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案例的参与式研讨教学法

时间:2024-05-07

吴健

摘 要:调动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一直是高等教育教学探索的方向和教学改革的难点。本文结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经历,对基于案例的参与式研讨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进行总结,对案例选择、改善学生参与和学习体验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案例教学;参与式研讨教学;教学设计;学习体验

随着线上教学的不断兴起和大规模应用,对传统教学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是由于线上教学隔空授课,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学情,缺乏互动,凸显了一些课程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迫切要求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专注度。

事实上,调动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一直是高等教育教学探索的方向和教学改革的难点。只是此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轨迹,也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地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经历,对基于案例的参与式研讨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实施,做一些交流与探讨。

一、案例与参与式研讨教学法的融合:基本原理

1.参与式研讨教学法

(1)理论依据与内涵。参与式教学主要是依据心理学的内在激励理论。根据心理学的观点,人的内在性需要的满足和激励动力来自当事者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本身,即当事者可从工作或学习活动本身,或者从完成任务时所呈现的某些因素中得到满足。当内在激励强时,工作或学习变得有趣、有意义和有挑战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激发学生内心产生真正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参与式研讨教学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研讨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一种教学方法。

(2)特点。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相比,参与式研讨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多边互动性。“多边”是指教学活动的主客体,包括学生、教师,甚至包括学校及其评价管理部门。互动是指通过“教”与“学”双向互动,教学相长;学生之间的互动,学学相长。

二是教师主导性。主导性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导”为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体来说,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不再搞“一言堂”,而是教师通过“导学、导思、导做”,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发现规律。这对教师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做到与学生知识交流和及时的信息反馈,把控教学节奏,为学生适时补充与完善知识点,实现师生互相促进、和谐平等的教学。

三是学生主体性。主体性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主动学习为主。在这一模式下,教师的课前备课、课上引导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课堂探究、讨论才是核心。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创新,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是教学质量高效性。由于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改变,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教学内容的科研含量更高,理论联系实际更强,从而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的统一。

2.案例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具体模式包括文献综述汇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学生讲授等。其中案例教学是选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与分析案例达到理解知识点的学习方法。

(1)源起与内涵。案例教学由来已久,苏格拉底的“启发式问答法”可称得上是案例教学的雏形。但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是1910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学者们发现,许多理论问题,单凭教师的讲述和分析,很难完全让学生理解和领会,教师也难以做出形象和具体的回答。因此有些学者结合理论内容,举出法学和医学的实例,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2)特点。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或样式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其教学开展形式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探究,以达到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案例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纽带,学生只有从案例出发,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对其分析、探讨从而解决问题,使认识得到深化。其次,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学生权衡利弊并综合各种理论知识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因此学生要开动脑筋、发散思维、主动学习。教师则在这种教学情景中给予引导,学生是课堂活动中的学习主体,学习活动的中心。最后,案例教学是一种既注重案例分析结果,更注重学生分析、探究案例过程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要充分调动积极性,参与案例分析、探究的过程,从而对案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有着清晰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特征,具有原理抽象、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许多研究都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2-3]。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本门课程专门设计了案例研讨课环节。

“外部性”是“资源与环境經济学”课程的核心理论,下面就以课程教学中外部性理论部分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基于案例的参与式研讨课教学的经验与做法。

1.前期准备

(1)理论储备。外部性的理论并不深奥,但深入理解的空间非常大。对于这样一个教学内容,基于案例的研讨是为了通过现实问题的代入感,加深并提升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所以案例研讨教学必须基于理论,并回到理论。

案例研讨课是安排在外部性理论这一章节教学内容之中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案例讨论中充分发挥,积极思考,有针对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课程在安排参与式课堂研讨前,先为学生讲授外部性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外部性的定义、类型、效应以及如何将外部性内部化等,这为学生进行课堂案例研讨提供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为了保证逻辑连贯,从理论讲授到案例讨论再到课堂总结,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甄别外部性—分析外部性的影响与根源—设计外部性的解决方案”,既是理论讲解的主线,也成为案例研讨课设计的问题主线,也是课堂总结的落脚点,始终紧扣教学主题。

(2)案例材料与研讨话题设计。课堂研讨案例选取教师曾经深入研究的项目为基础进行设计,除了可提供丰富的素材,更好地还原案例中面临的真实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强的代入感外,更能将科研的思维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案例研讨不仅与外部性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又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增加研讨性和探究性,拓展和锻炼学生的思维。

教师应对案例事实进行符合教学目标的编写和提炼,将案例材料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周发给学生,同时按照理论讲解的主线,设计并提出研讨话题。例如请学生思考,案例中哪些活动产生了哪些形式的外部性?造成了什么困境?这些外部性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些外部性,实现社会整体目标?

在案例材料的设计上,应该注意案例只介绍情况不告知结果,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没有处理办法和结论。后面未完成的部分作为留白,由学生通过参与去决策、去处理,不同的处理办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假设一眼便可望穿,或只有一好一坏两种结局,这样的案例就不会引起争论,学生会失去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系和冲突越复杂,案例的结果越多样,越有趣味和价值。

(3)课前分组研习。在此基础上,按照案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方组织学生分组研习。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让学生借此机会深入温习外部性的基本理论知识。明确课外研习的任务,要求各小组学生自由组织讨论,甄别外部性影响,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思考各方的决策和行为,展开利益主体策略分析,列出其政策诉求的清单,初步形成关于案例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为课堂上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堂过程

课堂上,应允许学生充分表达和讨论。学生为主角,设置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各利益相关方代表分析自己面临的状态和受到的外部性影响,识别自己的可行方案和最优决策,表达自己的政策诉求,力求让自己有理有据。通过争论与碰撞,聚焦分歧,理解分歧的原因,逐步形成共识,最后总结形成本次案例研讨的观点。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点评、引导、总结。

首先,在研讨过程中,学生讲述的观点往往是比较朴素和原始的,未能升华到简洁凝练的层面。因此,教师在研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在学生发表完其观点后,帮助其进行总结凝练,点明理论的要义。反馈是一种即兴的艺术,高质量的点评往往是案例研讨教学中的“点睛之笔”。

其次,研讨中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往往是发散的,虽然他们有所准备,但也难免提出的观点没能成系统地呈现在课堂上。因此,在研讨过程中,教师必须作相应的引导,即“导议”[4]。及时抓住学生所提出的观点,通过不断追问相应的问题,适时纠正概念和理解的偏误,聚焦并引导研讨的方向,一步一步推动学生深入思考,直至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理论,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本身带给学生更大的收获感和成就感,也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挑战。

最后,因为课下研讨是分组进行的,学生可能只关注了案例中问题的某个片面,为了让他们从案例中学习更多、更全面,课堂研讨结束后,有必要基于前面的点评、引导,最后总结形成本次课堂的一个全景图,清晰地把课堂研讨中研讨的逻辑和观点,以简洁凝练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使学生明确这次研讨的问题、争论点、理论对实际问题分析的作用以及取得的成果。还可给学生拓展一些前人尚未能解决的或者教师正在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三、探索与思考

1.案例的选择和要求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学使用的案例应该与课程讲授的理论或知识点有直接的联系和契合点。案例研讨的目的是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开展实际问题分析,推动学生加深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案例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就事论事,教学案例应该起到辅助学生深化理解教学问题的作用。

教学案例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对现实问题做适当的分解和剥离,适合学生运用理论开展分析。案例是现实问题,且具有典型性,但远比理论情景复杂。真实性固然是前提,但案例不能是一堆事例、数据的罗列。教师应帮助学生抽丝剥茧,通过对事实的适当精简和抽象,设计能引发讨论的问题,确保学生面对现实问题的复杂性,仍能在清晰的指引下,还原理论问题,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通过参与研讨体会理论思路如何转变成解决现实冲突的方案,由此感知理论的作用和力量。

案例应来源于实践,教师一定要熟悉案例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不可由教师主观臆测,虚构而作。案例应注意真实的细节,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行为关系,才有可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采集真实案例,大量阅读相关材料,亲身研究,甚至深入实践,才能为案例教学注入更有价值的科研含量。

案例选材必须引起学生的共鸣,时效性强,能切中学生的关切,吸引学生参与。社会科学的学生通常对社会事件和国内案例关注程度较高,但本门课程的国内教材大多缺少案例和实践介绍,抑或主要是国外的案例,因此需要將研讨话题本土化,搜集符合中国实际的案例。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从“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到十九大报告中的“绿色发展”等理念的提出,有很多资源节约环境治理方面的实践和改革,都值得整理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案例背景和内容更有真实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认识和分析问题,也是将中国的改革实践融入课程思政的恰当形式。

案例要摆脱乏味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呈现案例的过程中,可以插入介绍自己当时在做这个项目时候的有趣经历,或者分享自己当时亲自拍的照片,让学生有一种进入教师的故事的感觉。同时教师的引导要收放有度,这对教師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让学生对研讨过程有更好体验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讨论式的、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研讨是一个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进行高级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他们敢于质疑,积极思辨,平等讨论。师生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求知欲、创造力才能被激活,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在激烈的探讨中,教学相长,深化知识点的理解,完成预设学习目标,真正把知识学会、弄懂,做到知行合一、融会贯通。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差异,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允许分层参与,设法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个别发言、试说、模仿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方式之一。同时要注意参与度的均衡性,即让更多的学生表现自我。在这个研讨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指导者和帮助者。要适时指导,对不正确的观点予以质疑,对创新观点予以支持,对不善表达的学生给予鼓励。

最后,要合理分配时间。时间分配不好,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效果也不好。所以,在备课时要制订详细的时间使用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实现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老师对学生观点进行点评以及最后总结的时间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保障教学目标得以完成。

随着疫情的逐渐结束,大学将面临快速推进线上教学的形势。但随着部分标准化的教学内容转移到线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进一步发展优化,特别对线下课堂如何以更有特色、更有深度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来看,一次高质量的案例研讨教学,从教学设计、备课到实施,都彻底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形式和要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需要高校同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新型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任明川. 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 中国大学教学,2008(4):91-92.

[2] 雷能忠. 环境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J]. 中国林业教育,2010(3):66-68.

[3] 诸培新,李珣,石晓平,等. 《资源经济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农业教育,2005(1):36-38.

[4] 张福英. 参与式合作研讨教学模式在人口资源与环境课程中的有效应用[J]. 新课程,2012(14):4-5.

[项目资助:本成果受到“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

[责任编辑:余大品]

吴 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