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转型

时间:2024-05-07

陈新民 周朝成 任条娟 金劲彪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浙江树人学院承办的全国民辦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于4月13—14日在杭州举行。本次研讨会是自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发展以来关于民办高校内部教学改革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全国性会议,会议主题是“转型、质量、改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晋峰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杨德广教授、汕头大学副校长王伟廉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刘贵华教授以及浙江省政府、教育厅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研究机构、学术期刊社以及新闻媒体等不同性质的50多家单位近100位专家学者通过专家报告、小组讨论、大会交流等方式,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共同探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转型的对策良方。

一、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培养质量与目标的转型

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使得高校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民办高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优势与特色,结合自身的特性、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发展定位等因素实施培养质量与目标方面的转型。

一是民办高校必须摆脱自身发展初期的规模化发展模式,注重提升民办高校的质量与内涵,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转型。张晋峰教授指出,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事业总体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大形势下,必须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着力点转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

二是民办高校必须摆脱传统公办高等教育中的精英型培养目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型。我国高等教育的精英人才培养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民办高校应该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历史赋予民办高校的一种责任。随着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我国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民办高等学校在其中承担了重要的职责,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与以精英人才培养的研究型大学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条发展道路。

浙江树人学院副校长郑吉昌教授认为,民办高校应该根据社会经济与产业需求,以应用为导向,以职业转换能力作为培养主线开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浙江树人学院自2003年升格为本科以来,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改革,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杨德广教授认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中应该有部分学校定位于职业高等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市场需求为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管理、维护、营销、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内容并形成相应的内容结构,在一定培养制度保障下的人才培养活动运行方式的总和,是一个综合的培养体系。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制度以及培养方式。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如何适应外部需求、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十分紧迫与重要的任务,这也是民办高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

王伟廉教授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大学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必须有相应的顶层设计;大学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管理等环节的改革如果离开了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整体关照,这些环节的改革就会迷失方向,改革的效果是有限的。从总体上看,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应该侧重于社会发展需要,用人部门的需要应该是首先要考虑并且应该作为重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课程编制技术的培训,包括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单门课程的设计。同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基本构成包括了教改内容、师资方案、推广方案以及评价方案,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从专业建设开始提取目标,加强师资培训;二是从通识教育开始,与专业教育中的目标共通。

郑吉昌教授指出,传统人才培养中过去强调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进行演绎式教学,往往从概念到理论外加例子的模式开展教学,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以生为本,要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权:二是以应用为导向,以职业转换能力作为培养主线;三是特色培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创新方法,把教学方法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烟台南山学院副院长蒋淮教授认为,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维持两种类型:一是以研究型大学的示范和导向为特征的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二是以“本科压缩饼干+职业证书”为特征的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建立既不同研究型又不同技能型的、以理论应用型为显著特征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才是民办本科院校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成功转型的关键,根本上是要确立一种应用型课程体系,瞄准应用型教学目标,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并且注重学生“寻找知识、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主要应该侧重于社会发展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甚至要面向以职业岗位为基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凸显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要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点是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传授,整个课程培养体系中过于强调完整的学科知识,这种知识培养体系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理论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建立以专业实践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为基础的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刘贵华教授指出,作为地方性教学型本科院校,民办高校应该通过发展目标诊断,加强学校的专业建设,尤其要加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将之融入课程、教学的具体环节之中,融入学校的质量控制与保障体系之中,重视质量标准中的实践性因素,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专业特色项目的累积,形成一种传统,将学校培育成为特色与品牌学校。

杨德广教授认为,民办高校应该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他指出,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逻辑起点是能力,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学校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的职业倾向性,培养目标是“做人加技能”,重心是加强实践。实践教学要从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加以改革,克服实践教学中的三个误区:一是实现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技能训练简单化:三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无关。而实践教学的真正意义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交融,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实现学生的思维、行动与态度的多元整合,实践人的全面发展;并且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核心,构建“实践性”学习环境,“唤醒”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与体验。

安徽新华学院副院长梁金喜教授指出,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学校必须通过提高实践课程比例、校企合作等环节来强化民办高校的实践性教学。

与会的专家们也指出,在民办高校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建构中,传统的知识传授程序也必须进行改革,课程设置要以“需求”导向的逻辑关系来构建。同时,要加强学生在实训、实验以及实习等教学环节上的改革,提高实践比例,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系统性转变。同时,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要建设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培训,改进教师的评价。

四、教学运行机制: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舞台”

推进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改革学校的教学运行机制,这是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舞台”,所有的改革理念、内容与形式都在这一平台上展示与表演。因此,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必须拥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运行机制,拥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王伟廉教授指出,搭建“舞台”的实质,在于围绕教学上和教学管理上的需要,提供配套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完善配套政策的改革,包括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科研体制改革、后勤保障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在这一配套改革中,教学是核心,其他方面的改革是为教学改革服务的。从教学运行机制改革的拓展顺序上看,改革必须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教学管理机制,实行配套的教学管理与改革;而服务顺序则必须回溯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管理中实现科学化、规范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