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建生物科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4-05-07

王天仕 宋纯鹏 尚富德 高如民 李锁平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加大科研支撑教学的力度、实施深层次教学改革等是加快特色专业建设步伐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生物科学;特色专业;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生物科学”专业的办学实力,多年来,我们围绕“打造办学体系完备、教育创新实力雄厚、服务社会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平台,培养个性鲜明、知识宽厚、能力突出、适应性强的人才”这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逐步实施了以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科建设、以学科发展带动专业的发展、以实施深层次的教学改革确保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科学的教学管理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为主要措施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使得该专业的办学层次、师资队伍、教学平台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了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科研实力更加强劲、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的良好态势,2008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优化师资队伍,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前提,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合理的梯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组建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师梯队。几年来,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综合考虑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效益,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引进包括有国外留学背景在内的博士6人,培养在职博士4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4人。该专业目前现有专职教师48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教授9人,副教授2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4人,基本形成了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较为合理的教师梯队。

2重视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的培养。知名的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是科技创新、教学创新的重要保证,是扩大学术影响力、专业影响力和创办特色专业的重要保证。为此学院采取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到国际国内重点研究室开展合作研究、对国家和省部级等重大研究项目给予配套资助、设立黄河学者及特聘教授岗位、对教学研究课题实施立项资助、对在科研和教学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教师实施重奖等措施培育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推动“专业课程群”课程管理模式下的教学团队建设。组建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遗传与细胞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与发酵等课程群。围绕课程群建设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教学名师、特聘教授、骨干教师作为教学团队负责人,由骨干教师组成各课程负责人,由高中低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作为成员,对相应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承启关系、教学方法、教学督导等进行深层次研究。这些举措使原来相对孤立地由教师个人主导一门课程的局面得到改变,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放在了大学科背景下和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中得到了更为科学系统的整合,有力地推动了过程变量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开展课程群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专业课程群建设构建教学团队有利于形成教学与科研更加紧密的联合体,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

二、实施深层次教学改革,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形成专业办学特色、构建充满活力和具备创新机制教学体系的保证。几年来,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核心,我们逐步建立了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课内与课外双重途径结合、校内课程与引进课程并举、核心课程与视野课程互补的立体化育人机制。

1专业培养方案的完善。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改革工程,它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等,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分别于1993、2000、2004和2006年四次对专业培养方案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四次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集中体现了从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到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从单一的专业知识课程结构框架向多元的核心课程加综合课程结构框架、从传统的学年制向学分制、从整齐划一的4年学制向3~7年的弹性学制的转变;增加了选修课的比重,加大了实验课程在总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学分比重;设置了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7个专项学分。这些改革措施成为教师改革课程体系、研究课程结构、编织教学内容的重要指南。

2能力培养型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实验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实验教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始终把逐步完善能力培养型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作为实施深层次教学改革的重要努力方向。在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中,我们采用课程群、实验技术方法双维并用的课程整合机制分层设置实验项目,实行分级教学和目标管理,使得教学体系变得更加紧凑、系统、科学和有针对性。新的实验课程体系与原有体系相比最突出的变化是增设了7个学分的生物学综合性大实验,开展了研究性实验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重点推行了“5板块”、“3层次”实验教学模式。“5板块”即从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层次上把教学内容分为“形态分类学实验+生理生态学实验+细胞与遗传学实验+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生物技术与应用实验”5个实验模块。“3层次”即从实验教学的功能层次上,把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3个层次开设。实验项目由原有的146个调整为现在的184个,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由原来的12个增加为62个。另设研究性实验若干,供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修。实验内容和方法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引进优质课程资源、开设学科视野课程和加强创新性综合实践训练课程。一是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如自2004年以来我们先后引进中科院系统的“基因工程”、“神经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等优质课程以提高我院的本科教学质量。二是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为本科生开设学科前沿讲座,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受到科学研究思维的训练。三是请本院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为高年级开设“生物学史与生物学进展”课程以把握学科研究进展,该课程开设时间为1年,周学时为2小时。四是设立专项学分,学生可通过参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自学课外课程、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发表论文等形式获得相应学分。五是开展研究性实验。学生可通过申请科研课题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开展科研活动。六是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先后在连云港、伏牛山、中科院生态所封丘生态实验站等地建立了野外实习基地,在市内重点中学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在教育部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校植物育种实验区建立了校内实习基地,保证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三、高水平的科研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教师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高水平的研究课题,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同时也是确立学科和专业学术地位的基础。高水平的教学需要有高水平的科研基础,以科研促进本科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育专业特色的内在要求。

多年来,我们坚持不断整合研究队伍,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在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研究领域相继取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植物远缘杂种无性系育性变异机理等方面取得了被国际学术界充分肯定和广为引用的学术成果。近五年来该专业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27项,省级课题33项,获得教育部及省级科研成果奖50余项,在The 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

这些科研项目和成果一是促进了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及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的开展;二是被及时地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材;三是推动了教学方法的革新,有力地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四是优势学科(如植物学科)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促成了高素质人才的输出,几年来在校生有4名学生作为合作办学直接到国外知名大学学习,多名学生考取或被推荐到国内知名院所进一步深造。

四、“两重”、“一点”、“一中心”建设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两重”建设即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一点”建设即学位点建设;“一中心”建设即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学科建设是最能体现办学特色的因素,重点实验室建设是学科发展和专业水平提升的根本依托;学位点建设是学科建设的载体;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是本科实验教学的基础平台,这些建设都是充满生机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与运行的基本依托。

多年来,我院十分重视“两重”、“一点”、“一中心”的建设。专业开办以来,在注重人才梯队建设的同时,先后投入3 000万元建成省部共建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最近,在河南省的大力支持下,该实验室和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又联合建设了“棉花生物学”实验室,这是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由基础研究向应用领域渗透以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的重大转变。近三年来,新增500万元加大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力度,2008年该中心获批省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投入200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投入120万元用于生态学、生物技术和微生物工程研究所的建设。专业办学层次与教学平台进一步得到了完善,专业办学的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提升。

五、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和巩固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1坚持抓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一是根据教学活动展开的时序来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编制课程总览及学院教学周历,方便和指导教师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二是坚持在每学期初、中、末深入课堂、考场、实验室等进行现场督导,及时处理各种问题。三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管理教学,对教务、考务、档案资料等实施规范化、程序化、动态化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2建章立制,用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统领教学活动之全局。从管理规范、学术规范、评价标准等方面组织起草并实施了各类教学管理文件。使教学管理进入更加科学的轨道。特别是围绕实验教学、各类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业评价等方面的规范的确立,规范了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质量。

3积极组织本单位的教师申报各类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课题立项形式研究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问题,使学院的教学改革成为有理论指导的有明确实践指向的理性行为。几年来教师承担各级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完成各级教学成果10余项,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

4高度重视“质量工程”建设,积极培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从2004年起,启动了建设高水平的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和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计划,积极培育各级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除已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外,目前学院已建成省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获批省校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5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坚持对新进教师和初次开新课教师上课前进行试讲,对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技能演练活动,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对教师教学技能提高的培育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几年来教师中先后有12人次在全校举行的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

六、人才培养的效果

我校生物科学专业自1987年招生以来,始终保持年招生60人的规模,已有18届1 000余名本科毕业生相继走向社会,他们在教育、科研、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部门发挥所学为社会效力,不少已成为骨干力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实施特色专业建设计划以来,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和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在校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申请参加研究性实验、课题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如近四年来,在校生获得国家、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及科技作品奖9项,学生公开发表专业研究论文20余篇,本专业学生考研率平均在50%左右。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