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三重维度

时间:2024-04-24

饶武元,罗邹贤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31)

***指出:“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阐释,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1]317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这一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由认识、认知到认可的进阶与飞跃的重要窗口。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2]46积极开展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矩阵构建,不仅有助于对外讲好大党故事、传递好大党声音,增强大党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和话语权,而且能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民族复兴大业营造优良的国际舆论环境。阐释好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内容生成、宣介推广与效能保障这三重维度的协同逻辑,是政党形象国际传播矩阵构建的题中之义。

一、建构“可信、可爱、可敬”的大党形象国际传播内容生成系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46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人民事业进步的主心骨,党的形象决定国家形象,以“可信、可爱、可敬”作为大党形象得以符号化表意的内涵标识,建构其国际传播内容生成系统,是增强大党形象主体自塑能力、构建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矩阵的首要环节,也是塑造可信、可爱、可敬大国形象的内在要求。

(一)深入挖掘大党以可信达认同的形象内涵

“可信”是中国共产党以“言必信,行必果”的百余年实践坚守所铸就的鲜明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标识性符号。大党可信形象的阐释与传播是解决好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认可度、认同感问题的基本面向。以勇于担当、谋求创新、善于学习为宣传基点阐释好大党形象“何以可信”的问题,是在国际传播中增强大党公信力的根本要求。

从毛泽东 “无非一念救苍生”的铿锵宣言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肩扛千斤、背负万石”的责任担当,把握好勇于担当的形象特质是实现大党可信的基本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使命,以冲锋在前的政治勇气带领人民浴血奋战、不屈不挠,使中华民族成功“站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以敢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责任担当增强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公信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矢志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抓住改革机遇谋富国大业,这一时期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大党可信的最有力证明;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长远的历史担当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成就,向世人交上了一份极具说服力、信任感的“答卷”。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也是一部创新史,创新贯穿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塑造与传播实践始终。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以坚持理论创新的政治魄力为传播大党可信形象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不动摇,又能跳出僵化固守理论的“陷阱”,并结合历史条件和时代任务充满自信地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用理论信仰的成熟度向世界证明其政治立场的坚定性,以此彰显大党可信形象的内涵意蕴。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实践创新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筑牢“可信”这一大党形象标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以创新思路开辟革命新道路,向国际社会宣介了可信的革命领导者形象;党立足新中国成立时的国情,以创新思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方向,向世界展示了可信的建设引领者形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以创新思路开拓改革开放新天地,向国际社会展现了可信的改革推动者形象;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时代任务和实践需求,以创新思路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向世界传递了可信的复兴领航者形象。

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创造举世公认成就的制胜之道,也是大党可信形象对外传播的核心要义。增强学习本领是提升大党公信力的基础,党的先进性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全体党员干部在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检验相结合、在坚持凝聚思想力量与明晰行动方向相统一中不断强化学习本领。完善学习内容是提升大党公信力的重要条件,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尤其是党的创新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章党规、党的历史以及涵盖各领域的治国理政技能,通过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推动学习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优化学习策略是提升大党公信力的有力保障,全党在学习中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其“领头羊”效应,坚持立足现实与放眼未来相协调,以增强共产党人透过现象看本质、涵育大历史观、树立全局思维的能力;坚持定位中国与展望世界相协同,以提升科学审视世界大势的高度和掌握历史主动的能力,为人民群众营造“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可信氛围。

(二)生动反映大党以可爱达亲近的形象内涵

“爱”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便将“以爱己之心爱人”的理念融入政党血液,刻画“可爱”的政党形象。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向国际社会展现大党形象的“可爱”特质以赢得国外民众的跨文化共情,使之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产生亲近感和愉悦感,是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题中之义。“可爱”展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温润度,而深厚的人民情怀、民族情怀与世界情怀是大党温润亲和的最根本体现。

***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3]这一重要论述既鲜明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实践“为了什么”的使命任务,也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足全人类共同事业的责任担当,有助于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链接国外受众的情感共振点,使其从内心对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感到喜爱、觉得可爱。“人民”二字重若千钧,生动展现大党以可爱达亲近的形象内涵,必须把握“为人民谋幸福”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熔铸于血脉之中的独特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人民主体地位,传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在百余年的接续奋斗历程中,以矢志坚守初心使命确保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夯实人民群众的权利主体地位,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筑牢人民群众的共享主体地位,以落实实践评判标准保障人民群众的评价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这一人民政党可爱形象的共情反映。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这是百年大党宏伟抱负的郑重宣示,也是大党值得喜爱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5],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党带领人民历经百余年不懈奋斗创造了无比辉煌的重大成就,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为民族复兴大业顺利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证、物质基础与精神力量,使得“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伟业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成为大党可爱形象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

大党形象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其“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的开放包容形象特质。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为世界谋大同,以胸怀天下的政治眼光时刻关注全人类的发展态势。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强调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际行动展现大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毅决心,为构建美好世界注入大国力量。“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联系,‘朋友圈’不断扩大。”[6]因此,传播大党可爱形象,必须深挖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敢于担当国际责任、倡导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等代表性形象内涵,由此唤醒国外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共情与亲近,进而逐步消解大党可爱形象的国际传播障碍。

(三)系统阐释大党以可敬达赞誉的形象内涵

“可敬”通常指主体对客体的敬重、尊崇与赞誉之情,是“可爱”“可信”的升维。“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是中国共产党延续百余年的大党气度,党带领人民历经奋斗形成 “长风破浪会有时”自信自立的“可敬”大党形象,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过程中,为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增添创新性、独特性叙事内容。

大党形象可敬,在于党在道路开辟、道路创新与道路自觉的坚守中始终牢记为什么出发的初心使命。***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新实践,中国共产党智慧的形象在国际社会得以不断彰显;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行动自觉内嵌于党的思想认知与行为表达中,在保留共同特征、创造鲜明特色的实践中塑造赢得世界赞誉的大党形象。

大党形象可敬,在于党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淬炼大党品格。在一系列创新成果中,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丰富与发展的原创性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大党形象的鲜明特质。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遵循以反思、解构与建构为基本内核的自我革命理论自觉,以敢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政治魄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大党不变色,其剜腐祛病的强大勇气令国际社会感到敬佩。中国共产党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自信,是大党可敬形象国际传播的题中之义。

大党形象可敬,在于其矢志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政党治理优势的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制度创新,经过长期历史实践验证,其具有合规律性、科学性、价值性等独特优势。此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共产党迅速做出响应,阻断疫情扩散传播链条并在疫苗研制中彰显“中国速度”,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正如德国政治家埃贡·克伦茨指出的:“中国应对这场全球危机的方式方法,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资本主义世界的旧药方已经不受欢迎,重心正在发生偏移。”[8]党领导人民在抗“疫”阻击战中成功化解危机,展示了我国制度自信的底气和令国际社会由衷钦佩的政党担当。

大党形象可敬,在于其以胸怀天下的包容情怀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中华文明历经5000多年从未中断,孕育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理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胸怀天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与其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内在属性的一致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保持文化自信,积极向世界宣介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精神追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强加给世界,而是希望以自身力量为人类文明发展做贡献,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生命力、影响力的过程中锻造其胸怀天下的可敬大党形象特质。

二、形构“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大党形象国际传播格局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出:“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9]***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好方式[10]166。因此,增强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力,要将向世界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作为叙事起点,形构以完善传播策略、创新叙事方式、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传播格局。

(一)“区域化、分众化”的精准传播策略

***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时效性。”[1]318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区域化、差异化”的精准传播策略是增强大党形象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实施“区域化、分众化”的精准传播策略,要进行受众分析,制定针对性的信息传播方式。面向世界进行大党形象传播是跨文化、跨语言的行为实践,如果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存在着文化及语言的障碍隔阂,可能会导致大党主观的形象输出与受众的形象接受之间存在巨大偏差,这就需要细分受众群体,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与体验开展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工作。从宏观层面来看,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受各具差异的政治形态、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与价值理念等多种社会发展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国际传播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群体所处的社会背景,充分挖掘不同区域受众对大党形象的兴趣点和共鸣点,以其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方式推动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有效落地。从微观层面来看,分众化传播是减少大党形象国际传播阻力的关键策略。其一,在某一领域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群体、组织或者个人是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被称为“介质受众”。针对这一类受众,应主动为其提供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机会,采用常规意义上的文字、图片、视频等间接传播方式,并通过国际合作、访问交流等沉浸式人文交往活动开展大党形象的直接传播,增强此类受众群体的代入感与体验感,不断拓展大党形象的国际影响力。其二,面向最广泛的绝大多数海外普通民众进行大党形象国际传播,要结合受众群体特征优化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一方面,积极寻求国外主流媒体的大党形象“他塑”视角,相较于国内力量所开展的大党形象“自塑”,具有外源性推动特征的“他塑”方式更加贴合海外民众的文化传统和受众心理,有助于避免大党形象陷入“有理传不开”的国际传播困境。另一方面,秉持“借船出海”的传播思路充分调动中外民间自媒体的力量,拓展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空间。民间自媒体具有更贴近民众现实生活的优势,其信息加工方式较为通俗易懂且易于引起民众的关注和共鸣,进而更加有利于国际受众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形象特质,形成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新势能。

(二)“润物细无声”式的创新性叙事方式

叙事是人类社会自古就有的一种传播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交流活动,它指的是信息发送者将信息传达给信息接收者这样的一个过程”[11]。百年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是一个典型的叙事过程,其叙事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可信、可爱、可敬三个维度大党形象鲜明特质与内在气质的全景式呈现,进而影响到国际受众对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感知与认同。因此,在新的传播态势下,要进一步摆脱传统的单向传输叙事模式,充分发挥“润物细无声”式的“讲故事”创新叙事方式的效用,不断提升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落地效能。

***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好方式[10]150。“润物细无声”式的叙事方式要求在强化故事思维、深挖故事价值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进行故事化加工,以娓娓道来的叙事表达向国际社会呈现大党形象、建构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其一,强化故事思维,从综合性、整体性思维视角出发,向世界讲述有温度、有厚度、有广度的荷载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故事。所谓“有温度”是指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故事呈现中蕴含着积极、正面的情感元素。强调以故事逻辑打破说教与灌输的单向接受性,通过富有情感的大党故事讲述引发国外受众的跨文化共情,进而增强对大党形象的认知与认同。所谓“有厚度”的大党故事是指中国共产党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向国际社会彰显其胸怀天下的形象特质。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讲好大党故事、传播大党形象的价值内核。所谓“有广度”是指以故事思维展现大党形象,让更多国外受众对其产生认可与喜爱。在国际传播中充分利用故事的穿透力与感染力,着眼全球开展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实践。其二,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国际传播价值,广泛积累生动展示大党形象且具有国际传播意义的故事素材,并对其进行故事化加工。能否与国际受众产生情感链接,是衡量大党故事是否具有国际传播意义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尽管受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受众对大党故事、大党形象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和认识,但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是相同的。因而,在开展国际传播前,可从不同视角入手,通过故事化加工真切讲述党的领袖、党的组织以及党员干部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开展的行为实践,找好“想讲的”与“想听的”之间的平衡点,实现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下的情感对接,为故事描绘赋予阐释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深层含义,凸显以故事形式传播大党形象的潜能与价值。

(三)“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2]44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了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时代命题。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既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国际话语权建构、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因此,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必须紧跟时代要求,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为依托,创设立体化国际传播矩阵。

建设“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要求“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12],在各要素的协同发展中高效推进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进程。其一,在全媒体时代,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必须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13]在内容建设中,要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内容共鸣,丰富内容表达。新闻传播的重要使命之一便是通过信息的传递与受众建立起对传播内容的情感共鸣,使之对新闻产品产生认同感。应基于区域化、分众化传播原则,分别遴选彰显大党可信、可爱、可敬等形象特质的优质内容,形成大党形象国际传播“新闻点”,借助全媒体平台传递大党形象气质。同时应丰富媒体技术表达形式,与国外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相契合,采用短视频、有声新闻等便于移动传播的样态呈现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内容。其二,在科学技术的决定性作用愈发凸显的背景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突破传统的信息报道技术应用模式,及时将新技术运用到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工作之中。积极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及VR/AR等智能传播技术的最新成果,在传播方式变革中充分整合、转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大党形象国际传播力量,使之形成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大党形象全媒体传播合力。其三,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创新管理是确保传播链条畅通、提升传播实际效能的重要保障。***强调:“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14]一方面,在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过程中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优势细化大党形象传播工作的职责分工,形成资源节约、结构合理、精准传播的全媒体发展格局,充分提升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力。另一方面,要推动管理机制革新,打破传统媒体运营存在的条块化分割僵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机制再造。要将全媒体传播的理念融入各媒介载体新闻采集、生产、传递等信息加工流程之中,打造不同类型媒体的高效协同机制,创新媒体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提升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运作效率。

三、提升中国共产党“大的样子”呈现表达的国际传播效能

2021年5月3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国际传播效能”这一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的样子”的国际传播系统工程提供了实践论层面的指导。为此,应大胆开拓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充分激活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主体力量、评估反馈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效能保障,全面提升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整体效能。

(一)共情传播: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

共情传播就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15]。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可通过情绪、情感的感染性特征来形成传递者与接收者对某一信息所产生的共鸣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内容共通,消除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文化鸿沟。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国际传播过程中应把握好共情传播所内蕴的情绪转化、态度认同、行为支持三个维度的核心内容,为推进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创新性实践路径。

其一,借助传播媒介实现国外受众对大党形象信息呈现的情绪转化。当个体感知到他人的情绪时,会随之唤醒自身情绪,并将他人的情绪转化为自己的情绪,进而完成情绪转化过程。在大党形象国际传播过程中,应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呈现方式、富有情感色彩的表达形式,选取带有积极正面情感暗示的大党形象传播内容,吸引国外受众的注意力并使其受到情绪感染,顺利与之建立情感共通的链接,进而为实现受众对大党形象传播内容的态度认同做铺垫。其二,推动国际受众在态度上认可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内容,从而实现受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认同。态度认同体现为对国际传播内容真实性、客观性的认可。在当前的国际舆论场中,由西方掌握国际话语权的格局并未根本改变,西方媒体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恶意抹黑、刻意丑化等现象时有发生,并以此引导国际舆论,误导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评判。由此可见,相信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是信息接收者态度认同的基本表现。在大党形象国际传播过程中,要从传播源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通过附上原始资料、提供数据来源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赢得国外受众的信任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受众对大党形象的正确价值判断。其三,助推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作出支持行为。在心理学中,“认知——情感——行动”构成共情传播的完整链条,将共情传播理论运用于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实践,就是希望借助传播载体推进国外民众在情感和态度上对大党形象保持良好认知,促使其作出对中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行为。因而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要在各传播媒介平台为国际受众对大党形象进行“点赞”提供便利,可通过创设专栏、开启评论互动、社区讨论等形式帮助受众获取更多信息并及时接受反馈,有利于国际社会增加对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全面了解与深度认可。

(二)主体协同: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支撑力量

在国际传播中,各传播主体的力量是影响信息传播系统高效率运转的关键要素,承担着设置传播议题、引导内容取向和参与主导过程实施等重要职能。在信息化时代,国际传播主体逐渐丰富多元,形成了国家、社会及个体协同作用的主体合力,呈现出传播力量差异化、多样化、全民化的整体特征。面对这一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国际传播应发挥各类主体优势,明确各主体职责任务,整体提升各主体媒介素养,形成官方主导、社会参与、个体促进的一体多元大党形象国际传播支撑力量。

其一,把握官方主导优势推进大党形象国际传播。当前,大党形象国际传播已经呈现出一体多元的主体协作发展态势,但是尚未形成多元主体充分协同的整体性传播格局,存在各传播主体之间互动协调不足、传播内容同质化、传播资源浪费等问题,从而影响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为此,具有主导作用的政府部门要做好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掌握议题设置主动权,牢固树立全局思维、系统思维,对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工作做好整体把控,明确其目标任务、具体内容与发展方向。同时还需要以前瞻性视野明确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关键性问题,及时清除潜在的传播障碍与不良影响,并明晰各主体职责边界,因时因势合理调配多元主体力量,实现充分耦合联动。其二,把握社会参与优势推进大党形象国际传播。近年来,在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实践中涌现出一批社会传播主体,相较于官方传播主体,其在内容选取、形式选择等方面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可以根据国外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信息接收习惯偏好而自主灵活地创新传播实践。此外,社会传播主体具有柔性传播功能,因此,在当前传播情境中,既需要官方媒体以直接、强势的方式实施意图清晰、价值取向明确、传播覆盖面广的刚性传播,也需要辅之以社会传播主体的软性传播,展现社会力量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路径开放化、传播内容本土化、传播策略精准化等优势,对官方传播话语体系进行有益“补充”与“缓冲”。其三,把握个体传播优势,推进大党形象国际传播。与官方传播、社会传播不同的是,个体传播具有能够实现对大党形象鲜明特质的具象化、生活化表达,通过较为日常与形象的方式生动呈现出大党的“画像”,更加有利于激活海外民众对大党形象的情感共鸣,进而克服由于地缘政治、文化习俗、社会发展等差异引起的传播困境与障碍。因此,要充分发挥个体传播的微观叙事功能,在生活化语境中阐明大党可信、可爱、可敬形象的内涵,借助多元媒体平台的文字、语言、图像等载体清晰呈现大党形象的镜像表达,提升国外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认知水平。

(三)评估反馈: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效能保障

在西方世界舆论场域的挤压下,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长期受到“后发劣势”制约,导致其传播效能大大减弱。当前,面对复杂的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环境,“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并未根本改变,西方世界仍然占据着居于优势地位的国际传播资源。因而,为寻求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新突破,必须建立并完善与当前国际传播需求相适应的评估反馈机制,建立受众反馈系统,搭建好大党形象国际传播与国外受众信息接收反馈的“桥梁”,增强大党形象国际传播的效能保障。

其一,建立完备的受众资料库是开展大党形象国际传播评估工作的基础。构建受众资料库是了解受众思维的实践表达,也是实施一切受众策略的起点。因此,应培养和选拔细致耐心且具备较强专业性的数据收集、监测与分析人员,按照“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原则进行受众资料库的组建与实时更新,进行大党形象国际传播反馈信息的储备与分析。根据不同受众类型的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激发国外民众对传播内容作出反馈的积极性,有助于传播者切实了解接受者对传播内容的理解与看法,从而不断巩固大党形象的传播效果。其二,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是开展大党形象国际传播评估工作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国际传播效能的评估主要由官方媒体机构自身或委托高校、科研院所、智库等研究机构来完成,此类评估因其所具有的官方性质可能导致国外民众对国际传播效能的调查工作存在一定的警惕、抵触心理,而无法真正掌握国际传播的实际效能。在智能化时代,出现了一批专注于数据分析、用户分析、市场研究的专业化评估第三方机构,在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效能评估中可引入第三方评估力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国际舆情分析等智能化、信息化的评估模式,不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与全面性。其三,树立综合评价思维是开展大党形象国际传播评估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多元并存,传播媒介技术与传播内容迅速更迭,这使得国际传播效能评估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单一媒介或单个事件的评价,而应立足全局扩大评估范围,力求实现对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效能的全面评估。在宏观层面要把握系统思维、以全局视野开展整体性效能评估,在中观层面应关注某一群体、某一时空范围内的国际传播效能,在微观层面需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参考性的某一话题、某一事例进行个案评估,从多维度、综合性的评估范围中系统把握大党形象的国际传播效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