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王秀梅 韩靖然 马海杰
摘 要: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但作为高校基本的建制和实施单位,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日渐弱化,在人才培养中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基于此,本文从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形式、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几方面入手,结合当前时代形势、任务及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探究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助力下,高等学校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掀起了改革热潮。基层教学组织作为高校组织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沿阵地,发挥着助力课程教学与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教学组织的功能发挥日渐式微,很难为新时期高校课堂革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动力。为此,2020年教育部再次把全面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文化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积极落实这一要求,通过发布文件的方式,推动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形式、运行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的探讨,寻求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改革与发展路径,使其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纵向组织结构中落实教学任务、承担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教学学术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组织,由学校批准设立[2]。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教学组织呈现多元化、全方位的改革发展趋势,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教研室、研究所、学系与学科组织是我国高校典型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3]。
1.教研室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高校改变以往各自为政、零散的教学管理模式,纷纷仿效苏联建立教研室。教研室主要是以课程或课程组为划分,在高校“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结构中位于最低一級。长期以来,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前沿阵地,教研室肩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重职责。其主要职能是完成针对本科阶段的教学业务,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教学组织实施工作。包括制订教学工作计划、组织实施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等。第二,教学相关建设工作。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研室做出了重要贡献。
2.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进行学院制改革,也产生了研究所这一新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所主要依科学研究方向而设,在高校“校—院(系)—研究所”纵向组织结构中处于最基层。与教研室主要围绕本科生实施教学管理不同,研究所也承担一定教学任务,但其主要职责,一是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集中组织相近研究方向的教师开展本研究领域前沿科学技术的研究;二是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近年来,受高校“重科研”办学导向的影响,众多高校强化了研究所的研究职能,教学职责相对淡化。
3.学系
学系可谓是与研究所同时出现的一种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同样在学院的领导之下,在高校“校—院—学系”纵向组织结构中处于最基层。不同的是,学系主要是按专业(群)划分,负责组织实施一个或若干个相近专业的教学,主要承担与本科专业相关的课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实质上,学系是为适应高校扩招而对专业教研室进行的升级。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校实施“系所合一”的基层学术组织设置方式,如宁波大学,按照二级学科和本科专业目录,建立学系与研究所为一体的基层学术组织,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
4.学科组织
近年来,众多高校开始设立学科组织并担当起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责。在高校“校—院—学科”管理体制结构中,学科组织处于最基层,主要是按一级学科或学科群划分[4]。在学科组织结构下,教师按照唯一归属原则,归属学科管理,以研究任务为核心,实现了组织资源的高度共享。同时,学科组织打破教研室、学系等“单位制”封闭式的教学组织及研究模式,通过灵活组合课程,满足了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及学科建设需要。由此,学科组织既解除了教研室偏重教学组织而难于承担科学研究的困境,也解决了研究所偏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而疏于教学的问题,真正有效承担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责。
二、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现状
早在2003年,以胡成功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教研室、研究所、学系等基层教学组织在组织结构、体制、职能与运行等方面建设滞后,亟须革新[5]。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形式、自主权、职能等确实发生了变化,然而,其中的很多问题仍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因此,有必要对目前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现状展开进一步实证研究。为此,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对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运行现状进行了研究。样本所选定的基层教学组织涵盖理、工、文等多个学科,包括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兼备的多种基层教学组织。调查对象包括相关高校领导、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以及部分教师,具有代表性。
1.基层教学组织的调整变动与人员流动状况
组织形态和人员流动是了解基层教学组织动态与活力的重要指标。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1)1/2以上的基层教学组织长期保持稳定,几乎没有调整过。(2)关于基层教学组织的人员流动问题,选择“不能自由流动”的占比高达82.3%,而“可以自由流动”的占比仅为17.7%。当进入某一基层教学组织后,成员个人在基层教学组织间的自由流动有限。(3)基层教学组织在对外交流的频次上也十分有限。问卷中共列出“少”“一般”“多”三个选项,其占比分别依次为59.3%、29.2%和11.5%,“少”的比例高达约60%。
2.基层教学组织所具有的自主权及行使状况
为了解基层教学组织拥有的自主权情况,问卷分别从基层教学组织的学术自主权与资源配置权两方面进行了设计。通过统计发现(见表2),在学位文凭决定、二级学科研究生学位点设置、博士学位点设置、本科专业设置与教师职称评定方面的问题上,多数基层教学组织是没有话语权的。在这些问题选项的选择上,选择“否”的比例均高达约90%,而选择“是”的比例不足10%。同时,从表3调研的结果来看,基层教学组织在人员、设备及办公经费的配置方面也只有较小的自主权。另外,关于“基层教学组织运行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不受行政权力的约束或干涉,享有充分的学术权力”的比例仅为32.7%(见表4)。可以推断,基层教学组织虽然在某些方面可以独立行使学术权力,但在一些学术问题上会被行政权力所束缚,由行政权力掌握话语权。
3.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开展与职能发挥状况
问卷共列出七种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动形式,涵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党建以及行政事务多方面。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行政会议、传达文件(含教学安排)”占比高达90.3%,占据重要位置;相对而言,“教改研讨”“集体备课”与“新教师业务能力培训”方面的工作占比则稍低,分别是77.9%、54.9%和50.4%。总体而言,基层教学组织的核心职能——教学,其地位呈现弱化趋势。另外,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活动以不定期为主。统计结果显示(见表6),答案分布较为分散,其中,选择“不定期”的比例最高,达31%。由此推断,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活动不定时,开展活动的次数有限。
三、高校基层教学组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如今多样化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是我国高校回应人才培养新需求的有益探索。然而,关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转型的争议也很多,尤其是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教学组织功能的发挥与缺失问题。因此,需要我们透过多样化的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深入探索基层教学组织运行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组织结构
尽管基层教学组织的形式多样,但在本质上,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结构呈现的却是单一化、同质化的状况。具体表现为:第一,以学科目录为建制依据,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或专业组建基层教学组织,以问题、科研项目为基础的则相对很少[6]。第二,一般是成建制的实体性组织,具有稳定的人员编制,倾向于保持稳定。第三,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基层教学组织之间存在严重的学科壁垒,组织之间交流很少,难以实现交叉融合。随着高校的职能不断扩充、新时期“综合型”“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推进,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结构未及时实现变革,导致学科、专业的自我封闭。力微任重,组织运转效率低下,对其教学组织职能及研究职能的发挥造成了极大的冲击[7]。
2.行政权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仿效苏联采用高度集中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虽几经改革,但高度集权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却无实质性转变。这种管理体制同样体现在基层教学组织运行之中,甚至表现为行政权力泛化。受科层制的影响,基层教学组织的“带头人”或“领导者”,虽然代表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但却更关注自己的行政身份,倾向于用行政方式管理学术事务[8]。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交织在一起,权限模糊,责任不清。另外,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科经费使用等问题方面,本应通过学术民主管理决定,却由行政权力掌握着话语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层教学组织的学术发展空间,抑制了组织成员能动性的发挥,甚至造成基层教学组织无法更好地发挥其教学组织的功能。
3.中心职能
近年来,受“重科研”导向的影响,科研项目和论文在高校教师评价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基层教学组织中的成员会更侧重于科研项目的申报与论文的发表,而只是投放部分精力在教学方面以保证达到学校考核基本要求。因此,本是主要职能的教学工作也受到较大冲击,被严重弱化。另外,日常繁杂的行政事务,也同样影响着基层教学组织中心职能的履行。大量的行政事务最终在基层教学组织一层完成,如接受学校各种检查评估、各种统计工作、传达上级会议文件等,占据了教学组织活动的时间和活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组织的主体责任意识逐渐淡化,最终严重影响了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发挥。
4.运行机制
目前存在的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运行机制僵化问题,也与新时期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相匹配。第一,目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承担着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元化职能,但却实行单一“教学线”的运行模式,只有教学任务的分配机制,缺少统筹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职能运行的协调机制,既无法同时保障各项组织职能的有效落实,也影响了其教学组织及其研究工作[9]。
第二,在内部决策、权责劃分、人员聘用、考核评价等方面,基层教学组织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科层化的执行机制,而自下而上的反馈和协商机制彰显不足[10]。基层教学组织对本组织内部成员的考核评价、人员聘任基本没有发言权,严重影响了基层教学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不同学科的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缺少横向联结互动,知识交流融合不足。总之,当前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机制不够灵活,难以激发、释放基层教学组织活力。
四、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发展路径
针对当前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组织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教学组织活力,需要从组织建设、组织结构、运作模式、运行机制与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1.建立和完善基层教学组织
新时期,必须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的理念。在强调“以本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时代命题的新形势下,课堂教学仍然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特别是新出现的跨学校MOOC、跨学科交叉课,无不需要组织的强力支持。教研室在组织课程教学、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开展教学研讨、实施教学评估和进行新教师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特别需要建立和完善教研室建制,这一点对于以教学为主的院校和院系来说尤为重要。因此,第一,要恢复和设立教研室[11],将教研室作为课程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将教师全员纳入教研室,做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有组织者。第二,要强化教研室的教学组织功能。完善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能,排除一些不必要的行政事务。要加强教研室教学运行的管理制度建设,赋予教研室教学学术权力。要强化教研室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确立教研室在教学组织机构中的地位,同时也要对教研室教学组织功能进行必要的评估和考核。第三,要给予基层教学组织需要的条件支持。解决教研室在组织教师开展校内外的教学研讨和其他教学学术活动时的经费问题、场地问题、设施问题等。
2.创新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结构
新时期,现代学科高度综合化,基层教学组织职能多元化,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结构不足以承担时代赋予的新任务,创新基层教学组织结构已是大势所趋。第一,改革以课程组合或者某一科研方向为单位的基层教学组织建构方式,实施以学科方向或研究领域构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基层教学组织。为加强学术交流,可以突破以往按照“校—院—系”或者“校—院—系—室(所)”构建基层教学组织的层级,按照“学科”构建基层教学组织。在学科内部,往往有利于解决人才培养中的知识交叉与融合、科学研究中的大团队作战、社会服务中的复杂性以及文化传承中的知识综合性等问题。在这种以学科为架构的学术组织中,可以充分发挥人才聚集的优势,横向上灵活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矩阵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集中解决学术问题,促进知识流动与协同融合。同时,大学科团队有利于集中力量建设综合性、系统性的大研究平台,有利于解决大系统问题,提高平台建设效益。第二,改革传统的“实体性”基层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社区型”灵活开放的、柔性的基层教学组织。打破传统僵化封闭的、实体性的“单位制”基层学术组织结构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沟通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减少信息传递的层次性[12],构建虚拟化、网状的基层教学组织结构,推进组织之间的交流[13]。
3.改革基层教学组织的运作模式
基层教学组织应该是以“知识”为粘合剂的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应用和创造知识。知识应用及其创造能力越强者,在学术组织中的权威越高。行政及管理工作应该为知识的应用和创造服务,尽快改革基层学术组织的运作模式。第一,对基层教学组织的职责进行彻底改革。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剥离。第二,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尽快推动行政权力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行政权力应服从学术管理的需要,主要是从政策上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学术工作,支持教师开展跨学科学术活动,推动学术的繁荣与创新。目前可以借鉴政府改革中的责任清单制度,厘清与行政职权相对应的责任事项,划清其责任边界,以防止行政权力“越位”[14]。第三,强化学术权力。建立有关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学术事务方面的决策机构,如教授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术人员在学术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形成教授委员会行使决策权、行政系统行使执行权的权力运作模式[15]。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教授委员会运行相关章程、议事规则的建立和完善,切实保障学术权力在学术事务中的决策管理权落到实处。
4.健全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机制
完善的运行机制是激活基层教学组织活力的关键。第一,健全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作为高校的基本建构和实施单位,基层教学组织应通过机制建设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需要强调的是,基层教学组织在职能定位时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完全割裂教学与科研工作,否则有悖于教育发展规律和高校办学规律。重点是建立教学运行方面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以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健全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推进不同学科深层次的交叉融合。完善教师在不同教学组织之间的流动、聘用机制,以及责任、权利相协调的用人机制,另外可实施弹性考核制度,从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5.营造基层教学组织发挥作用的文化氛围
学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理念,营造浓厚的重教文化氛围,为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提供舆论支持,在政策制定方面赋予基层教学组织相应的权力,调动基层教学组织狠抓教学质量的积极性。第一,将教学质量的评价权交给基层教学组织。基层教学组织对本组织内教师的教学质量最具有发言权,因此,学校关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结论应首先听取基层教学组织的意见,包括制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应用等等。第二,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青年教师教学中的“一招一式”无不受到组织内成员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交给基层教学组织,充分发挥其“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16],在教案撰写、教学组织方式设计、教学表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规范等各个教学环节,由优秀教师为青年教师进行示范、指导与传授经验。同时推进教学教研交流常态化,坚持开展听课评课及教学检查活动。第三,赋予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师职称评定、考核晋升中的发言权。充分发挥职称评聘这一指挥棒作用,赋予基层教学组织在其中评价和肯定的权利。例如,在教师职称评价指标体系中,增加教师在教学相关工作上的占比、充分支持并认可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研究工作,在基层教学组织内开展学术评价等,为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注入动力,推动基层教学组织回归高校的核心使命,并在教学组织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17]。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9-02].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2.html。
[2][17]陆国栋,张存如.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路径、策略与思考——基于浙江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0-136+141.
[3]項聪.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变迁的制度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6):23-28.
[4]黄海群.一般地方本科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治理机制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4-159.
[5]胡成功.高等学校基层学术组织现状与问题——全国231所高等学校问卷调查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3(6):38-46.
[6][10]宋争辉,王勇.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发展困境及治理路径——学科制度的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45-53.
[7]崔延强,朱晓雯.我国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的学术制度构建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5):77-83.
[8]魏小琳.治理视角下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重构[J].教育研究,2016,37(11):65-73.
[9]汤智,李小年.大学基层学术组织运行机制:国外模式及其借鉴[J].教育研究,2015,36(6):136-144.
[11][13]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高司函〔2020〕1号[Z].2020.
[12]余玉龙.信息技术嵌入与高校基层学术组织治理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8(Z1):150-152.
[14]杨明.论中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创新的问题和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0(4):58-70.
[15]沈瑞林.我国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变革及其路径探究——基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理论视角[J].江苏高教,2016(1):19-22.
[16]陈晓琳,江珩.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8):78-80.
[基金项目:华北电力大学综合改革专项项目(20190116-4)]
[责任编辑:周 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