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项目化”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

时间:2024-05-07

林志东 王 忠 谢春晖

摘要:通过“项目化”实践教学从实践能力培养入手,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主动实践能力。几年的实践表明,“项目化”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明显帮助。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教学;项目化;人才培养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特别是考试体系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潜质,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纷纷进行教育体系、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一些重点大学提出将研究性学习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倡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在“做中学”,倡导问题式教学,这主要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而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高端的、处于金字塔塔尖的顶层创新人才,还需要更多的基层创新人才作为基础。在一般的工程创新方面也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我国大多数的工科大学应该把培养优秀工程师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

我国大多数的地方工科大学与重点大学一样,也存在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不过他们要培养的是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有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高端的研究型创新人才、突破性创新人才。武汉工程大学作为具有“大化工”特色的省属高校,主要是培养与“大化工”相关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采用“做中学”方式进行“项目化”实践教学,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完成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主动实践能力。

一、材料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学校“大化工”特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湖北省化工材料行业具有较高的影响力。毕业生主要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薄膜材料等行业工作。材料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面对多学科的知识,同时随着材料行业技术进步、产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快速更新,要求他们能够自主自觉地接受新知识,以适应快速的产业发展和不断变化的产业需求形势。为此我们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实践”的材料类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仅有自主学习能力,依然难以成为创新人才。我们逐步认识到,创新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材料类应用型创新人才通常具备以下三种基本素质:一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二是协作精神,三是善于实践。为了更好地培养这三个方面的素质,自2002年起,我们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项目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二、“项目化”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化”实践教学主要内容是高年级本科生走进实验室,主持或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技术开发、创业规划等项目,每个学生都要自由选择参加或负责一个项目,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主动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性、复合型人才。通过项目的开展与完成使学生了解、熟悉项目各主要环节的要求和规范,为独立开展相应的创新活动奠定基础。根据项目的大小、完成的质量确定项目折合的学分,参与的学生根据对项目的贡献分获不同学分,如材料学论坛网站建设与维护项目折合成6个学分。

2002~2003年我们连续两年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9个学生班中随机选择了30名学生组成试点班,进行“项目化”实践教学探索。为此我们专门修订了试点班的教学计划,增设创新学分,要求每个学生完成2个以上的创新学分。同时减少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使试点班同学自第5学期开始,每周至少有1天以上连续时间段进行“项目化”实践活动,从时间上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主性。同时,充分利用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和湖北省等离子体化学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实践平台,发挥“校长基金”、“求实杯”、“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的引导作用,鼓励试点班同学申请各种项目。并为每个项目配备1~2名博士、副教授以上的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

学生在完成每一个项目时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其中许多内容是课堂上没有的,这要求学生自己去阅读有关书籍,查阅有关资料,通过这个项目的开展,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实现“做中学”。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参考书,指导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难点问题解决方案的审核和咨询。

每个项目都需要2~5个同学的合作来完成,通过项目的合作,倡导协作精神,培养团队精神。目前的协作主要是在大材料专业内进行,随着“项目化”实践教学在各院系的推广,具有创业性的项目增多,学科间的合作也将深入。多学科的协作,不仅促进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并且项目实际操作性更强,有利于学生积极实践。

2004年后,我们总结了前两年“项目化”实践教学试点探索的经验。一方面扩大了参加“项目化”实践教学的学生人数,每个年级成立2个班;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前两年成绩的排名和学生个人申报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学生组成特色班,特色班学生素质更高。针对特色班的同学基础好、学有余力的特点,除了要完成同样的创新学分外,又开设了材料学科前沿知识与研究讲座,给特色班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实践条件,开辟向高层次、多方面发展的空间。

三、“项目化”实践教学的成绩与经验

从学生的培养过程和结果来看,“项目化”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学生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高。前期探索随机挑选的试点班同学,成绩起点与其他班级相同,但大学期间试点班学生公共基础课成绩(详见表1)、考研率、就业率以及课外科技活动成果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班级。如其国家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88%(其他8个班平均68%),六级通过率为23.5%(其他8个班平均10%),考研率为38%(其他8个班平均18%)。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将研究成果写成科研小论文,已公开发表论文8篇。在2004、2005年两届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等奖获奖率达到2.9%,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50%获奖论文出自试点班。

“项目化”实践教学创造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体系,“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现了实践内容的系统性、综合性,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锻炼与培养更为显著。项目的自由申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热情。各项目组的实践、实验时间安排自由,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教学实验资源。“项目化”实践教学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加强学风建设,营造教学相长的学术研究氛围。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