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家有女,人称子柒——“李子柒”走红透视

时间:2024-05-07

事件回放

◆李家有女,人称子柒

出生于1990年的李子柒,6岁时父亲去世,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在绵阳农村,李子柒从小就和爷爷做木工,陪奶奶做饭,庄稼成熟时,便下地干活。14岁时李子柒只身前往城市打拼,开始了长达8年的漂泊生活,最初的生活并不宽裕,睡过公园椅子,连续啃过两个月馒头。要强、能吃苦的性格让李子柒迅速在陌生的城市学得一技之长。2012年,李子柒的奶奶生了一场重病,李子柒担心如果自己再像以前一样长期不在老人身边,或许将来会背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活一辈子,于是决心回到乡下陪伴老人共度余生。回到乡下后,为了网店的流量,2016年初,李子柒开始拍摄手作视频。没成想,她自导自演的古风美食视频竟然意外地火了。

◆火遍全球,征服世界

李子柒的短视频拍出了家乡的味道,酿酱油、蒸窝头、晒粉条、吊柿饼、颠黄豆,每个镜头都那么细致、亲切。无论是自己种菜养花、做传统美食,还是酿酱油、熬红糖、编背篓,视频中的李子柒都保持最大程度的语言克制,偶尔会用几句四川话与外婆作简单交流。据悉,李子柒境外视频平台上发布的内容,与国内网友看到的并无二致,甚至连英文字幕也没有配,但还是“征服”了世界网友。在一期李子柒坐高铁去采长白山蜂蜜的视频下面,很多外国人自发给其他人介绍,这是中国的高速铁路,很厉害的。李子柒的视频让无数外国人对这样的中国生活心生向往。在李子柒的笔墨纸砚视频下,外国人说:“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她正在告诉我们一个我们不了解的中国。”

◆成功背后,充满艰辛

视频中的李子柒看起来无所不能,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可以牵着牛耕地,也可以在田野间收获。她4月会酿枇杷酒,5月又能酿出樱桃酒,7月做出七巧饼,8月做出苏式鲜肉月饼。很多人并不知道这背后的艰辛,据李子柒介绍,前期视频从编导、摄像、出演、剪辑都是她自己独立完成,有些视频要拍8个月,中间许多技术是她后来学的,比如为了拍“活字印刷”,她专门花了小半年时间去学,最后才拍出木活字的视频。《秋千沙发床》成片近五分钟,她前后累计拍摄素材2000余条。劈木材、钉桩等粗重劳动内容让她多次受伤,甚至左手无名指曾被几十斤重的木桩砸伤。但由于兼顾摄像职责,为了减少相机损耗,她不顾伤口忍痛操作。她的手远看很细腻,拉近了看很粗糙。在2017年5月的致谢视频中,李子柒写道:“2万余条素材,来来回回开关4万次,按每条素材走25步来算,步行约260公里。不求您能喜欢,但求能给努力做内容的自媒体人最基本的尊重。”

媒体热评

◆没一个字夸中国好,但讲好了中国故事

李子柒是谁?在我看来,她就是余光中,她就是“料理鼠王”,拍得出“乡愁”,做得出“妈妈的味道”。李子柒的成功,在于热爱,爱生活、爱家乡、爱文化。而每一个喜欢她的人,也是因为爱,才懂这个叫李子柒的姑娘。诗人余光中把自己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写成“乡愁四韵”,将“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4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给我一瓢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用近乎白描的写实,写出乡愁的滋味、乡愁的烧痛、乡愁的等待、乡土的芬芳。李子柒虽年纪轻轻,又何尝不是这样?做菜、酿酒、造纸、纳布鞋、做汉妆、编篮子、砌炉灶、盖凉亭,哪一个不是不加修饰的写实?对家乡的爱,对文化的爱,都在一帧一帧画面里。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

——央视新闻评论

◆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

李子柒的走红不难理解。但能不能把这种走红视作文化输出,以及中国需不需要这样的输出,在网上人言人殊。有人认为李子柒的视频不真实,拔高了现实生活;也有人认为乡土社会代表不了中国全貌,会带来误解;还有人质疑其有包装炒作的成分,担当不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必须承认的是,作为内容行业的从业者,李子柒已经用粉丝和流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但究竟是不是要抢占“文化输出”的名头,目前来看,更多是公众讨论中赋予的意涵。那些试图让一个视频博主来承担“文化输出”重任的声音,听起来不仅有点苛责,也不现实。就像鸟叔不能囊括韩国文化,超人不能展现美国全貌一样。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一个个“李子柒”这样的事物不断在外国人心中构建起的中国形象,每一个“李子柒”不需要很宏大,只要能够反映一个小的中国特色,就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共同将多元的中国推向世界。

——《人民日报》评论 桂从路

◆不要乱扣“落后”的帽子!文化交流应更自信

从李子柒的视频看,其内容以传统农耕文明中的美食文化为主,制作精良,整体上营造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化农村生活,风格轻松唯美。无论是美食,还是田园生活,都是现代人所喜爱、所向往的,是全世界都能听懂的语言,这可能是其在外网走红的原因。从国外网友点评看,基本也都是以正面肯定为主,属于个人化、“粉丝化”的轻松互动,看不到多少“文化输出”的严肃感觉。传统农耕文明算是中国的“落后”一面吗?显然不是。对于现代工业社会来说,传统的农耕文明在生产技术上是落后的,但其蕴涵的文化价值却是永恒的,它对生命、自然的尊重值得现代人继承和发扬,它缓慢悠长的生活方式对现代人也有一种减压和启发的效果。我们要看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对农耕文明价值的认识上,中外并无不同。对于中国的农耕文明,我们应抱有温情的善意,对于视频博主用唯美方式展示中国的农耕文明,我们也应多一些宽容和自信。事实上,主题先行、单方灌输的文化输出往往收效甚微,以个人视角放下身段、“润物细无声”的交流方式更为有效,在这方面视频博主等社交媒体方式有着天然的优势。对于能够“走出去”的正能量中国博主,我们应带着自信乐观其成,这恐怕才是“强起来”的中国应有的格局和气度。

——半月谈新媒体 王新亚

多维思考

◆“李子柒现象”满足了人们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

“李子柒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李子柒更新频率不算高的视频中,能够看到黄豆如何变成酱油、纯手工造纸等等传统文化遗产,也能读到蕴藏于田园生活背后的脉脉温情,这些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对于田园牧歌的向往,也满足了人们在诗意中寻找文化原乡的精神需求。大凡了解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真实的中国农村生活并没有像李子柒视频描述的那样唯美、典雅,但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大潮中,人们开始追求传统、回归自然、寻找乡愁,为日益物化的心灵寻求诗意栖息之所。古色古香的景观、自然采摘的食材、古朴简单的炊具、传统繁复的工序、充满仪式感的手作……李子柒的视频恰恰呈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三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满足人们“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情愫。

◆“李子柒现象”说明文化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李子柒打开了西方世界欣赏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草根出身的李子柒,没有显赫的背景和深厚的学识,没有大团队参战、大成本投入的大制作,甚至连英文字幕都付诸阙如,低成本制作却能在海外圈粉无数,能级不比传媒巨头逊色,说明了文化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那些充满人性关怀、给人精神愉悦的文化作品,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与作品主题是否宏大、制作是否大气并无直接关联。有时候,那些习惯于宏大叙事、满足于空洞说教的大制作,其效果反而不如接地气、有灵气的小制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李子柒作品,胜在人性化与诗意化,而这恰恰是现代人心灵所渴求的。

◆热爱,是“李子柒”走红的重要原因

没有热爱,就成就不了李子柒。同样,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如果说李子柒的作品我们中国人多多少少都会感到熟悉,那外国人呢?完全是好奇就成就了李子柒的海外传播奇迹吗?不是,不是好奇,而是他们看懂了李子柒的热爱,也触动了他们心底的热爱。这种热爱是相通的,也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完全没有翻译,却依旧不影响这些视频火遍全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着农活,偶尔跟奶奶说几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各地的人,却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李子柒所呈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讴歌的田园生活,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即使不完全是现代农村图景,至少在历史轴线上看,也是真实发生过、非虚构的。用它作为素材,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它不是唯一的。当众多中华文化符号像拼图一样拼在一起,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便跃然纸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面貌美丽动人、中国精神气象万千,要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故事、听清中国声音,只有一个李子柒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李子柒”脱颖而出,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输出,让世界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适用话题】

精神需求、农耕文明、文化输出、诗意地生活、付出与回报、网红经济时代、民族的与世界的……

【强化练习设计】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又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一则因为她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荣膺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二则因为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截至2019年12月5日,李子柒在某境外视频平台上的粉丝数是735万,且这个数字还在飞速增长中。在该平台上,李子柒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堪称传奇。

对于这位把平常生活、传统文化拍得如诗如画的90后短视频博主走红海外,你怎么看?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时文范例

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

钟 超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又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一则因为她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贡献,荣膺由成都文旅局颁发的成都非遗推广大使;二则因为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或许,她根本没想到什么“文化输出”,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如何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诸多为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层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在翻看李子柒的视频时,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让笔者印象深刻:她将捕获的小龙虾中还没长出大钳子的小虾扔回池塘。细节之处见用心,短视频创业者千军万马,她能从中脱颖而出,想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选自2019年12月9日“人民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