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落日到曙光

时间:2024-05-07

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二 曾歆儒

落日往下坠,一副精疲力竭的样子,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拿起蘸好红色颜料的画笔,给小山村铺上一层黄昏的慵懒,宣告这一天劳作的结束。

老邓撂下了手中的锄头,掏出旧毛巾擦了擦汗,往垄上一坐,点上一根烟。这是他来到这个小山村的第五个年头,每天的日出日落仍然是他百看不厌的风景。

五年前,中国工程院开始挂钩扶贫澜沧县,老邓自告奋勇率领科技团队来到了蒿枝坝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作为长年和实验室及论文打交道的“教书匠”,老邓一进这个小破村就傻了眼:遍地都是牛粪、猪粪,臭气冲天;房子全是泥瓦房,家具只有一张床和一个大木箱。老邓泪眼婆娑地跟身边的技术人员说:“这是我们的失职啊,没把论文写到大地上。”

冬季马铃薯是老邓及其团队多年研究出来的成果,正好能在蒿枝坝村冬天闲散的日子里和光秃秃却又跃跃欲试的土地上大显身手。

“院士,什么院士?”“租地种土豆?那不行啊,这冬天怎么种。”质疑声接踵而来,乌云一步步爬上老邓童山濯濯的脑袋,随着他亲自示范和挨家挨户劝说,不久又一团团散开了。

第二年四月,春暖花开的时节,老邓的试验田上躺着一个个他亲自抚养出的“大黄胖子”,原本踌躇的村民们争着加入了种植冬季马铃薯的大军。一亩脱贫,十亩致富,原本贫瘠荒芜的土地活了起来,村民们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

蒿枝坝村的扶贫工作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可整个澜沧县的贫困发生率还是居高不下。“想富的就来!”老邓呼吁着。竹塘乡的田间地头被一群身穿迷彩服的“学员”和“老师”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这是老邓创办的科技扶贫班,“学员”就是全县各乡镇有脱贫致富愿望的农民,“老师”则是老邓在内的院士专家们。一年,两年,三年,一批批学员同林中草药一齐蓬勃生长,心向朝阳。

在高大笔直的思茅松林中,一条条整齐划一的土垄在树下列队站齐,长长的土垄上每隔一米便插着一根弧形竹片,这是准备为林下三七种植基地搭雨棚,迎接雨季的到来。老邓在松林中走着,露出慈父般的笑容。林下三七技术是老邓十年的心血,起初,有人劝他将技术转让盈利,他只是笑着摇摇头:“不能只想自己发财,我们要把科技成果在这儿推广应用,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5年,昔日荒凉破败的小山村,砖房建起来了,马路修起来了。晨曦中,鸟叫醒了村庄,一辆辆载着农产品、中药材的小货车正驶向远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