综合训练,以及话剧、京剧、形体、台词、舞台美术、编剧、服饰设计等选修艺术课程,定期组织美育综合讲座,将美育资源贯通高中艺术素养教育中,实现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美的启迪、美的滋养。

2.建立美育标准,促进美育教育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专业艺术院校应当承担起美育教育研究的重任。不同艺术样式对青少年成长发展形成的影响和植入的元素各有不同,例如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在美育课程中的功能各有千秋,相关艺术教育专家应当始终秉承尊重艺术、追求至美、完善人格的信念,立足美育教育的目标,结合不同形式的艺术样式所具备的美育功能以及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成长发育特点,构建美育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各类美育课程标准,探索美育工作的体制机制,研究面向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类型教育机构的美育工作的实施策略,推动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艺术院校的学术力量汇聚整合,形成国家美育发展政策研究和机制建设的智库。

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例,学校组建专家团队参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美育教学标准(戏剧类)编制工作,根据受教对象的年龄特点,围绕戏剧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实施方案及考核评价、教材等,建立完整的戏剧美育课程结构及教学体系,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美育标准、颁布指导纲要的重要支撑材料,最终形成对全社会各类学校开展美育工作的专业指导。

3.营造美育社会氛围,助力适应时代需要的美育建设

近年来,多所艺术院校建立起美育研究中心,依托美育专门机构,开展形式丰富的美育研究与推广工作。通过承办重要美育项目、开展美育研究、组织美育实践等形式在全社会推广美育文化,不断提升美育的社会关注度。

中央戏剧学院于2016年成立中小学戏剧教育研究中心,为全国中小学校搭建一个戏剧美育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平台。中心通过组织美育教学研讨会和各类展演,以及成员学校间的交流互动,极大地促进了戏剧美育的学术资源交流与教学实践,为从事戏剧美育教学研究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与开展戏剧美育教育的各类中小学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在中心的推动下,多所中小学成立戏剧美育教学实习基地。中心牵头组织专家研制中小学戏剧教育教材、出版戏剧教育论文专辑、教研信息专辑等,进一步有效整合戏剧美育资源,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动力。此外,中央戏剧学院多年来参与教育部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承办历届北京市大学生人物造型设计大赛、北京大学生戏剧节、中华“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等活动,在多项美育展演和活动中绽放戏剧元素的美,將自身的办学优势融入社会美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

参考文献:

[1]蔡元培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叶朗.美在意象——美学基础原理提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本文为2021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戏剧影视‘高峰作品创作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1ZDA078)]

蒋 瑛,中央戏剧学院教务处处长兼继续教育中心主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