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史向军,夏玉汉
(1.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54;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26)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1]。这里的“全局性”和“根本性”,“明显增强”和“奋发昂扬”都指向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的话语自信,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奋力前进的底气和勇气。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有助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到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的工作实践之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意识形态问题本质上是哪个阶级的政治主张、世界观和价值观处于统治地位并起引领作用的问题,核心是话语权问题。拥有话语权意味着能够“使用鲜明准确的、有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理论范畴和语言文字,表达出本阶级的政治主张、世界观、价值观和理论观点,占领思想文化领域,起着统治的、主流的、引领的、导向的作用”[2]。也就是说,意识形态话语权关乎统治阶级政治观念和思想理论的表达,关乎统治阶级思想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也涉及统治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离不开意识形态话语自信,意识形态话语自信是主体对意识形态话语传播和运用的信心和底气,只有对主导意识形态充满信心和底气,才能将其转化为精神力量并把这种力量传递给他人,发挥意识形态凝心聚气、引领方向的功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理论创新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逻辑。一方面,从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意识形态理论话语的创新,科学指导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破立并举、守正创新。无论是在时代课题的把握上,还是在历史方位的研判、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战略任务的部署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在统一思想和解放思想的辩证过程中,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及其实践成果的认可和自信。另一方面,从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来看,中国共产党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奠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逻辑基础。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立足时代课题才能回答时代问题。中国共产党依据百年实践提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问题,以“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逻辑揭示了科学理论正确指导实践的哲学基础。坚持自信自立地进行理论创新,对时代问题的回答和时代课题的解决充分展现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逻辑,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贯通和实践对理论的检验的统一。马克思强调:“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3]这明确地表达了无产阶级的阶级诉求和政治要求,表明了无产阶级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也展现了无产阶级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信仰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思想的阐释、理念的践行、倡议的落实,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宣传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世界观。
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信仰的坚守,信仰是最真诚的“话语”,更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力量之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首要的普遍意义在于“它为科学信仰提供了理论支持”[4]。信仰是对某一事物或思想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定的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源自于内心对思想和事物的肯定,同时信仰又是一种现实的力量,它以实践的形式把理想转化为现实。自信最本真的力量来自于主体的信仰,源于自我对思想和事物的坚决的拥护和深刻的认同。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主体的作用不仅仅在精神上,更在话语表达和行动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得中国共产党人有信心、有底气、有力量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观点,也能够激发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自信。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就要坚守信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勇于主动地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信仰转化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行动自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的合理表达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力量的彰显和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展现,也是筑牢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立足点。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必将随着时代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话语则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因而学习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构建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力量之源。“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理论的彻底性在于它能够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出发,在实践中创造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物质和精神力量,进而说服群众、掌握群众、指导群众。这一过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人民群众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彻底的理论,要在学习和践行中把握这一理论的彻底性,深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中,把彻底的理论转化成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自觉行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巩固意识形态话语自信要紧紧抓住时代发展要求,以科学理论观察、把握和引领时代,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带头主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深刻领会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理论武装走向实处,彰显意识形态话语的理论内核力量。
因此,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信仰坚守,要在学思践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这是筑牢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逻辑支撑、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指导实践并得到实践检验,才能确证其真理性和科学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才能在实践进程中真正树立起来。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精神生活极大丰富,民生极大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6]6。
新时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在体制机制改革中祛除体制机制弊病,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独特优势,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7]。其一,从制度体系的完善来看,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完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各项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在思想领域进一步统一认识、增进共识,牢牢掌握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其二,从治理效能提升来看,要巩固和提升治理能力,就必须把制度建设、制度实践、制度话语融入社会治理中,推动社会治理按照制度规范高效稳健运转。其三,不断加强党的自我革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加强党内法规建设,锻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制度治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制度是管根本、管基础、管长远的,良好的制度是善治的基础,也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根基,因而形成成熟定型制度是增强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病,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自己的制度,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奠定制度基础。
话语的力量来自于实践自觉和实践成果的激励,以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持续不断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意识形态话语自信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一,从高质量发展的着眼点来看,要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统筹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推动高质量发展,始终把经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位置,为中国人民自立、自强、自信奠定深厚的物质基础。其二,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来看,要推动城乡、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共同富裕的目标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取得新进展。其三,从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来看,高质量发展不仅重视发展的增量,而且致力于分配方式改革,要实现发展过程的共建和发展成果的共享,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得以满足。无论是作为目标任务的高质量发展,还是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高质量发展,其旨在引导人民群众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中不断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使其生活好起来。事实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续写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奇迹”,不仅让我们在强起来的新时代更加接近民族复兴,而且推动把硬实力转化为软实力,不断解决“挨骂”的问题,在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加强全球竞争能力,更加自信地应对“两个大局”下各种风险挑战。
从精神力量来看,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不断汲取历史进步的力量,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大踏步迈上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在自觉地发展好自身的同时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发展,引领世界历史潮流。其一,把握历史规律,增强规律性认识,增强历史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和实践的成果,它不仅仅是中国自身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表达,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积极追寻和实践探索。其二,发扬斗争精神,激发主体能动性,增强历史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正确的道路、创造出先进的理论、形成了成熟的制度、繁荣了精神文化生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其三,开创历史新局,抓住时代机遇,解决新的历史课题与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取得本质上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结果,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成功运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6]34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掌握历史主动,敢于实践,敢于发声,走好自己的路、认同自己的路,自觉自信地言说和表达意识形态话语。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本质上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实践成果和实践经验的自信,是对谋划战略全局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风险挑战的笃定和信心。中国共产党人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努力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进而为人类实现真正彻底解放的实践自觉,更有这样的自信[8]。因而,勇而无畏、信心百倍地放开手脚,积极主动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新的伟大实践,以更大的勇气和责任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激发全体人民满怀信心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是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应有之义和现实要务。
从本质上来讲,自信既是价值理性的展现,也是内在人格的表达,具有自身的价值逻辑,只有明晰这种价值逻辑才能充分发挥主体内在动力,激发创造潜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价值逻辑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将人民至上贯穿于民族复兴伟大实践之中,彰显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真切表达和努力奋斗中。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党的自我革命塑造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让我们记得来时的路,走好当下的路,拓宽未来的路。党选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指导思想和奋斗方向,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自觉在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实践中得以锻造,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力量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实践中得以彰显。坚强有力的政党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思想指导,在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上,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创新理论成果指导各项工作,在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中凝聚人心和引领方向,形成思想理论的共识和认同。牢记初心和使命展现了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价值基点,延伸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理性,彰显价值自觉,真正筑牢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
坚持人民至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为党为民的价值自觉和价值认同,是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根本原则。***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6]53新时代,要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惠及全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接力奋斗中变成现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各项工作展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基本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赢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住房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民生领域的改革。这些富有成效的改革举措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对中国特色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信心极大提高,彰显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自信。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把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作为党的工作目标和行为准则。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充满新的期待、新的愿望,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是当前党做好各项工作的要务。
意识形态话语自信源于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这种认同建立在党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切和维护上,建立在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上。当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实现时,他们就会勇于、敢于和甘于为党的事业齐声呐喊,击鼓助威,拥护党的领导。反之,人民群众难以形成对党的事业的认同,难以产生对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也就难以筑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话语自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体现为物质共同富裕,也体现为精神共同富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6]9“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角度展现了党的性质与宗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人民性特征。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对意识形态话语的价值自觉,能够转化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自信。因而,新时代筑牢意识形态话语自信就要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坚持人民至上,并将其作为衡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标尺。
主动规避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陷阱,在批驳西方话语霸权中传播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是筑牢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时代要求。长久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在国际社会处于垄断地位,西方国家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极力推销“自由、平等、博爱”等为核心的“普世价值”,而且以文化霸权、军事霸权、网络霸权巩固这一垄断地位,鼓吹人权至上和新闻自由。面对以西方中心论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及其顽固的意识形态偏见,“要敢抓敢管,对各种错误思想必须敢于亮剑”,“批驳各种针对我国的无端质疑和不实攻击”[9],旗帜鲜明地抵制诋毁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言行。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把“展形象”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任务之一,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构建新型大国外交为基础,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交流互鉴上传递了中国主张、中国精神,增强了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自信。我们坚信,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西方国家鼓吹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和西方学者主张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文明冲突论”必将走向崩溃和终结。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号角,发挥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华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中的定向稳航作用,是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挑战的关键。我们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领会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人民对科学理论的信仰、对正确道路的坚持、对成熟定型制度的认可、对繁荣文化的认同。新时代,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就要把握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自信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并使其相互贯通,发挥意识形态凝心聚力的作用,动员广大党员和群众更加积极主动、自信自立地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