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4-05-07

李建军 吕勇斌

摘 要:近年来,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迅猛发展,对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的高校金融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部分高校在互联网金融专业方向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但由于理念滞后、经验不足、资源有限等因素,互联网金融方向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面临不少问题。本文建议高校应从强化基础理论研究、重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革新教学内容模式等方面,对互联网金融方向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改革与适应性创新。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一、引言

金融与科技融合、科技助推金融创新是当代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近年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金融科技范畴,改变了传统金融生态,引起了金融业态的变革。金融学科的发展与金融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必须与金融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相吻合[1]。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与模式的发展,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金融教育应培养既具有金融专业知识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跨界性现代金融人才[2],建立在传统经济学框架下的高校金融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新金融业态发展的现实要求高校与时俱进,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为适应这一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3]。一些高校从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研究着手,进行了新的探索。目前来看,在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方面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有: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互联网金融实验室、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院与金融学院金融科技实验室、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互联网金融法治创新研究中心、西南交通大学金融大数据研究院、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等。鉴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是新兴前沿,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互联网金融的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尚未开设互联网金融学或互联网金融概论课程。部分高校的经管类专业在本科或研究生的理论教学阶段,增加了与互联网金融方向相关的教学内容。据了解,系统性、专业性的人才培养从2014年开始起步。2014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商务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2014年北京市教委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设置本科金融学(互联网金融方向)并于2015年正式招生,2015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专科层次专业。香港大学于2015年在硕士研究生层面推出金融科技课程,香港中文大学于2017—2018学年度开办全球首创的四年制金融科技学士学位课程,首批录取名额为30人。2017年,教育部批准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2018年第二批19所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2017年9月,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金融科技系,在2017级开设实验班;2018年与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联合招收金融学-金融科技本科双培班开国内金融科技教育之先河,上海立信会计与金融学院设立金融科技学院,并于2018年获批金融科技专业。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金融学教育的重要方向。

二、面临的问题

国内高校在互联网金融教育、金融科技教育方面的探索还处在初期阶段,由于经验不足、资源有限以及互联网金融行业本身的因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仍面临不少问题,具体归纳分析如下四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建设质量不高

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金融学基本上形成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由金融与其他学科互渗形成的交叉学科[4]。金融与互联网科技充分融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属于交叉学科范畴,是实践推动形成的学科方向,本质上还是金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业态的兴起过程中,金融学科理论没有相应的发展,导致专业建设滞后。如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计划不合理[5],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就很难满足社会需求,毕业生缺乏行业、企业所需的金融技能,尤其是科技素养,未来的就业矛盾就会很突出。

目前,我國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只关注基础知识体系构建,对于金融交叉学科的关注度不够。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的特点。高校如果无法实现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就会与实践部门人才需求脱节,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2.理论创新不足,课程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金融业态,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新设互联网金融专业与金融科技专业如果没有金融学专业建设基础,相应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可能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互联网金融专业重在培养学生掌握金融与科技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金融实践能力。因此,整体课程设计适宜采用逐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每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后,跟进实践项目,在项目实践中延展技术深度与宽度,为互联网金融机构输送合格的金融技术人才。

互联网金融课程体系要能够体现金融学科发展的成果,体现学科前沿性和特色,但是,现有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领域;宏观金融课程较多、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相对较少,交叉课程设置不够。如智能投顾、金融大数据等课程建设滞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对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学科内涵和范围界定不够,专业课程的关系未能理清,新型专业课程建设缺乏相应师资。

3.教学资源平台短缺,教学理念与方法

陈旧

互联网金融教学更多需要依赖大数据,而大数据的获取费用昂贵,资源平台建设成本高,拥有完备金融数据库的高校屈指可数,教学过程中数据不足和数据单调的问题严重。只有少数大学建有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实验课比较少。教学理念落后,创新不足,教学方式以课堂教授为主,缺少实战,“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工厂”等先进教学模式极少采用。

互联网金融教学方法亟待革新。大部分学校互联网金融方向课程教学还是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并没有体现互联网的特色。在利用移动网络和碎片化时间的教学方面探索不够;教学方式上没有注重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这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符。由于互联网金融方向人才的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深度接轨,其教学活动需要立足实践,结合企业案例组织教学,让学生自主参与,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内容不足

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比如,“互联网金融平台”这门课程应依据互联网金融业务大类,对平台进行细化分类,每一类平台通过代表性企业案例,运用其平台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实践教学。互联网金融发展较快,教学内容应紧贴时代前沿,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方面入手展开实践教学。教学过程中所引用的教学案例有待拓展与更新,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策思路

针对高校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文提出互联网金融课程相应的对策建议。

1.强化理论研究,完善互联网金融学科

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领域变化日新月异,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尤为重要。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突破了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范畴,具有了金融基础设施的属性。数字加密货币的产生机理与运行模式也有别于传统货币运行机制,改变了货币运行的基础,对中央银行的框架体系提出了挑战,产生一定的冲突。创新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分析框架显得非常必要。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货币形式、金融产品形态、金融交易模式、金融风险的生成与传导等,与传统金融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改革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在关注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同时,应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风险改变了风险的分布规律,由正态分布转化为极值分布,甚至幂律分布,以正态分布为基本方法论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将不再适用于金融科技或互联网金融领域。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研究也应深入,如KMRW声誉模型、互联网经济理论、梅特卡夫定律、长尾理论、平台经济理论等新的理论开始出现并向前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创新,改变了金融运行规律,推进了金融理论的发展。这些都需要学界不断归纳总结,把握这种新金融模式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势,并为金融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理论支撑。

2.以市场为导向,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新

目标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金融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金融学的领域,而是涉及更多的学科,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金融人才需要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目前,各金融机构的招聘职位包括互联网金融部门经理、产品研发经理、市场营销经理等,都需要集金融业务知识、互联网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人才”[6]。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当前金融业态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征和趋势,确定切合实际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知识宽广、应用能力强的原则,培养数据技术型、IT综合型、设计应用型的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领域最具创新性和发展性的前沿领域,要求高校抓紧开展教学改革,适应时代要求和金融发展方向。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创业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技能和创新思维。

3.注重学科交叉,优化互联网金融课程

体系

高校互联网金融学课程的培养要求应包括: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理论,把握互联网金融的最新发展,掌握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变化与发展趋势,熟悉互联网金融的交易环节与运行原理,知晓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类型与监管体系,并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大数据、法律等相关知识。

互联网金融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性、多层次的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与独立创新的能力。互联网金融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基础业务操作和管理能力,能够从事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基础业务工作;计算机操作能力及互联网金融营销能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等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技能;互联网思维及金融创新能力、金融风险管理能力、金融产品设计能力等。因此,高校互聯网金融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科交叉,强化互联网金融知识,强调计算机知识、网络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开发数据挖掘、信用评估、风险评价等相应的课程体系。

根据金融行业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可以在确定金融行业岗位人员专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能力两部分,基础部分突出对互联网金融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经济学、经济数学、计算机技术、金融学等课程:操作部分突出对金融行业工作所应具备的技能训练,如互联网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管理课程等,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修订、完善,实现动态调整。

4.紧扣时代发展,更新课程体系与教学

内容

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根据时代发展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设置上,要重视开设数学和统计学;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着重学习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数据挖掘与分析、智能投顾、监管科技等课程。“互联网金融概论”课程重点讲授互联网金融原理、互联网支付系统、互联网借贷、网络众筹、数字加密货币、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大数据金融、互联网投资理财、互联网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监管、数字加密货币互联网金融与宏观管理、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等。同时增加实务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如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互联网技术应用与管理、互联网金融平台等课程,通过实务操作、模拟教学、现场观摩和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鼓励建立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实验室,搭建互联网业务的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践与实训的机会。

5.创新互联网金融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目前,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互联网金融专业方向的教学目标。从市场需求来看,互联网金融专业教学应借助网络技术,走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平台搭建线上及线下的学习模式,根据金融实践需求,达到对人才的职业能力综合培养,以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第一,积极探讨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把握互联网金融企业实践发展的现状,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选取互联网金融中的典型案例,带领学生剖析解构互联网金融产品搭建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技术平台,破除两个行业间的壁障,呈现行业跨界创新的动力与效应,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场景式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模拟教学法展示网络借贷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众筹平台、财富管理平台等运营情况,通过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组织运营管理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高校与境内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联系,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开发互联网金融网络课程、互联网金融相关微课、SPOC和 MOOC等,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同时,高等院校可借助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以多渠道、多专业合作的方式进行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以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不断发展与创新对人才的需求。第三,搭建产学研协同的互联网金融实践教学平台。根据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大趋势,高等院校、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电商企业及行业协会等方面应协同配合,寻找政产学研合作的培养模式,由多方共同开发、设计互联网金融方向人才培养的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将职业关键能力与素质培养作为教学体系设计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大力开展实验教学,通过建设金融科技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系列金融经济实验、实训操作训练。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人才跨界融合性与应用性的要求,设计互联网金融岗位群与岗位能力匹配表,实现岗位能力与课程体系相匹配,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增加实训课程的比例,充分利用实验室,模拟仿真的金融业务环境,标准化金融业务教学流程,精细化分解实训环节与业务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任务目标。在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协作能力。制订柔性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培养金融教研人才,激发学生学术潜能,满足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的社会需要。

6.建设高质量的金融科技教师队伍

人才的培养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息息相关。在互联网与金融业日益融合的大背景下,金融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队伍的素质决定了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互联网金融教育领域尤其明显。因此,高等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现代金融科技教师队伍。

提高师资质量,应改善师资结构,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派出教师到合作企业单位挂职锻炼,掌握金融科技一线发展情况。学校可以聘请业界专家担任合作授课教师、学生成长导师、专业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一道,共同建设课程,协作授课,指导学生。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学校要鼓励教师开展国内外访学、进修、培训和交流;鼓励和资助教师开展金融学科建设规划研究,课程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实验项目设计,案例开发等。通过校内外教师的通力合作,不断提高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金融科技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综上所述,以互联网为连接的现代金融日益走向科技化,互联网金融成为新业态,技术推动下互联网金融创新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和更高要求。因此,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必须转向培养能够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开发与管理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及管控金融风险的金融与科技复合型人才上来。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高校必须做好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黄达,王广谦,等. 21世纪中国金融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J].财贸经济,2001(11):5-13.

[2] 段文博. 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索 [J].经济研究导刊,2016(8):62-63.

[3] 杨胜刚,乔海曙. 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12):50-52.

[4] 陈雨露. 中国金融学科60 年:历程、逻辑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3-17.

[5] 毛金芬. 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的应用——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为例[J].教育信息化,2016(4):45-47.

[6] 李乐,彭华.应用型本科互聯网金融人才的培养[J].福建金融,2016(2):47-49.

[7] 刘 灿,毛洪涛.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29-32.

[责任编辑:周 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