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全国少工委兼职副主任、河南省少工委副主任、新乡市总辅导员 王莹莹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的印发,每周一课时的少先队活动再次成为辅导员老师议论的焦点。如何结合实际,用少先队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少先队活动?怎样的少先队活动才算是好的少先队活动?这也是困扰了笔者很久的问题。笔者就以一个开展过的少先队活动为案例作深入探讨。
笔者就少先队活动开展的一些政策性的文件作了梳理。201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2015年,全国少工委组织修订形成了《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17年,团中央、教育部和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少先队改革方案》,再次提出要在中小学普遍落实每周 1 课时少先队活动课, 突出少先队员主体地位和实践体验特色, 避免课堂化,加强少先队活动课指导, 研发配套资源;2018年,团中央、教育部和全国少工委印发的《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中提出:用好每周1 课时少先队活动时间,与学校教育特别是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有机结合;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中依然使用的是“少先队活动”这个名称。由此可见,少先队活动作为国家规定必修的活动课,落脚点应该在实践活动这个主要载体上。
在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大致有这么几点考虑:第一,少先队活动应是既突出政治性又突出儿童性的,这是《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政治性应该摆在第一位,这是少先队的本质属性,是少先队活动的基调和目的;儿童性则是少先队活动有别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征,少先队活动得让孩子喜欢,要吸引他们。第二,少先队活动应突出实践育人的特色。这是中共中央《意见》当中强调的。笔者认为一个完整的少先队活动,从开始到结束,实践活动的内容应该是占到60%以上。实践教育是队员们最乐于参与的、最具吸引力的教育方式。所以,辅导员一定要摆脱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发扬带着孩子在实践中探寻真理的少先队优良传统,在活动中教育队员,在活动中培养队员,在活动中帮助队员。第三,少先队活动应是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且都要在活动课当中有所体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接下来,笔者就以自己辅导的四年级少先队活动“传承河南精神 寻访人工奇迹”为例作深入探讨。
活动开始于2019年9月中旬。当时河南省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要求少先队员绘制红色小人书。大家缺少素材,就一直来征询辅导员的意见。笔者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教育契机。于是,就提出了河南三大精神这个主题的素材,而且一直在强调红旗渠精神。反复的强调引发了队员特别想去看一看的意愿。与此同时,学习河南三大精神也是河南省委的倡议和要求,也与少先队传承红色基因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接下来就是活动目标的设定。笔者所认为的活动目标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辅导员老师对于整个活动要达成的目标的预期;二是队员对于活动所对应的红领巾奖章争章目标的自我计划。第一个内容笔者基本参照了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因为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设定还是很科学的,避免一次活动的目标设定过于宽泛或长远的问题。对于本次活动的目标,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引导少先队员能够通过寻访,了解红旗渠开凿的这段红色历史,了解和体会这种引领河南的精神力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逐步培养队员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争做传承河南精神的小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红旗渠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个内容争章目标计划的制定就交给队员和中队委员会来进行,队员们制定的一般都是比较细致的行动层面的可以量化的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首先是和中队委员会商议的。商议内容是去到红旗渠以后,寻访什么内容?到底看什么?在去之前就让队员做到心中有数。这次活动成立了三个临时小队,三个小队长分别给小队起了名字,即“学做人”“敢立志”“爱创造”。然后,根据队名来设定寻访重点:“学做人”小队的目标是了解红旗渠发生的感人故事;“敢立志”小队的目标是关注红旗渠的地貌环境和地理位置;“爱创造”小队的目标是了解修渠时的劳动工具。队员就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加入的临时小队。
这样的准备工作就解决了所有的队员到一个地方进行寻访实践的时候,大家关注的重点不明确,看到的内容大多都是交叉的,在进行争章展示的时候没什么新意,无法达到二次情感升华的问题。
分完小队以后,要给队员对寻访目标进行了解的时间,在实践活动前一定要让队员对要做的事情有所了解,这样现场寻访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会更容易投入。
寻访的第一站效果很好,队员们都非常有针对性地围绕自己的目标进行,边看边听边记,收获很大。
但是问题很快出现了,在寻访的第二站,活动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因为当天早上是6点多钟出发的,第一站在红旗渠纪念馆,没太阳也不热,大家都觉得状态很好。由于时间特别紧,中间没有时间停下来吃饭休息。第二站青年洞是要爬山的。入口处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此处距离青年洞3800米”。看到这个石碑,队员们马上就出现了畏难情绪,有的提出要坐索道,有的说就在下面看看吧……面对当时的那种情况,笔者是很生气的:大家来学习红旗渠精神,要学什么?不就是这种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吗?所以,笔者当时就做了一个决定——先不上山,先来上一节队课。队课时间很短,大约也就是5分多钟,笔者先跟队员们再次强调了寻访活动目的,现在的苦和累与修筑红旗渠时的困难相比,微不足道。笔者建议队员把到达青年洞当成长期目标,把每一段台阶当成小目标,一个个小目标就组合成了长期目标,不仅登山是如此,人生也是一样的。经过这次“微”队课,队员的状态好了很多,也完成了到青年洞寻访的目标。
笔者认为辅导员要十分留意少先队活动中的生成问题,抓住教育契机,在活动中及时对队员进行引导和帮助。
这系列活动设有争章展示环节,也就是对于前期活动的总结和升华,采取了队会的形式来进行。队会是比较适合展示成果的形式,但是在队会环节的设置上一定要遵循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
这次队会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我眼中的红旗渠”,分小队展示寻访收获。“学做人”小队展示了他们收集的红旗渠故事,也介绍了修渠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模范人物,例如李改云、任羊成、吴祖太,还采访了13岁就参加修渠的张百江爷爷,他们觉得林县人民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代价。“敢立志”小队展示的是自己手绘的红旗渠修筑路线图。他们把沙盘上所有的路线画下来,标注了红旗渠多少条干渠支渠,挖了多少土等等,这些数据都是他们现场记录的。他们认为提出修筑红旗渠的人,是非常勇敢的,工程特别伟大。“爱创造”小队展示的是用橡皮泥、硬纸板做的修渠工具,以及林县人民修渠时自创的水平测量仪——水鸭子。大家觉得用这么简陋的工具修筑这么大的工程真的是奇迹,而且林县人民也是非常有创造力的。
第二个环节是“我心中的红旗渠”,通过各小队的展示和队员在红旗渠的现场感受,说一说自己理解的红旗渠精神。这个环节是当时笔者最头疼的一个环节,因为笔者花了很大的功夫在做一件事,就是教队员说自己的话、真实的话。然而,实际上,队员们一说红旗渠精神,就是在背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笔者发现,队员不是不会总结,而是他们觉得队会上不能说随意的话。这是长期以来,每次队会之前,辅导员给队员反复排练,让他们去背诵一段一段的“大人话”造成的“后遗症”。所以,笔者认为队会或者说是少先队活动现在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真实性的问题。如果我们还是流于形式,队员连心里的话都不说了,思政教育从何谈起呢?
后来经过反复引导,队员终于总结出了自己认为的红旗渠精神就是:敢想敢干,不怕吃苦,团结互助,大胆创新。
辅导员总结时,结合落实***总书记致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70周年的贺信精神,把“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引入到总结当中,充分引导激励队员。
第三个环节是“我为河南代言”。根据知情意行的规律,笔者引导少先队员把道理落实在行动上,让队员们说一说如何争当传承河南精神小使者。有的小队提出做红旗渠小人书展示,有的小队提出想做河南精神名片展,还有的小队要去做一年级的红色故事会,给他们讲讲红旗渠的故事。
这些活动最后都在各小队后期活动延展中实现了,效果很好。所以,笔者认为队会不是一次少先队活动的结束,或者说少先队活动没有结束,就是要坚持通过长期的活动,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复盘活动,笔者发现了一个亮点,就是“爱创造”小队的队员在活动后,设计了一个修渠机器人模型,当然这个模型也不是特别完美,甚至可以说还有一点简陋。但是队员在模型上设置了一个蜂鸣器,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设计呢?因为这个队员在听“学做人”小队汇报的时候,知道了李改云为了去救一个孩子,落下了终身残疾。他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装置,可以提醒大家在施工的时候注意安全,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这是一种生成成果,是队员们之间的一种自主教育的成果。
这次活动留给笔者最大的思考就是如何让队员表达真实的感受。除了在队会中发现队员不敢真实表达以外,在寻访过程中的一件事也让笔者印象很深。
队员去寻访张百江爷爷的时候,笔者觉得队员们听得非常认真,眼睛一眨不眨,寻访效果很好。回到车上以后,就跟孩子交流:今天张爷爷说的哪句话让你最感动,讲的哪个故事你印象最深?问了几遍都没有队员回答。然后终于有一个小男孩怯怯地说:“老师,没听懂。”因为河南林州话是比较难懂的方言之一,很多老师也听不太懂。
笔者突然发现,辅导员经常会进入一个“想当然”的误区,认为队员必须得认真听,不管听懂没听懂。当队员们遇到“听不懂”的状况时,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这次活动邀请家长参与的初衷就是考虑到安全问题,但是笔者发现活动的惊喜很多也来自家长。家长们的全程参与,形成家校互动,家长在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后续延展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还发现,不少家长提到与孩子共同接受了教育,感受到了少先队活动的魅力。
笔者发现,活动评价时,家长的反馈充分说明活动的效果——队员思想的蜕变在队员生活中不断展现。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教育助力。
一课时不能简单理解为一节课。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1个课时来进行队会、队课等,但是也可以把1个月的4个课时,2个月的8个课时,甚至是一个学期的16个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凑零为整,用于少先队的实践活动。这样就可以解决少先队活动走出校门的时间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刚刚开始进行少先队活动探索的地区、基层的辅导员老师,笔者建议大家先不用考虑如何创新开展少先队活动的问题。先考虑真实性,如何扎扎实实地把每次活动做好。有了一定的活动积累,然后在活动中迸发的创新点都是有基础的。否则的话,所有的创新都只不过流于形式,吸引眼球而已。
少先队的育人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如何科学地开展少先队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载体,把大道理变成队员能够听得懂、记得住、学得会、做得到的小道理和小实践,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