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英语思维”的权宜性定义

时间:2024-05-07

摘 要:与“英语思维”相关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其定义至今尚未厘清,导致许多研究成果有失偏颇。在充分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英语思维”的权宜性定义:能够体现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特征、具有很强逻辑性的思维模式,它注重“空间特质”“屈折变化”“雅异显化”“精确表达”和“静态陈述”等英语语言特征,也注重英语国家在“价值观”“思維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特征。明晰概念有助于确保相关教学有的放矢,还有助于确保相关研究定位准确。

关键词:英语思维;定义;语言特征;文化特征

一、引言

笔者于2017年9月19日以“英语思维”为“主题”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精确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不限,学科领域限定为“哲学与社会科学”),共搜到4528条文献。可见,英语思维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在英语教学与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进一步分析相关研究成果,笔者又以“英语思维”为“篇名”搜索,共搜到531条文献。从发表时间上看,2005年之前发表的有71篇,占13.4%;2005—2010年之间的有129篇,占24.3%;2011—2015年之间的有226篇,占42.6%。这些数据说明,对“英语思维”的研究呈上升态势。对这些文献从内容上加以分析,发现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英语思维能力及其培养、英语思维模式、英语思维的培养等。具体见下表:

遗憾的是,在所有的研究成果中,并未发现对英语思维的明确定义,也未发现针对英语思维特点的明晰阐述。学术论文如此,专著[1-4]也不例外。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如果连“英语思维是什么”这样的本体论命题都没搞清楚,所有这些研究成果会不会有“盲人摸象”之嫌疑?它们会不会只抓住了“英语思维”的某些片面特征,导致相关研究缺乏整体性、说服力和指导作用?

鉴于此,本文打算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英语思维”的权宜性定义,以明确“英语思维”的研究范畴,确保相关教学有的放矢,确保相关研究定位准确。

二、提出“英语思维”之权宜性定义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明确定义,是因为“定义”是“用最简洁的语句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5]。没有明确的定义,研究对象的特有属性就会含糊不清,其内涵外延就会众说纷纭,相关的研究就会有失偏颇。以往与英语思维相关的研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以下分别阐释。

在早期教改中,在科学领域里兴起的思维科学导致了教育领域的学科思维训练高潮[6],但研究者往往将英语思维简单地等同于思维活动,或者等同于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思维训练[6],根本未凸显“英语思维”自身的功能。还有一种倾向,是将“用+英语思维”等同于“用英语+思维”,比如百度百科提出“英语思维的定义是‘英语的掌握程度与母语一样,可灵活地选用流利的、纯正的英语表达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7]。另有学者提出,“用英语思维”是指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依据英语所承载的表象和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 从而使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能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规律[8]。国外相关研究也大都以“Think in English”为题开展研究[9-10]。显而易见,这样的定义偏离了“英语思维”的本质。

第三个倾向是对“英语思维”加以模糊或片面定义,如“英语思维以英语语言作载体, 是英语世界的抽象化”[11]、“英语思维并不像我们平时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很高深、难以企及的目标,它只涉及到了一个看事物的角度问题”[1]。这样的定义似有若无,连“属概念”都不明确,完全起不到任何引领科学研究方向的作用。还有学者提出,“抽象地说,英语思维就是像英美人一样思维,具体地说,英语思维是英语语言和语法规则中所蕴藏的思维”[3],其抽象说法显得模糊,而具体说法则显得片面。第四个倾向是采用比较英汉思维的方法,认为英汉语思维分别是“分析性思维、抽象思维、直线性思维、客观思维”与“整体性思维,形象思维,螺旋性思维,主观思维”,这样的归纳不仅显得主观武断,而且只是对“英语思维”的特点进行笼统描述,对于“英语思维”到底是什么依然未能企及。

综上所述,“英语思维”的定义尚不明确,有必要加以清晰阐释。

三、“英语思维”的权宜性定义

本文提出英语思维的权宜性定义:英语思维是指能够体现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特征、具有很强逻辑性的思维模式,它注重“空间特质”“屈折变化”“雅异显化”“精确表达”和“静态陈述”等英语语言特征,也注重英语国家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特征。之所以采用“权宜性定义”的说法,是因为该定义还不一定成熟,欢迎更多学者加以讨论,逐步将它规范。

以下详细说明英语思维为什么注重这些语言特征和文化特征,部分内容采取与汉语对比的方式展开,以便更好地阐明问题。

1.语言特征

语言的五个特征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不能截然分开。为了研究的便利,我们才加以分点陈述。

(1)空间特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受到的第一个影响因素是“生态环境”[12]。英语文化源自于古希腊文化,那里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欧洲先民要么从事畜牧业,要么从事商业,要么从事捕鱼业。这些行业共同的特点是不断运动,因此空间概念深入人心,渐渐形成了“时空并置时先地点后时间”的表达习惯。由于空间移动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到达目的地、是否实现目标,因此在英语表达中形成了“小→大”的空间排列以及“结果→原因、行动→目的、结果→条件、主行动→次行动”的常规逻辑构建,形成了英语“前重心”的语言表述习惯。

该语言特征是英语思维的核心外显要素,对于英语学习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屈折变化

由于欧洲民族不断迁徙,无法对语言详细记载,只能采用拼音文字。拼音文字先音后形,决定了语音在印欧语系中的突出地位,逐渐完成了综合—分析语的建构。综合-分析语的特征决定了英语需要通过屈折变化完成精确概念的表达。因此,曲折变化成为英语语言的重要特征,成为英语思维关注的一个要点。

(3)雅异显化

拼音文字先音后形,导致英语语音在英语中的地位十分显明,导致英语行文中语音对措辞的巨大影响力。由于在非强调的情况下,在同一语篇不愿意听到重复语音(重复语音在非强调的情况下会像噪音那样令人难受),雅异应运而生,成为英语行文的基本要求。雅异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只含Elegant variation,指在同一个语篇内采用同(近、上)义词、替代词、省略、不同句式交替出现等手段表达同一个意思。后者除了包括前者所有的内容,还包括句型的多样性variety[13]。

这个特征是“英语思维”的重要外显因素,然而长期被许多英语学习者与研究者忽略,导致许多“简单重复”不“雅异”的问题[14]。

(4)精确表达

空间概念,以缜密为第一要义,印欧语系的语言大都体现了精确性。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精确性凸显,这使得严格的语法规则在英语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代词有主格、宾格、属格以及单、复数之分;名词有单数、复数之分,动词有18种形态(助动词do、情态动词除外,每个动词都有谓语形式3种,非谓语形式15种),明确区分实义动词、连系动词、助动词以及情态动词的功能,以便充分演绎英语动词的时体态;有16种时态,严格区分主被动含义,常常应用结构被动式表示被动含义;应用丰富手段展现虚拟语气。

采用一系列连接词、介词、冠词、代词、副词表达逻辑关系。其中可以构建英语句子的基本连接词约有79个(不含变体),包括连接代词3个、连接副词6个、关系代词3个、关系副词4个、并列连词12个、从属连词51个。数量繁多而且区别细致,充分体现英语形合的语篇特点,充分展示各种逻辑关系,形成了简单句、并列句、复杂句、并列复杂句的句型精确划分。介词大量应用,有助于精确表达时空等各种逻辑关系;冠词则将名词的属性精确地表述出来,代词和副词分类精细,前者有9种,后者有8种。其中程度副词还分为加在原形形容词或副词前以及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前2种。疑问词细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

采用不同结构表达逻辑关系,还采用大量同(近)义词表达某个意思,细致地表明各语词的外延及用法。特别重视句子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主谓一致、谓宾一致、指代一致等都是英语最基本的要求,主语还有逻辑主语、形式主语和真正主语之分,宾语也有形式宾语和真正宾语之别。

“英语思维”的这个外显因素由于内容繁多,导致许多英语学习者难以把握,成为他们的“拦路虎”。许多学习者的英语思维质量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未能把握好这个语言特征。

(5)静态描述

说空间主导型语言的先民,对于移动与静止十分敏感。因此,他们关注自己及生存环境的存在状态,动静分明是必然的产物,“一个简单句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 多用主系表结构”也在情理之中。于是,该特点也成为英语思维关注的一个要点。

2.文化特征

文化特征无所不包,在一篇论文里无法面面俱到,而且民俗、制度文化也可以在心态文化得到外显,因此我们围绕心态文化用“例释”的方法加以说明。

(1)价值观

由于空间移动频繁,英语国家未形成“宗族”这样的社会形态。大家不按“礼节”相处,而是依靠“契约” 行事。“法制”必然成为治理社会的基础,社会要求人人遵守“法律”,信守“诺言”。 反映到日常生活,“为己为他”成为基本的价值观念,“守时”成为一个重要的行为习惯。反映到语言输出,英语遵循“作者负责制”,倾向于将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地表述清楚,从而达到“reader-friendly”的效果。

此外,英语国家鼓励“个性”与“竞争”,主张对个人隐私、私有财产实施保护措施。于是,在英语国家,个体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随意询问别人的隐私是很不适宜的。

英语学习者是否掌握“英语思维”这个外显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能否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

(2)思维方式

Logos在西方始终占着统治性的地位,“逻辑”是一切分析、推理、评价的基础。因此,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是英语思维的重要外显形式。英语国家的“教科书提及的事实(包括真理与认定)所享有的‘事实地位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恰恰相反,一旦进入教科书,这些事实立即成为所在学科前沿学术研究的靶标。从被采用为教科书起,这些事实因而就理所当然地处于被重新审视、修正,甚至推翻的过程中”[15]。

绝不是“被毕恭毕敬地尊崇为所涉及领域的知识或‘机构性事实的集大成”[15]。

英语学习者是否掌握“英语思维”这个外显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是否真正了解英语及英语国家。

(3)审美情趣

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英汉民族虽然存在少量的“喻体共知性”[16],但总体说来,审美情趣异大于同。以象征为例,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父母往往“望子成龙”,但英语国家却“谈龙色变”。 再以颜色为例,中国人喜欢“红”色,但英语国家的人却不喜欢。“红茶”如果硬要说成“red tea”,老外也许感受的是一杯“血茶”,换用“black tea”则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他们的不适感。

可见,英语国家在多数情况下有他们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英语思维的特有面貌。

四、“英语思维”权宜性定义对于英語教、学、用的重要性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实际上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首先要深入了解英语思维,否则,母语的负迁移将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因为根据标记理论,当相应的目的语形式为有标记时, 学习者会迁移母语中的无标记形式[17]。英语思维涉及的各个语言特征都是强标记形式,而相应的汉语表达却是无标记形式,会导致许多学习者难以克服“负迁移”,在语言层面的学习一直难以提高。有些人尽管通过极大努力在语言层面达到比较高的境地,但如果文化方面未能深入了解英语思维,同样难以真正学好英语。

可见,充分了解英语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本文第三部分可以看出,我们的权宜性定义深入到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各个层面,为英语思维能力、英语思维模式等提供了具体的参照内容,不再是“空对空”的一种推想,而是有很强操作性的一个思维模式。该定义最主要的作用是让英语学习者和英语研究者按照相关内容指导英语学习与研究,生成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按照英语国家的习俗做事。以下结合实例阐释该定义对英语教与学的重要性。

1.语言特征

“Chinglish”实际上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了解英语思维的结果,通过把握英语思维,该现象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比如,笔者开展了“雅异”方面的实证研究,通过加强多元思维训练、有声思维训练和针对性写作练习等手段,在引导学习者生成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语篇方面取得了显著性成效[14]。

此外,该定义对于英语学习者的常见错误成因能够加以有效分析,从而明确努力方向,渐渐规避错误。比如针对英语“流水句”现象,王文斌先生认为母语汉语者产出英语流水句是汉语流水句在英语习得中的一种无意识负迁移现象[18]。对此,笔者完全赞同。然而,对他的“汉语的空间性特质与英语的时间性特质是其根源”笔者却无法认同。王文斌从词源学的角度得出了“汉语的空间性特质与英语的时间性特质”的结论[19],但是该结论真正解释了语篇中的英语“流水句”现象吗?我们不妨选用王文的一个实例加以分析:

(5)Practice makes perfect can use not only in our studies, but also in our lifes,such as working, sewing and so on.

王文斌分析如下:“Practice makes perfect”

是一個包含独立“主+谓”结构的完整句,整体用做主语时一般应添加引导主语从句的关系词“that”,即便不使用关系词也应使用双引号,以直接引用习语做主语的形式加以标记。句子中的动词结构“can use”也存在错误,应改成被动结构“can be used”。显而易见,这是一段缺乏活力的语法分析,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与英语的时间性特质是其根源”完全脱节。

然而,根据本文定义,这是因为学习者对于英语思维中的语言特征“英语精确性”和“静态陈述”了解不够造成的。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将谓语动词喻称为“公老虎”,将非谓语动词喻称为“母老虎”,“一个简单句有且仅有一个谓语动词”喻称为“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几)母”。当简单句无法安置多只“公老虎”时,就要新建山[20]。Practice makes perfect can use not only in our studies中有两个谓语动词(划线部分),因此要添加that,搭建含有“名词性附属山”的复杂句。“can use”改成“can be used”则是“英语严格区分主被动含义”的要求。大量实践证明,这样建立在“英语思维”训练基础的教学能有的放矢,能真正促使学习者学习。

从理论层面探究汉语的空间性特质与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也许无可厚非,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以推广可能就牵强附会了,因为与“英语思维”的第一个关注点“空间特质”有较大的出入。众所周知,汉语表达“形散而神不散”,其中的“形散”主要体现在“无主句”“少用或不用连接词”,而“神不散”实际上是建立在“时间脉动”基础上的语义关联。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脑海里已经刻上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的起承转接,才在无意识中在英语也用了“时间顺序”串接的“流水句”。他们缺乏的是英语的空间建构能力,因此英语教学重点要注意的是英语句子的“空间建构”能力。

笔者曾经让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翻译《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句子:“看孙策之时,血流满面,被伤至重,乃以刀割袍,裹其伤处,救回吴会养病。”结果发现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空间建构能力,大多数译文因大量谓语动词叠用而显得臃肿,如“When they saw Sun Ce, they found him seriously wounded with blood streaming down his face and then cut a piece of robe and bound him and took him back to Wujun for cure”。与Moss Roberts的译文相比较:Seeing his lords bloody face and massive wounds, one of the rescuers bound Sun Ce with cloth cut from his own robe and took him to safety in Wujun[21],可以看出,“时间先后顺序”深深扎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的头脑里。因此我们要充分引导学习者注意英语思维在语言层面的特征,逐渐学会空间建构,写出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

2.文化层面

了解文化层面的英语思维能确保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遵守英语国家的习惯,减少文化冲突。曾有来自英语国家的年轻教师对我国学生的问候“Where are you going?”感到无法忍受,脱口而出“None of your business!”可见,不谙英语思维有时会令人十分尴尬,而谙熟英语思维则可以避免这样的麻烦。

在英语应用层面,翻译时是否仔细考量英语思维的文化因素,直接关涉到翻译的质量。葛岩、秦裕林认为“使用dragon表示‘龙不会令中国形象蒙受误解”[22],其实就是对英语思维的漠视。毕竟,dragon的邪恶文化象征已经深入英语民族的内心,这样的漠视必然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的确不能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自己熟悉的一切去选择、切割和解读英语文

化[23],否则文化误读将难以避免。

五、余论

本文采用了属加种差的下定义法,提出英语思维之权宜性定义,明确了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特别是强调了长期被忽视的英语“雅异显化”的语言特征。相信该定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明确相关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但愿抛砖引玉,引出更多有关“英语思维”含义的深层讨论,进一步明确“英语思维”的维度,从而为英语思维能力量表的制定做好必要的准备。

參考文献:

[1] 王乐平. 英语思维是这样炼成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 石海浪. 英语思维[M]. 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3.

[3] 谢瑞. 英语思维:解密英语语法的原理[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4] 曲巍巍. 英语思维与教学研究[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5] 杨树森. 普通逻辑学(第三版)[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45.

[6] 杨志宏. 英语思维教学模式研究[J]. 国外外语教学,1999(1):23-26.

[7] https://baike.baidu.com/doc/item.html, 2017-09-19.

[8] 叶定国. 论用英语思维的层面[J].郑州大学学报, 2006(2):167-169.

[9] Wilson Kate. Critical Reading, Critical Thinking: Delicate Scaffolding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J].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2016 (22): 256-265.

[10] Tanaka Jay & Betsy Gilliland. Critical Thinking Instruction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Writing Courses: A Dialectical Thinking Approach[J].TESOL Journal, 2016:

[11] 周志民. 意群朗读与英语思维[J]. 山东外语教学,2009(3):44-48.

[12] 辜正坤. 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

[13] 吴克炎. 追求雅韵,同归殊途—— 英汉消极修辞“求雅”途径辨析[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2): 67-71.

[14] 吴克炎,毛浩然.“雅异”的认知现状调查与提高路径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5(2):137-143.

[15] 刘亚猛. 西方修辞学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56.

[16] 刘法公. 谈汉英隐喻翻译中的喻体意象转换[J]. 中国翻译,2007(6):47-51.

[17] 唐承贤.标记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应用[J]. 语言与翻译,2005(2):61-65.

[18] 王文斌. 中国学习者产出英语“流水句”现象剖析——英汉时空差异视角[J]. 外语界,2017(1):30-37+71.

[19] 王文斌. 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2):163-173.

[20] 吴克炎. 英语“吴”法入门——以英汉语言认知比读为动力[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39.

[21] Luo Guanzhong. Three Kingdoms [M]. Moss Roberts(Tran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4:345.

[22] 葛岩,秦裕林. Dragon能否表示龙——对民族象征物跨文化传播的试验性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08(1):163-176+208.

[23] 乐黛云,勒比松. 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10.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重点项目(编号:JAS150335)]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