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冯亚青 张凤宝
摘 要: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我国高质量工程师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的瓶颈。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我国化学工业迫切需要化工高等教育培养出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这给化工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从制定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开展教育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开展学科竞赛、加强国内外交流等多个方面勤奋工作,推动化工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化工;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亟待提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在学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2012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325万人,是1998年的4.2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比1998年增长20个百分点,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由1977年的27万人增长到2012年的689万人[1]。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注重创新转变的历史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整体不高,发展状况相对落后。例如,根据“21世纪大学联盟”今年5月公布的对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状况排名,名列前十的国家分别是美国、瑞典、瑞士、加拿大、丹麦、芬兰、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和英国,我国排第42位[2]。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内涵式发展,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高等工程教育任重道远
在提高质量、注重创新的背景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工程教育同样肩负着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目前,高质量工程师匮乏已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全球普遍存在工程师短缺现象。据估算,撒哈拉以南非洲要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需要新增250万名工程师[3];德国多数行业工程师都严重短缺[4];有研究表明到2020年,丹麦工程师缺口将达1.4万名[5]。而《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报告》指出,过去十年,虽然中国培养的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数量居全球第二,但高质量人才极度缺乏。
为缓解工程人才短缺的问题,发达国家对工程教育高度重视,出台不同的教育计划或研究报告,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2007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表题为《国家行动计划:应对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系统的紧急需要》的报告,提出要增强国家层面上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师的水平和增加相应的研究投入。美国还实施了“2020工程师”计划,夯实工程教育的地位,明确了美国2020年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另外,美国高校在工程教育联合体(EEC)计划的支持下,在工程本科教育阶段对工程设计、团队合作等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6-8]。
欧盟委员会先后推出三项大型工程教育改革计划,即“欧洲高等工程教育”、“加强欧洲工程教育”和“欧洲工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构建欧洲工程教育体系,以增强欧盟国家创新竞争力[9]。英国皇家工程院对产业界、高校和近期毕业生展开调查,并形成《培养21世纪的工程师》报告,向政府、业界和学界提出改革建议[10]。
我国的发展需要培养大量优秀工程师,工程师是支撑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开设有工科专业的本科学校共1003所,约占本科院校总数的90%,工科专业本科在校生约占高校本科在校生总数的1/3。可以说,工科专业教育的发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改革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11]。虽然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很大,但我国工程师的质量亟待提升。《财富》杂志的数据显示:中国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年轻工程师只有16万人,不到美国的1/3,占全国工程师的比例不到8%;工程师人均产值仅是美国的1/16、德国的1/13[12]。根据《2012-2013全球竞争力报告》,大陆仅排第46位[13]。
我国工程界呼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中国工程院在《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综合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与效益提高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国际科技、经济激烈竞争的挑战,加大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任务非常紧迫,建议在我国开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示范性教育改革并逐步推广[14]。参与调研的行业企业和高校普遍认为,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应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推进。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标志着卓越计划正式开始实施。目前教育部共批准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其中 “985工程”高校27所,“211工程”高校38所,地方所属高校129所。在194所参与高校中共选出824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及288个研究生层次学科专业领域参与“卓越计划”。在“卓越计划”的推动下,各高校在面向需求制订专业培养标准、制订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培养方案、重构面向工程的课程体系、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提升教师工程能力、多渠道实现工程教育国际化等方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
三、中国化工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发展与现状
1.化学工业的发展给化工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2010年,我国石化行业总产值8.8万亿元,其中化学工业产值达5.23万亿元,同比增长32.6%,突破7700亿美元,超越美国跃居全球第一,并占全国当年GDP的13%。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存在一些不足:化学工业是耗能大户,单位GDP能耗是美国的3倍左右,行业消费的能源占全国总能耗的15.2%;资源紧张已威胁到行业持续发展,且对外依赖程度在逐步加大;粗放型增长方式对环境带来威胁,行业排放的“三废”分别占全国企业“三废”排放总量的20.2%、10.0%和9.6%,分别位居第1位、第4位、第6位[15]。
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化工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工产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需要化工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
2.化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布点数量从新中国成立前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350个,专业点数量在各工科专业中排名第10位,其中347所院校招收本科生、89所院校招收硕士生、40所院校招收博士生。但必须指出,绝大多数院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立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例如,2005年至2010年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数量增长最为迅速的五年,共增加了144个专业点,约占全部专业点数的40%。此外化工类专业还包括24个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点、19个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点、1个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专业点,共394个专业点,在31个专业大类中排名第11位。
多年来,经过广大化工师生的共同努力,我国化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许多化工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包括国家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化工类专业共建成21门国家精品课程,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0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另外有37个专业点入选“卓越计划”,20个专业点待批准。
虽然化工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化工类人才培养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偏弱;毕业设计的比例逐年减少;生产实习时间偏短,实习报告过于简单;课程设计内容偏浅,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训练不足;敬业精神不够。化工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进一步改革发展、提高质量。
四、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成、特点和任务
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委员队伍更加壮大,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分布更广,更具有代表性。与2001-2005年教指委组成情况相比,本届教指委人数由19人增加到41人,学校数量翻了一番,地方高校委员比例由16%提高到50%,提高了教指委的代表性;行业、企业专家的人数大幅增加,为行业、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化工卓越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委员地区数量增加了6个,覆盖了全国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为了落实教育部“四个着力”的工作部署,即“着力推动教育理念转变,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着力研究制定国家标准,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着力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探索形成科学基础、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本届教指委明确以下七项任务:
(1)研究制定化工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成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领导小组,开展化工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调研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召开研讨会等方式,调研不同层次学校化工类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并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两届教指委研制的指导性专业规范,力争尽快推出本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开展化工类专业教育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成立化工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研究国内外化工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调研经济社会发展对化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聚焦本专业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和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化工学科专业发展的战略研究报告和咨询意见。
(3)提高专业主干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按专业主干课程成立课程建设指导小组。由教指委委员牵头,组织相关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的教师成立化工原理、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设计等课程建设指导小组,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组织编写教材,培训全国主干课教师,组织青年教师讲课大赛,提高主干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鉴于化工实践教学在化工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将专门成立化工实践课程建设指导小组,由一位副主任委员牵头,重点指导本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
(4)组织、指导和推动各类学科竞赛。在已有化工创业大赛、“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的基础上,联合行业、企业,构建由学校(点)、区域(片)和全国(面)组成的学科竞赛体系。如课程竞赛、实验大赛、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促进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度参与。
(5)成立区域专业建设指导小组。鉴于化工类专业点数多,地域分布广的特点,借鉴泛珠三角区域高校化工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成功经验,将教指委委员按区域适当组合,成立若干区域专业建设指导小组,组织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化工类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并相互交流学习。
(6)成立独立学院化工专业建设指导小组。目前,独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点数已近60个,为此将成立独立学院化工专业建设指导小组,指导我国独立院校化工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专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7)加强国内外交流,提高我国化工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积极开展教学交流研讨和教学成果推广交流,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成果受益面;加强与化工制药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和行业、企业的合作;组织化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邀请国外著名高校教育教学专家和国内外知名行业、企业专家就化工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趋势、产学研合作等开展交流与研讨。
新一届教指委将在继续巩固和完善已有成果和品牌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改革项目,从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推动化工高等教育沿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308/xxgk_155798.html.
[2] WILLIAMS R, RASSENFOSSE G, JENSEN P, et al. U21 Ranking of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 2013 [EB/OL]. http://www.universitas 21.com/news/details/96/u21-ranking-of-national-higher-education-systems-2013.
[3] UN System Task Team on the Post-2015 UN Development Agend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Vision for Development [EB/OL]. http://www. un.org/millenniumgoals/ pdf/Think%20Pieces/11_ips_science_innovation_technology.pdf, 2012.
[4] SCHNITGER M, WINDELBAND L. Shortage of Skilled Worker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Germany: Results from the Sector Analysis [EB/OL]. http://www.itb.uni- bremen.de/fileadmin/Download/publikationen/forschungsberichte/fb_31_08.pdf, 2008.
[5] Bytoft L. Europe. UNESCO. Engineering: Issu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UNESCO Report [M]. Paris: UNESCO, 2010: 210-211.
[6] KUENZI J J.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Education: Background, Federal Policy, and Legislative Action [EB/OL].http://www.fas.org/ sgp/crs/misc/RL33434.pdf, 2008.
[7] 李晓强,孔寒冰,王沛民. 建立新世纪的工程教育愿景:兼评美国——2020工程师《愿景报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7-11.
[8] 孙旭东,李成刚. 美国工程教育联合体计划述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1-5.
[9] 孔寒冰. 欧美工程教育改革的几个动向[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2):28-32.
[10] SPINKS N, SILBURN N, BIRCHALL D. Educating Engine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Industry View [EB/OL]. http://www.raeng.org.uk/news/releases/henley/pdf/henley_report.pdf, 2006.
[11] 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 http://www.gov.cn/.
[12] 吴江. 尽快形成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J]. 中国行政管理,2011(3):11-16.
[13] SCHWAB K.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2012-2013 Rankings [EB/OL]. http://www3.weforum.org/ docs/WEF_Global CompetitivenessReport_2012-13.pdf.
[14] 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 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综合报告[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19.
[15]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指南[EB/OL]. http://www.cpcia.org.cn/ html/62/20116/918264888.shtml.
[责任编辑:余大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