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背景下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时间:2024-05-07

赖大仁

摘要: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背景下,本文作者围绕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不断推进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首先是对中文专业人才应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基本素质认识明确和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通过逐渐深化的教学研讨,确立更切实的课程教学目的和应有的教学理念;进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按照现代教学理念,逐步推进包括开放式教学、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探索,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

近几年,我们在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过程中,围绕提高中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继续推进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现将我们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汇总如下。

一、中文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高校每门课程的设置及其教学,都应当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其中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又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理应具有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自觉意识,应当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本专业人才应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其基本素质等,有比较明晰准确的把握,这样才能真正使课程教学与该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素相对应,从而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对于中文专业而言,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并有中文专业特长的人才。那么,什么是中文专业特长?或者说中文专业人才究竟应当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这是首先需要认识清楚的。按我们的看法,将中文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行如下分析。首先,从知识结构方面来说,系统的中文专业知识应当包括: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如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等学科知识;文学方面的知识,包括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学科知识;此外还有写作、逻辑学等方面的综合性知识。其次,就能力结构而言,中文人才的专业能力如果分解一下主要应当包括:一是“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对各种古代文体和现代文体的作品能够正确顺畅地阅读理解:二是“思维”分析能力,要求深入思考和分析,具有独到见地和创造性的思维想象力;三是“写作”表达能力,要求适应各种文体写作需要,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表达规范,篇章结构严整,还要求文笔优美、文采斐然、富有创造性;四是“言说”能力,要求能清晰准确流畅地表达思想见解。此外,对于教师教育类的学生,则还要求学习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如课文的分析讲解,文章的写作评阅,文字书写能力等。这些均需要通过课程教学和课外学习来逐步培养和锻炼。如果中文专业人才能在这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今后是到学校任教,到管理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到研究部门从事研究,到出版或媒体做编辑记者,或当作家从事创作与评论,应该都能较好地胜任工作的需要。

围绕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文学理论课程的知识结构,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服务于培养目标的要求。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比较明确的课程教学定位,那么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会是比较盲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的教学研究和改革重心放在了思考和探讨如何确定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理念方面。

二、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理念

我们文学理论课程组经过教学研讨认为,作为中文专业主干课程(即通常亦称“文学概论”)教学,可以这样来确立我们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理念:

一是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关于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如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关于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命题与基本原理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告诉学生,对于文学现象的认识和解释,往往存在不同的理论观点,各种文学理论观点可能都有某个方面的合理性,我们应当对此有所了解;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还是需要确立一种主导性的文学理论观点,比如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既能在学理上更广泛更深刻地说明解释文学现象,同时又最切合当今时代文学的发展要求。学习掌握文学理论知识和确立正确文学观的目的,是为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以及正确认识分析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是作为一门理论课程,需要着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分析能力。要避免把文学理论当作一般的知识性学科,不能仅仅只是介绍各种文学理论知识和各家各派的观点,更重要的还在于揭示文学的本质规律,阐明文学理论本身的“学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讲解那些理论问题的研究结论,也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现成的理论要点,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比如说,一个文学理论命题是怎样形成和提出来的?它的提问方式与思维路径是什么?这个理论问题的内涵与外延关系如何?一个理论问题与另一个理论问题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等等。而且我们同样需要告诉学生:文学理论作为人们对文学现象的认识看法的理论概括,由于不同时代人们所看到的文学现象不同,再加上不同理论家的立场、观点、视角、方法等不同,便会对文学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阐释,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学理论。重要的不是仅仅知道有这些文学理论观点,而是需要追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理论观点,以及这些不同的文学理论观点各有什么意义价值,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借鉴和启示?过去的文学理论教学似乎对此注重不够,使它往往降低为一门知识性的学科。现在看来,强调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加强学生理论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无论对于今后的专业学习,还是从事其他工作,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三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懂得运用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和方法,具体分析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培养和锻炼文学评论写作的能力。通常理论课程教学容易出现的偏向,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理论观念与具体现象相脱节,学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却仍然不知道怎样去读解作品和分析问题。因此,还是需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工夫下到理论联系实际上来。一方面,教师讲课应当注重将理论讲解与文学作品、文学现象分析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和起到示范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和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加以强化引导。要让学生既掌握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又能对文学现象与文学作品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和判断,做出有理论依据和思想深度的分析论证。这种能力对今后从事何种工作,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四是在文学理论教学中,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是人学”,优秀的文学总是充满深厚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一定时代的人文精神,因此整个文学学科的教学,都应当充满人文关怀精神。文学理论作为对文学的认识研究的理论概括,当然也贯注着人文精神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智慧,或者说在文学理论的知识形态当中包含着人类的生存智慧。一定时代

的人们在对当时的文学现象进行认识和理解阐释时,总是表现了他们对社会、历史与人生的理解,蕴含着他们的生存智慧在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理论作为一种时代的知识形态或知识谱系留存下来,其中所包含的人生智慧也许被遮蔽了,现在我们应当把这种被遮蔽了的东西重新揭示出来。以往在这方面重视不够,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强调文学理论的人文科学性质,把文学当人学来认识和理解阐释,在文学理论教学中努力张扬它的人文精神,使学生通过学习文学和文学理论,既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培养起这种人文关怀精神,再通过文学活动和社会实践去关怀人,从而实现“教学育人”的目的。

在明确了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确立了我们应有的教学理念之后,需要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按照上述教学理念推进改革探索,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三、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基于上述对中文专业培养目标及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按照教材的基本内容体例讲解(我们主要使用的教材是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注重文学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不能完全照本宣科,不分主次巨细地按教材内容讲,而是需要对教材内容做一定的处理或补充,把某些根本性的问题或主要知识点提炼出来,把其中的内涵及外延关系讲清楚,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培养理论思维的兴趣和能力,有利于在思考探究中形成正确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的目标指向,就在于如何对文学现象进行认识、说明或解释。虽然古往今来的文学理论问题和知识非常丰富,但其中有最基本的问题:一是文学现象论方面的问题。比如,自古以来都存在一些什么样的文学现象或文学形态?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文学现象,即文学存在的理由和根据何在?当今我们应当如何认识文学的存在方式,以及文学形态的不断发展?在上述基础上,我们应当如何来理解文学存在的本质?二是文学价值论方面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自古以来人类就有文学活动,人们为什么需要它而创造了它?它在人类生活中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价值?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文学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包括在当今的文化教育系统中,文学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价值?我们今天可以从哪些基本的方面或维度来认识研究文学的意义价值?三是文学特征论方面的问题。比如,与其他各种文化形态相比较,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或者说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理解文学的特征?在文学理论史上,人们曾提出过种种关于文学特征的看法,如艺术形象论、情感表现论、艺术想象论、艺术虚构论、语言艺术论等,究竟应当怎样来认识这些理论观点?还有,各种文学类型与文学体裁具有哪些最基本的特点?当代文学有哪些新类型?与传统文学类型相比,它们具有哪些新特点?我们应当怎么来认识把握它?我们把这些最基本的文学理论问题梳理概括出来,编印成教学参考资料发给学生,引导他们结合教材内容学习,抓住这些基本问题统领文学理论的知识系统,从而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思考,不断培养理论思维能力。

其次,按照现代教学理念,我们在教学方式上逐步尝试开放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一是在尽量改变以往理论课程教学中常见的观点加例子的论证式教学模式,甚至也不必局限于讲解教材上现成的结论性理论观点,而是更为注重引导学生去关注文学现象,进而思考一个理论问题是怎样形成的?这个理论问题如何提出,以及对它的思考探究路径是什么?对某种文学现象的认识说明,以及问题的回答,引导学生从三个环节去追问:即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还有什么”,既注重认识和解释这种现象及问题的历史进程,关注它的现实发展,激发学生不断进行思考探索和知识创新。二是在教学中教师未必一讲到底,而是尽量留出一定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我们根据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拟出一些主要复习题和思考讨论题,编印成教学参考资料印发给学生。提出的复习思考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相关章节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基本问题提炼概括出来,作为主要复习题要求学生领会掌握;另一种则是提出一些带有研究探索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写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式的作业,在学生有比较充分思考准备的基础上,适当组织安排课堂讨论,营造研究性、讨论式学习的氛围,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引导。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一个学期安排两次小论文式的作业,并组织课堂讨论。有时我们会这样设计:第一次小论文式作业及课堂讨论安排对理论性问题的探讨,比如我们这样提出问题:学了文学理论,知道了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与影视文学等,我们是否还应当知道什么是“好文学”?请联系当前的文学现实,谈谈你对什么是好诗、好小说、好散文、好报告文学、好的戏剧与影视文学等的认识思考,写成一篇小论文。第二次小论文式作业及课堂讨论则安排对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的分析评论,比如,运用言、象、意的文本层次理论。任选一首诗作进行读解,并写成一篇评析文章;或“运用抒情文学的相关理论,读解分析一篇抒情作品,并写成一篇评论文章;或运用叙事文学的相关理论,读解分析一篇小说作品,并写成一篇评论文章。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引导,学生也做了比较充分的思考准备,小论文式的作业都写得比较充实,课堂讨论也很热烈,不少学生的作业和讨论发言也都很有思考见解,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从历次的小论文作业中选出一部分比较优秀的,准备编印成册,推荐给不同教学班的教师和学生交流参考,从而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探索。

此外,为了配合教学和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我们感到有必要超出指定教材的学习范围,适当扩大视野,丰富学习内容。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条件下,我们着眼于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在文学理论课程学习方面,一是在所使用的指定教材之外,再选几种国内外的优秀参考教材,推荐给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二是从中外文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中,选出一些在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原著,如《诗学》、《诗品》、《人间词话》、《文心雕龙》中的某些篇章等,推荐给学生阅读,力求打下更扎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文学作品,以及当代文学中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优秀作品,并选出一些比较短小的优秀诗文作品,编入教学参考资料印发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或小评论,指导教师定期检查评阅,并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交流,从而切实培养锻炼学生的读解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张冬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