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摘 要:加强“四史”教育,对于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及开创未来有着重要意义。“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需要从逻辑、史观、路径三个维度进行把握。逻辑方面,应厘清“四史”之间的理论、历史、实践逻辑与时空、内容、主次逻辑。史观方面,应坚持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和大历史观。路径方面,可挖掘地方史和区域社会史、影视作品及时政热点中的“四史”资源,从而真正将“四史”教育贯彻到“纲要”课的具体讲授实践中。
关键词:“四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探索
梁启超曾在《新史学》中指出历史学是“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1]。历史教育对于青年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一系列重视历史、借鉴历史等重要论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在2020年1月8日召开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3]。“四史”教育对于提高党性、加强党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及开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面对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如何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堂,培养学生担当复兴大任的使命意识?在高校四门思政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融入“四史”教育的主阵地。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问题与“四史”教育的核心相互呼应,“四史”教育对于高校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四个选择”问题深具意义。那么,“四史”教育如何融入?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文拟从逻辑、史观、路径三个维度探讨“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实践与探索。
一、厘清“四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四史”如何融入“纲要”课程是“纲要”课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探究“四史”融入“纲要”课程的实践路径,其前提是厘清“四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1.理论、历史、实践逻辑
“四史”的知识点并不孤立、割裂,我们应该从理论、历史、实践逻辑三个层次把握“四史”的内在关联。党史、新中国史的学习教育可着重于新文化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1935年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一五”规划等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可着重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经济特区的建立、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加入WTO等事件的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可重点聚焦于莫尔的《乌托邦》、巴黎公社、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等事件[4]。“四史”在理论、历史、实践逻辑层次上的关系可作这样的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推动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重要条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是以社会主义为取向建立新社会、新国家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又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贡献了中国智慧。综上,“四史”的理论、历史、实践逻辑可归纳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与领导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人民的實践探索之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贡献价值的逻辑闭环。
2.时空、内容、主次逻辑
如果说“四史”的理论、历史、实践逻辑体现的是“四史”之间的同向聚合,那么“四史”的时空、内容、主次逻辑则更多强调了“四史”的异质特征。从“四史”所关涉的空间范围看,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是在中国的时空范围中发生的,而社会主义发展史则关涉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多国范围内的起源、发展历史。我们在将“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讲授时,需要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置于五百余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历史长河与宏大空间中,通过中外古今对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
“四史”的内容主题各有侧重,并互有统属。“四史”的内容主题与“纲要”课程所重点讲授的“四个选择”问题基本对应。其中,社会主义发展史所涉及的历史时限最长、空间范围最广,它是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底色和背景;党史内容则主要突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奋斗、探索史,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实践智慧;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则突出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长河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和贡献。因此,“四史”的内容逻辑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背景底色、一个领导主体、两大贡献成就的逻辑关系。
从“四史”主次关系来看,其主导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奋斗史。近代以来,从历史实践的领导主体看,无论是新中国史还是改革开放史,其历史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百年党史可谓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规律的一条主线,这是由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壮大,直接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走向[5]。因此,“四史”融入“纲要”课的具体实践探索应以百年党史为重要核心内容。
二、坚持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和大历史观
***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2]要把其中的道理讲明白的基础是,我们需要秉持正确的史观。
1.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笔者在讲授“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问题时,常常有学生产生这样的困惑:中国近代史上曾经作为租界地的港口城市,现今似乎都发展得不错,这是不是说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呢?这一说法乍一听似乎不无道理,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学生的这一困惑?面对学生们的这一疑惑,我们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6]。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实际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7]所以,恩格斯认为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只能是仅仅适应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而不能将其滥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外的历史阶段[8]。由此可见,任何经济规律都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时代条件和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渐趋抬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中对此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9]历史学是求真、求实的学科,“历史研究本来就不应仅仅停留在历史事实的确定和描述上,应该在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蕴含深邃的历史评价,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的深刻底蕴”[10]。只有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才能得到客观的、公正的、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
那么,从唯物史观出发,我们再来评价资本—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的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资本—帝国主义在近代早期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往往将中国口岸作为他们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他们的主观目的在于通过侵略中国为其积累原始资本,其侵略行为带来的客观结果是促使一些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港口城市近代化起步较早,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是这种东部口岸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建立在从中国整体发展的综合考量和通盘规划的基础上的,因此造成了中国各地尤其是东西部城市发展的不均衡。尽管它客观上促使了沿海口岸城市的现代化,但这并不能作为美化其侵略行为的理由和借口。以上两种认识存在差异的背后实际上凸显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两种史观(道德价值观)的不同认知。
2.坚持群众史观,坚定政治立场
“四史”中,百年党史是“四史”融入“纲要”课的核心内容。群众史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史的具体实践中始终坚持的历史观。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1]1917年,列宁则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中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2]人民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决定力量,他们既是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生产者,又是精神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无限丰富的源泉[13]。马克思、列宁的群众史观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得到贯彻并不断发展。
在将“四史”教育贯穿于“纲要”课教学时,我们可以讲述不同时期共产党人坚持群众史观的具体实践,而不再使“群众史观”流于口头禅式的论说。1934年,蒋介石采取遍筑碉堡的“堡垒主义”新策略,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一些人认为这些碉堡是压制共产党人的“铜墙铁壁”。什么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对此,毛泽东精辟地指出“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第一次形象地将人民群众喻为“铜墙铁壁”[14]。1945年,在抗战即将取得胜利之际,毛泽东论及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他深刻地指出:“法西斯势力是一定要被打倒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5]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地向群众解释清楚”[1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以人民为中心置于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发展,强调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7]。中共历届领导人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场合均强调群众史观。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发展紧紧依靠人民、向人民负责、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正是这一坚持群众史观的做法,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成功。
3.坚持大历史观,把握历史规律
***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全党树立大历史观[18]。所谓大历史观,是指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进程中看问题,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广覆盖中、在国际的宽视野中看问题,既要弄清史实,又要凸显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既能展示历史的多面向,又能彰显历史的整全性[19]。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同师生进行座谈时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他强调:“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20]这反映了他把中国实践逻辑同历史逻辑联系起来,把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和过程的大历史观。
在将“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教学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用大历史观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眼光。基于大历史观,关于抗日战争,我们可以将其置于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求和平和发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日本法西斯,使日军大量兵力北进有心无力,推迟了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对同盟国作战形成坚固支撑,进而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的讲授也应置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蒙上阴影,中国也面临着巨大压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使世界社会主义摆脱了阴影,重现生机与活力[2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三、挖掘地方史和区域社会史、影视作品及时政热点中的“四史”资源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22]。通过历史教学内容和资源的更新,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如何将“纲要”课中所关涉的“四史”资源进行新颖化处理?笔者以为,可以以下三种途径作为实践路径。
1.挖掘地方史与区域社会史中的“四史”资源
“纲要”课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地方史与区域社会史中的“四史”资源,丰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内容来源。笔者所服务的单位地处天津。天津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史学界有“百年中国看天津”之说。因此,在讲述近代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时,笔者有意识地将天津地方史的一些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的讲授中,使学生加深对近代天津租借地及天津地方社会历史变迁的理解,强化其国家民族认同感。此外,笔者所在“纲要”课程组举办了以“学习四史”为主题的微视频创作大赛,充分挖掘区域社会史中的“四史”资源,使学生全方位地深度了解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等各区域社会的历史发展变迁。通过动员学生“眼光向下”——聚焦于基层地方社会,使学生将课本内容与地方社会“活”的历史联系起来,加深其对国家、民族、基层社会与人群的认同与理解,深度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必要性。
2.挖掘影视作品中的“四史”资源
“纲要”课教师亦可积极挖掘影视作品中的“四史”资源,把教材上的历史知识与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演绎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四史”的立体认知与情感共鸣。《觉醒年代》是一部于2021年2月在中央一套播出,并同步在优酷、爱奇艺播出的优秀历史题材剧。剧作以反映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刊物这一期间的近代史片段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期间诸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觉醒年代》展现了编剧深度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一经播出,便备受好评,曾位居爱奇艺平台历史题材剧热播排行榜第一名。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数次向学生播放《觉醒年代》的视频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20世纪初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观点、人生选择及其对中国近代史前途命运的贡献和影响。
3.挖掘时政热点中的“四史”资源
“纲要”课教师还应注意及时挖掘时政热点中的“四史”资源,完成对学生在历史史实与情感价值观方面的传授与引导。
2021年3月18日至19日,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安克雷奇举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对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带领学生回顾、对比了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屈辱场景。从跨越时空的对比中带领学生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从屈辱走向复兴的历史征程,坚定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21年3月,H&M集团以所谓新疆棉生产过程中存在强迫劳动为借口,提出一份拒绝使用并抵制新疆棉的声明,引发网友的愤怒及抵制。结合这一时政热点,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带领学生回顾抵制新疆棉议题的由来,通过梳理回顾美国在涉疆议题上的政治操弄步骤,使学生意识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阻碍因素:迄今为止欧美国家因为意识形态之分歧仍对中国实行围追堵截。结合近代史上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行为,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从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及中美关系史的角度解读这一事件背后隐喻的美国霸权逻辑,使学生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避免陷入文化帝国主义的陷阱。
2021年5月22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先后去世,引发广泛关注。对此,笔者从新中国史上伟大人物的民族贡献角度,结合正在讲授的抗日战争专题,讲述在抗战期间作为初中毕业生的吴孟超将毕业聚餐的餐费捐献给在祖国抗战前线的战士们这一故事,展现他当时作为华侨的爱国情怀及一生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此外,笔者结合陈启文《袁隆平的世界》所记述内容,向学生们讲述袁隆平院士在攻克杂交水稻育种难题中的专业精神及杂交水稻在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美国、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的世界性贡献,使学生深刻领会袁隆平院士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和奉献精神。
总而言之,在将“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实践探索中,我们需厘清“四史”之间的理论、历史、实践逻辑与时空、内容、主次逻辑,坚持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和大历史观,从地方史和区域社会史、纪录片和影视作品以及时政热点中挖掘“四史”资源,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进而完成“纲要”课授课实践的新颖化处理。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新史学[J].新民丛报,1902(1).
[2] ***.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J].求是,2021(12).
[3] 姜洁.以主题教育为新的起点,持续推动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N].人民日报,2020-01-09(1).
[4] 上官酒瑞.“四史”学习不能简单断代[N].解放日报,2020-05-19(09).
[5] 宋学勤.百年党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J].思想理論教育导刊,2021(2).
[6] 卜宪群.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琐谈[J].历史研究,2015(3).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3-154.
[8] 恩格斯.恩格斯致弗里德里希·阿尔伯特·朗格(1865年3月29日)[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5.
[9] ***.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12-27(2).
[10] 王炳林.党的历史与党的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96.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12] 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
[13] 史岩. 站在人民史观的立场上[J]. 红旗文稿,2016(7).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思想年编:1921—197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0.
[15] 毛泽东.目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四日)[M]//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2.
[1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17] 本书编写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2,173.
[18]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
[19] 杨凤城.以大历史观统领中共党史教育与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
[20]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21] 陳金龙.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J].求索,2021(3).
[22] 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王承绪,校.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译者说明.
[本文是天津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TJWD20B25)的科研成果]
赵庆华,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