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语文核心素养在说“文”解“作”中的尝试

时间:2024-05-07

近两年江苏省对口单招的高考作文命题紧扣时代特点,不管是给材料的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都明确提出要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关注时事热点等总体目标。这一趋势,要求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思考如何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写作中。笔者认为教材中所选编的各种体裁文章,都是作文范例,所以,如果把新课讲析也适当以作文评析的方式进行讲授,岂不一举两得?本文就如何将课文解读与核心素养融合到写作指导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关于作文的题目设立

简洁明快、寥寥数字的题目是七八百字长篇大论的高度浓缩,具有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作用,也能够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

1.引用诗句为题。贾祖璋的科学小品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的题目就很有特色。荔枝是我国南方闽越等地的特产,果实的成熟以七月(农历六月)为盛期,鲜荔枝壳面多呈深红色。作者引用明朝陈辉《荔枝》一诗的首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诗为题,既表明了说明对象(荔枝),也点出了果实的成熟期(农历六月)、产地(南州)和颜色(丹)。这个标题不仅概括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形象鲜明,富有诗的美感。

张文勋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虽说是一篇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性论述文,但题目语出《宋史•岳飞传》,原意是说兵法运用得巧妙,全在善于思考。作者借此为题,论述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针对主要是社会公众的读者,作者有意识地把学术专家口中比较“硬”的学术语言转化成大众语言来表达,文章多用口语、短语、设问,生动活泼中不乏幽默,却又严谨准确,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可以说,从题目到文章语言,无不体现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表达效果。

2.采用问句为题。周立明的事理说明文《动物身上会进化出轮子吗》和向杰的科技说明文《“可燃冰”将解千年能源忧》都采用问句为题。在题目中旗帜鲜明地设置问题,从而引出对某个问题的探讨,这既可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带着好奇求索的心态,通过合作探究去解读。这样的题目,符合学生寻求答案的阅读心理,也显得亲切活泼,即使是教师看了也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二、关于作文的开头

高考作文,不论是普高还是省对口单招,基本上偏向于写依据材料、重在说理的议论文。所以,教师平时训练或评析的也都倾向于论说文。短短七八百字的考场作文,在开篇能够干净利落地亮出中心论点是至关重要的。

文章的开头做到简、新、美,能使文章生色许多,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这自然也是得分点。好的开头是文章成功的一半,这也能体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要求。

1.引用名言导出中心论点。王梓坤的《贵在一个“新”字——略谈独立思考》一文,开篇仅用“青年人相信许多假东西,老年人怀疑许多真东西”这句德国谚语指出了青年人的不足,引出对关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论述:独立思考一方面可以防止青年人由于“经验不足,思虑不周”而“受骗上当”;另一方面则可以促进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创新,就要善于独立思考。”

2.开门见山亮出中心论点。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文也是这样开头的:“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不过,古人似乎更喜欢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立论,荀子的《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韩愈的《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均如此。

三、关于作文的结尾

一篇文章有一个好的结尾,能够增强全文的表达效果,使读者自觉地思索、回味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谓“豹尾矫健力倍增”。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一个精彩结尾,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两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

1.引人深度思考的结尾。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的结尾“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苇岸《大地上的事情》以“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结尾,促使我们不得不立足课文思考文章之外的意蕴,可谓“余音绕梁不绝”。

2.提升社会意义的结尾。再说《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结尾,作者贾祖璋以苏轼久为传诵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诗句设疑问答,“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改变过去那种只能提供少数人享受的状况了吧!”既总括了荔枝果实味美、喜人的特点,也说明应因地制宜,努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要,还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

贾谊的《过秦论》(上篇)详尽地总结了秦王朝由兴而亡的历史经验教训,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借“过秦”以“诫汉”的写作意图清晰展现,卒章显志。

我们写作时一般亮出的论点只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至于采取怎样的方法技巧来说服读者(阅卷老师),让“我们自己的”转变成“他人认可的”呢?显然,这就需要我们借助典型论据,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有效论证分析,把道理说明白,把观点说清楚。这将另有详文阐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