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近地球”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与思考

时间:2024-05-07

颜丹平 程捷等

摘 要: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走近地球”作为第四批入选课程,经过近一年时间完成全部建设内容,达到了教学建设目标,即以“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为基础,通过简化和浓缩,以通俗的视频课程方式,讲述地球从外而内的物质组成、从古至今发生的地质事件、从组成到运动的表现形式以及地球科学对现代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经过技术加工和精细编辑程序后上网发布,为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对该视频教学课程进行介绍,并就建设过程中有关教学目标凝练和教学组织方式提出进一步改进建议。

关键词:精品视频公开课;走近地球;地球科学概论;建设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对于科学普及,特别是吸引年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具有重要的作用。“走近地球”作为第四批入选课程,经过近一年的课程建设,顺利完成建设内容,经过教学专家审定和评议认为,达到了教学建设目标,即以“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为基础,通过简化和浓缩,以通俗的视频课程方式,讲述地球从外而内的物质组成、从古至今发生的地质事件、从组成到运动的表现形式以及地球科学对现代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该视频课程最终于2013年6月上网发布。

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本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教学基本思路、建设目标、课程受众与定位以及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探索,教师付出了的大量精力,在建设过程中也有许多心得。因此,本文在介绍“走近地球”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经验与体会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后续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走近地球”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内容

“走近地球”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为基础,通过提炼和升华,以通俗的视频课程方式,讲述地球从外而内的物质组成、从古至今发生的地质事件、从组成到运动的表现形式以及地球科学对现代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概论”一直是地质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面向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目前“地球科学概论”课程课堂教学、课堂实习和课间野外实习,共安排64学时,每学年听课学生约为2100人。“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具有配套齐全的教学实验平台,拥有两个8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室和完全可以满足教学要求的矿物、岩石标本和模型,有专职实验管理人员2名,并在北京西山不同地段开发了10条野外教学路线,可以满足课间野外教学的需要。“地球科学概论”于2003年、2005年分别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精品课程,“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团队于2007年获评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员中有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并且不定期邀请美国肯塔基大学Frank R Ettensohn教授进行授课,同时与香港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进行了校际教学交流。本课程教学实验室是北京市级基础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得益于“地球科学概论”优质教学资源和丰富的教学成果,经过教学组老师共同努力,凝练形成了“走近地球”精品视频公开课。“走近地球”是传播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一门通用性课程。本课程将地球当作宇宙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地球科学作为一门系统科学来介绍,同时主要探讨地球各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征、相互作用及时空演化规律,结合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概略地介绍了地球科学的知识,从而探讨人类怎样才能做到与地球协调和持续的发展。具体教学内容包括7讲:

(1)地球科学概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地球科学有关。但地球科学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给予我们带来了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本讲先概略讲述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然后重点通过几个典型实例,使人们认识到通过地球科学的研究,能够带来人们思维观念的巨大改变,以及地球科学研究成果在资源探寻、环境适应、了解和战胜自然灾害方面对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重要贡献。

(2)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板块构造提出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合理解释了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而且让我们能够了解到从古至今地球大陆分分合合的历史故事。这些精彩的故事是如何还原的?本讲讲述相关的岩石变形(褶皱与断裂)、阶地、夷平面、地层接触关系等概念,以及水准测量、考古及地质学等研究方法,最后介绍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及其提出的七大证据。

(3)透视地球内部。地球的半径约6370km,但人们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看到”的极其有限,我们如何能够了解地球内部是什么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是什么样?正发生怎样的变化?本讲介绍地质学家们透视地球内部的一些间接方法及基本原理,以及通过这些方法对地球内部探测的结果。

(4)地球的形貌。地球表面具有高山、峡谷、平原、海洋等,形貌和形态的变化极为复杂。逐步分析地貌分类及其差别,并解释各种地貌类型形成的原因,从而讲述表层地质作用及其对地球表层雕塑的巨大力量。

(5)多变的气候。大气圈和水圈是地球表层两个重要圈层,二者相互作用,在地球表层形成独特的地球气候。气候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有变化?气候分布及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本讲进行了解答。

(6)大自然的精华。大自然赠予人类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生物资源与海洋资源等。这些资源都是大自然经过“千锤百炼”后才凝练的精华,都是有限的,在短期内不可再生、或者再生能力有限,因此自然资源是匮乏的和有限的。

(7)自然灾害。地震、火山、泥石流、海啸等地质灾害,毁灭城市和乡村,造成了人员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但这些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和过程是什么?特别是人类如何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是本讲内容试图解答给听众的。

二、“走近地球”精品视频公开课受众的定位与目标

当今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向地球作了更多的索取。然而人类如果不按照地球本身的运动发展规律来利用地球资源,便会招致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只有当地球上的居民都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才能和它友善和谐相处,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如今了解地球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已越来越紧迫地显示出来。

在当代社会中,作为地球的一员,理应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并向社会进行传播,并将其与自己的专业或者行业相结合,以造福于人类。

通过本视频课程的教学,以通俗的方式,能向社会大众宣传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并让参与者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初步建立地球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一些实际的技能。因此本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受众的素养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贴近和了解地球,增强探索自然的兴趣,引导社会来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过程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走近地球”仅安排了7讲,并且具有“地球科学概论”坚实的课程教学作为支撑,课程建设前后花费了一年的时间,教员、技术人员以及参与协助教学与编辑处理的同学感触颇多。总结起来,课程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支持力度有限,限时过于紧张。从国际上看,在录制类似的科学普及课程时,为了激发受众感同身受,收集相关的资料,特别是针对一个具体科学问题前往野外采集实际材料时,需要动员大量相关学科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并有足够的人力和财力支持,有时甚至需要适度冒险历时数年才能够完成。例如BBC完成的Earth Story系列专题片,历经数年,流传全球,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地球的基本素材。而我们的课程从下达选题至完成全部制作,一般就几个月,几位主讲人员和辅助人员为完成任务不得不争分夺秒。同时经费支持力度也不够,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与创作质量无法尽善尽美。

(2)选题及内容与相关部门缺少协调,与科学研究难以形成紧密结合。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门设立有科学普及基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完成过程中均有科学普及方面的经费预算。因此,从顶层对这类型项目进行统筹和规划,不但能够为精品视频公开课提供丰富的实际素材,还能够更加深刻地体现科学研究的前缘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走近地球”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实践和总结,提出以下建议:

由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主管部门组成专家组,及时组织参与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老师进行研讨,对近年来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并由专家组形成正式总结报告,清晰和明确地厘定有关课程的建设目标定位。此报告可以成为目前在建课程修改和后续课程建设的蓝本。

从国外视频公开课程建设情况看,其中一些优秀的课程建设质量明显高于我们现在完成的视频课程,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给予每门课程的人员、时间和经费支持均十分有限。此外,如何能够将现代影视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也是值得探讨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建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普项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有关科学普及内容进行整合,并得到电视制作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视频公开课。

参考文献:

[1] Danielle, P. Earth story[Z]. BBC, 2004.

[2] Hamblin, W.K., Christiansen, E.H. Earths Dynamic Systems (9th ed.)[M]. NJ: Prentice Hall, 2001.

[3] Hubble, T., Huxley, C., Imlay-Gillespie, I.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4] 刘本培,蔡运龙. 地球科学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9-138.

[5] 汪新文,林建平,程捷. 地球科学概论[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本文得到教育部“北京周口店野外实践教育基地”和“地质学基础课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和地质学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资助”的支持]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