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江苏省淮安市文津小学 丁 敏
政治启蒙从少年儿童抓起,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应有之义。如何落实儿童政治启蒙教育,培养爱国、明礼、团结、乐学的新时代少年,学校充分利用地域红色教育资源,开发实施“四位一体”的红色基因校本课程,有效落实“立德树人”。学校着力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开发与研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启蒙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多元方式提升认知,并努力践行,养成良好的品格,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关注年段特点,考虑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融合家校社教育资源,基于国家课程开发并形成红色基因校本化课程实施框架,通过“学科、社团、研学、项目”等载体来推进红色主题教育深入落实,从组织建设、场域建设等方面来保障育人实践有效实施,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红色基因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学生政治启蒙教育,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政治认同,培养爱国、明礼、团结、乐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低段:通过观影、绘画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伟人品格,增强责任感,通过绘画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学习意愿,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段:通过阅读、演说等形式学党史、讲历史,引导学生感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通过访问本地老革命家、实地调查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淮安红色基因的丰富内容。
高段:通过话剧、创作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防观念,认识到个人理想与时代发展以及祖国命运的紧密联系,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伟大理想。
课程内容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课程育人基础。学校构建了课堂普及、社团体验、研学感悟、项目研究“四位一体”的红色校本课程体系。低中高年龄段分别以主题课程开展,低年级“闪闪的红星”课程,以学唱红歌、观红色电影等形式进行;中年龄段“领巾飘扬”课程,以读故事、讲故事、说故事、演故事等形式进行;高年龄段“发光吧,少年”课程,以创作、表演、研学等形式进行。主题课程着力引导学生了解英雄人物,传承红色精神,成长为奋发有为的新时代少年。
为保障育人实践活动有效实施,加强组织建设,从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层面成立不同团队组织,在组织推动中协同育人。各组织制定好组织工作机制、项目责任制等相关制度,保证组织的规范性和实效性,促其有计划、有深度地开展,充分发挥各组织之间的协作功效,形成合力,促进育人实践高效推进。
学生层面:成立少年宣讲团。基于年段特点和学生需求成立少年宣讲团,定时定点开展红色课程的学习和主题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标,注重课程学习的序列化和主题活动的生活化,开展“红色故事宣讲会”,孩子们从“听讲人”变成“宣讲人”,从受教育者逐渐转变为红色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积极宣传者。
教师层面:成立教师研修中心。基于学校和老师的发展需求,根据特长、能力成立教师研修中心,在组织推动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校本培训及研究为载体,通过读书沙龙、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分享,快速提升教师的素养。开展课堂研讨活动,促进教师对红色教育深入思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作用,通过学习与实践,推动教师成长,提升育人价值。
家长层面:成立家长志愿团。充分挖掘家长资源,组织一支家长志愿者团队,组织开展好“家长进课堂”活动,协调好授课人员和授课时间,关注授课内容的主题性、多元性等,及时反馈评价,促进家校共育行动的有效开展,发挥其育人功效。
(1)外显的物态文化。充分发挥软文化建设,积极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打造“一馆、三坊、一廊、一墙”。“一馆”是指红色主题馆,使其成为校内研学基地,从红色精神、时代楷模、发展进程等方面渗透红色文化,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发展等多方面,向孩子们呈现我国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美好画面。陈列、讲解到日常维护将由学生自行管理,学生可以参与展区管理与讲解运营,可以体验设计、制作与展示,可以进行主题展活动的策划,可以浏览历史长河,在馆内进行经验分享与探究等活动。“三坊”是指阅读坊、手工坊、科创坊,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视频等,了解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发展历程,通过绘画制作进行探究,制作研学规划等。“一廊”,学校建设新中国历史长廊,包括四个专题板块,涵盖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将一部现代中国简史展现于每位师生眼前,营造起浓厚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氛围。“一墙”是指闪光记忆墙,记录同学们参与红色学习和实践体验的印记,见证他们的成长。
(2)内隐的精神文化。学校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依托学校公众号创建传承红色文化的专栏,师生通过“津韵和声”讲述革命故事、红色故事,形成网络有声资源,向所有师生共享。校园广播里唱红歌,通过网站、校报等定期刊发红色教育故事,让党的声音响彻在学校每一角落,形成浓厚的红色精神传承氛围。
与课堂、社团、研学、项目相融合,分层施教,采取互动式课堂教学、项目化学习、主题式学习等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验与表达、活动与探索、实践与感悟。
(1)开设红色基因课堂。以基础学科为主、拓展课程为辅,低年龄段侧重观赏与交流,中年龄段侧重感悟与表达,高年龄段侧重创作与表演。基础学科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利用好教材资源,常态化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课、德法课、班队课,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各年级充分利用好《读本》教材,日常认真研讨,开展读本教学。举行读本课比赛,教师们精心准备,以不同的切入角度、教学情境、教学策略,诠释着共同的追求——不断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将红色教育和思政课堂有机融合,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精彩的课堂设计,在学生们心中燃起热烈而昂扬的爱国热情。支部书记每学期进课堂,给师生呈现精彩的思政课,指明思政教育课堂方向,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的思想情感。周一主题班队课围绕六大主题展开,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由于同一主题各年级教育的侧重点和学生的能级点不同,学生发展部牵头,进行整体架构,由零散到统整,年级商讨制定形成学校班队活动课程内容体系,体现班队活动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让班队课程更加规范、高效。夕会课为主题班队活动课的拓展延伸,形成“1+4”育人模式,1 指1 节主题班会课,4 指一周的4 节夕会课,以此进行一周的长线教育。以综合学科为突破口,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开展传统游戏活动,在音乐课中学唱红歌,在美术课中指导学生创作红色主题画,手捏民族娃娃、制作邮票,手绘高铁票等,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价值观。
创新开展拓展课程,形成“以教师为主、以社会力量为辅”的“教师+第三方机构”“教师+家委会”“教师+志愿者”的“1+n”授课模式,开展“家长进课堂”“红色宣讲团进校园”等活动,从而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引领,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开设红色精品社团。以红色文化为底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整合资源,分板块分类别整体架构红色社团,学生根据需求在线选课,周一、周五下午全校学生选班走班上课。开设民乐社、文创社、红色剧团、津园讲堂、创意手工社等12 个社团,依托本校和地域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讲、写、演、唱、画、作”等多元形式,让红色故事“讲”起来、红色节目“演”起来、红色歌曲“唱”起来。为了喜迎二十大,社团的孩子们用七彩的画笔晕染心灵的红色底蕴,用大型舞蹈演绎党的伟大成就,参演《刘老庄激战》电影,用精湛的表演还原当时惊心动魄的情景,塑造了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用快板的形式表达莘莘学子心向党的坚定信念,用民乐演绎《奇迹》,科技社团、机器人社团也紧跟时代步伐,展现了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学生在社团中开阔视野,合作体验,感悟红色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培养了学生爱党、爱祖国的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切实做到政治启蒙从小抓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同步发展。
(3)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红色基因研学活动是校本课程的延伸与补充,主要依托红色场馆,采取寻访、探究、体验等方式进行。学校以周恩来纪念馆、国防园、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等12 处红色场馆为目的地,根据年段特点设计了12 条研学线路、24 个主题研学课程内容,采取现场实践、体验探究、以游带学、反思感悟的形式进行研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红色基因研学活动主要由家委会组织,学生自愿参与。学校根据主题确定研学指南,供家长和学生参考。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1 个主题红色研学活动。以“周恩来纪念馆”线路为例,研学指南简述了周总理的生平事迹,标注了研学路线、参加时间、前期准备、注意事项等内容。最后小组形成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可以是文本,可以是视频讲解,也可以是情景再现式话剧,只要展示研学成果即可。学校还开展“树爱国情口立强国志——党的光辉照我心”研学活动,活动由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红色追忆等几部分组成。少先队员们高举党旗、团旗、队旗,一路高唱经典红色歌曲,背诵毛泽东诗词,重温长征路的艰辛与困难。在纪念广场上,队员们敬献花篮、唱队歌、重温誓词;在英雄纪念碑前,他们齐声宣誓。随后,开展感恩教育,队员们瞻仰英雄墙,为烈士扫墓。在革命纪念馆展厅,开讲红色追忆课。学生充当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感念英雄情怀。仪式上,少先队员们一起谈收获、说成长,感受革命先烈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红色之旅研学活动是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队员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继承先烈遗志,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通过红色研学,探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助力队员成长。
(4)开展项目化研究。为突破碎片化、微型化的浅层学习,建构起情境化知识,以知识迁移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开展项目化研究,将红色元素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如津园戏剧节、运动会、六一艺术节、国庆节等,让红色教育更生活化,与知识学习、品德养成、素养培养互为依托与支撑,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习得知识,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5)在节庆中进行政治启蒙教育。六一时,为了让党史深入童心,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学校开展“红色之旅,趣味寻宝”活动。活动前,辅导员对寻宝规则进行强调,并对党史知识进行讲解,让孩子了解党的成立与发展历史,学生进行党史小知识闯关,闯关成功方可开启寻宝之旅。每个孩子手上都有一份详细标注的藏宝图,指引着孩子们去寻觅惊喜的小宝藏,这些藏宝点都是跟党史有关的城市。“寻宝”活动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加熟悉校园的机会,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感受“寻宝”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党史知识。在国庆节到来之际,学校整体策划国庆系列活动,激发师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一年级孩子以手势舞的形式灵动演绎,把情感融进跳跃的手指中,绽放最美的花朵,为祖国妈妈送上最真诚的祝福。二年级孩子跟随音乐动情歌唱,唱出他们对祖国满满的爱意。三年级同学发挥奇思妙想,把红旗描绘得绚丽多彩,用画笔勾勒红色印记,用色彩点燃爱国情怀。四年级孩子观看了由我校影视社团同学出演的红色电影《新安旅行团》,在光影中身临红色岁月,立志要成为有担当的少年。五年级学生组成了国旗方阵和涂鸦方阵,手捧国旗,变换成“73”字样,拿起画笔,挥洒缤纷的色彩,在画卷上勾勒出五星红旗、天安门等图案,用心中最美的画面描绘祖国。读书节开展以“阅读红色经典,浸润最美童心”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孩子们阅读红色经典书籍,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激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6)在仪式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大队部精心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队活动,如红领巾寻访、红领巾献爱心等。在雷锋行动中,发挥红领巾“礼仪岗”的监督作用;在“文津之声”广播站中,结合节点事件和“津园·四季”活动精选内容,给少先队员以启迪和影响;在“少年国旗班”和“争当升旗手”活动中,结合主题活动和重大节日对少先队员进行主题教育,学期末评选“最佳国旗班”;聚焦常规,开设“津园视角”栏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月推送,形成少先队品牌项目。各中队创新开展队活动,引领少先队员在少先队组织中茁壮成长,学期末评选“优秀中队”“优秀少先队员”。此外还举行“‘小小石榴籽’喜迎二十大”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编排民族舞《竹竿舞》欢迎新生到来,“小石榴籽”们写下纯真的心愿和对祖国的祝福,一颗颗小爱心汇聚成一颗大大的爱心,展现新生的团结和担当。新生们在仪式中感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六一时举行一年级入队仪式,队旗飘飘,领巾飞扬,是理想的传承、信念的传承,同时也赋予了新时代的少先队员们新的使命,庄严的仪式活动增强了新队员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一环,是检验和优化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学校红色基因校本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以学校《“津品”教师评价机制》为参照系,重点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和教师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自我反思性评价两方面内容进行考核。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向教师开发与实施课程的教育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由此达成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的反思和总结。学校采用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由此评选“津品”教师,学期末予以表彰。
以学校“成长银行”为抓手,建立“津币”运行系统。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表现可以通过电子班牌进行积分——获得四类“成长币”——兑换“津币”,学生可以将“津币”存入“成长银行”存折,也可用于校园观影、举办画展、购物等,学期末以“成长银行”中“津币”数额公布“成长榜”,学期末开展圆梦活动,评选“成长之星”和“津采少年”。通过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师生和生生评价,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品格的养成。搭建课程成果展示台,如主题征文、绘画、朗诵、合唱等比赛,激发主动参与意识,表达学生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祝愿。
红色基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聚焦生命成长,面向未来发展,引导学生以多元的方式提升认知,不断体验感悟红色精神,培植红色基因,厚植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效落实了政治启蒙和价值观教育,为培育时代新人赋能,推进学校立德树人工作走深走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