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后续培养考察制度创新研究

时间:2024-05-07

刘云辉,钟玉金,程刚,张新蕾

(柳州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21 世纪初,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随着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不断加强,民办高校党建也成了高等院校教育党建中不可或缺的领域。因此,加强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党员能动性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加强党组织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民办高校党员后续培养教育存在的症结分析

(一)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对党员后续教育的正确认识。当前民办高校普遍缺乏对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正确认识,将正式党员教育与预备党员教育等同,缺乏针对正式党员的后续教育培养体系,导致一些党员加入党组织之后,缺乏目标性,党员身份意识不强,没有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教育活动形式较为传统,缺乏理论与实践创新。目前,民办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后续教育主要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形式[1],组织形式缺乏创新性,得不到广大学生党员的认同,学生党员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使有些学生党员产生抵触情绪,应付式学习,导致理论知识学习流于表面,理解不透彻,教育效果不佳。此外,教育活动偏理论化,缺乏理论与实践创新。在理论学习方面,更多的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没有针对所学理论开展对应的实践活动,这种“灌输式”教育方式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党员自主学习的意识,导致党员无法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2]。在实践教育方面,教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停留在参观考察、校内志愿服务等浅层次模式,缺乏真正的社会实践,很难有效激发学生党员的责任担当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

三是党建与团建联系不密切。目前,各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和团建工作缺少联动性。一方面,基层党组织与团组织的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及工作要求有较大的差异性,很多高校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将党建工作和团建工作紧密联结起来,党建与团建触须面不广,尽管有些工作存在交叉,但由于缺乏沟通和协调,没能实现同步运作。另一方面,学生党员在团学组织中的覆盖面少,学生干部队伍中学生党员人数少,导致党的引领作用发挥不突出,育人效果得不到应有的彰显。

四是党务工作队伍力量薄弱。一方面,民办高校缺乏党务工作专职人员。目前,很多高校的党建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承担,但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管理工作,还需要兼任很多行政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们对党员教育工作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保证党员教育质量和效果[3]。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人员理论水平相对不高。当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居多,青年教师也是刚加入党组织不久,理论水平相对不高,且生活阅历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更多的是完成上级交代的工作任务,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民办高校党员监督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民办高校学生党员学习退步、迟到、早退、旷课、违纪等问题频发,没有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其根本原因是党员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纵观当前高校党员的监督考核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评价主体缺乏多元性。很多民办高校对学生党员考核只是将每年的党员民主评议作为考核学生党员的唯一标准[4],一般是在党员大会发放测评表进行测评,评价主体仅限本支部党员,忽视了学生党员身边的班级同学、室友、教师、学生组织等主体。另外,很多党员对民主评议党员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填一下测评表就可以,存在凭主观印象考核的现象,达不到全面评价党员的效果。二是考核缺乏过程性。集中民主评议是一种终结性评价,缺少信息反馈过程,不利于了解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表现情况,无法针对党员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再教育。三是考核指标缺乏全面性。高校对学生党员考核主要侧重于学习成绩、获奖情况、实践服务等因素,没能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纪律性、日常行为规范、密切联系群众等其他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四是考核结果缺乏激励性。对学生党员考核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以致很多学生党员对考核机制缺乏重视[5],认为“做或不做都一样、做得好或不好都一样、做多或做少都一样”,党员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民办高校建立健全学生党员后续培养考察机制的必要性

1.是提高党员理论水平的需要。一个党员成熟的标志是理论水平达到成熟,只有拥有扎实过硬的理论水平,才能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实践。高校通过建立党员后续培养考察机制,能够督促广大学生党员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接受先进思想、更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时时刻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甘于奉献,为人民为社会服务。

2.是增强党员纪律规矩意识的需要。讲规矩和守纪律是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如果没有纪律观念,自由散漫,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党员后续培养考察机制,切实加强党员教育,才能解决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党员意识淡化、纪律散漫等系列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党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其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将党章牢记于心,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和举止,在同学中起表率作用[6]。

3.是增强党组织号召力的需要。党员是党组织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加强党组织建设的骨干力量,党员队伍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形象和号召力。通过建立党员后续培养考察机制,能够促进广大学生党员干部在方方面面发挥出党员的引领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从而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吸引更多优秀的同学加入党组织,不断壮大党员队伍。

三、民办高校创新学生党员后续培养考察制度的对策

(一)规范后续培养教育体系,强化教育针对性

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应该尝试建立多形式、多阵地、多渠道的党员后续培养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党员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切实提高党员教育实效性。

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第一,强化“三会一课”的实效性。制定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巡查制度,规范会议标准,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同时把“三会一课”参与程度列为党员先锋模范考察指标,切实增强学习实效性;第二,强化“学习强国”平台应用,要求学生党员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加强理论学习,并发表有效观点,同时组织开展“学习强国”线上知识竞赛,保证学习实效性;第三,强化党员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将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纳入党员考核内容,让学生党员引起重视,提高课程学习质量。

二是构建“党建+”培养模式。第一,建立学生党代表制度。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群体号召力,对开展学生工作和社团工作有着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聘选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党员进驻低年级班级和学生组织,协助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以及协助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引导普通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影响力和号召力。第二,推行“党小组建在班上”的组织形式。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历史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党组织形式[7],成为红军不断取胜的重要法宝,为继承和发展“支部建在连上”的理论精髓,在高年级班级推行“党小组建在班上”组织形式,强化班级领导核心和管理目标方向,助力班级思想建设和学风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第三,建立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制度。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在有学生党员的宿舍门口贴“党员宿舍”标牌,在党员床铺贴“党员床铺”标牌,让学生党员亮明身份,有利于学生党员规范自身行为举止,积极作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良好宿舍文化的形成。第四,建立学生党员帮扶机制。由年级或者班级学生党员组成帮扶小组,对“学困生”开展学科帮扶助力活动,既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又助力党建引领的实现。

三是丰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每学期制定党员实践活动计划,有序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例如建立学生党员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和各种学科竞赛活动的机制,培养学生党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四是深挖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加强校友联系,经常性邀请从事党务工作的校友到校开展专题讲座,向学生党员讲述自身的实践经验与经典事迹,引导学生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引领作用和先锋作用,同时深化校企共建,推荐学生党员到合作单位实习,让学生党员在实际岗位中增强实战技能,丰富岗位体验,真正使学生党员在岗位上成长。

五是发挥学生专业优势。高校可结合学生专业优势创新党员教育新路径,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利用动画专业学生专业优势,创建“党建+动画”教育形式,通过动画形式,宣传党的知识和先进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用美术专业学生专业优势,开展“手绘党史”活动,将党史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吸引力。

六是加强党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第一,配齐、配优党务工作专职人员指导学生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同时设立学生党建办公室协助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第二,建立党务工作者培训机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党务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党建队伍专业性;第三,开展师生党支部共建活动,即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进行“结对”,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和组织生活,强化教师党员对学生党员的政治引导和思想引导;第四,发挥入党介绍人对党员的再教育作用,要求入党介绍人定期对学生党员开展谈心谈话制度,了解学生党员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情况,并及时进行指导。

(二)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增强教育实效性

一是明确考核目的和内容。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纪律、学业情况、实践服务、日常行为规范、密切联系群众、获奖情况等进行全面考察[8],引导学生党员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发挥党员的先锋性、模范性、带头性、表率性。

二是量化考核指标。一级指标设有思想政治素质、组织纪律性、学业情况、实践服务、日常行为规范、密切联系群众、获奖情况等七个指标,每一个指标设置合理的比重,并将一级指标进行细化成若干个二级指标,如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觉悟、学习强国学习情况、“三会一课”和教育活动参与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绩等关键要素,每部分设置具体分值。

三是采取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首先,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要让学生党员身边的班级同学、室友、教师、学生组织等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其次,考核方式实现多样化,要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即每月对党员进行先进性考察,实行积分考核法,积分内容包括三部分:基本分、加分和扣分,其中,基本分部分主要考察党员是否能履行基本党员义务,基本分设为60分,加分部分主要考察党员先锋作用表现情况,由个人进行填报,并提供佐证材料,经党支部核实后进行加分,如果党员出现挂科、旷课、违规违纪等现象,党支部核实后给予扣分处理,三项分值相加即为党员当月考核最终得分;终结性考核即为民主评议党员,每学年组织开展一次,结合党员自评、党员互评、教师评议、群众评议、党支部评议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党员进行全方位评价[9],党员最终得分为四种考核方式的平均分,区分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四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党支部对学生党员考核结果要每月通过党员大会或党小组会议进行及时通报,让每一名党员清楚自己的得分情况,发现自身缺点与不足,找准差距,向优秀党员看齐。此外,建立党员激励和惩罚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学生党员予以表彰,提升党员荣誉感,从而提高党员的积极性,而对于考核落后的学生党员,支部书记要及时找其谈话,了解其近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促使学生党员处处以身作则,增强身份责任意识[10]。

通过加强党员后续培养考察制度的执行力度,对学生党员入党后的理想信念、学习、工作、服务群众等各方面表现进行考察,能有效帮助学生党员深入查摆问题,反思不足,促进其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但不可否认的是,本制度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大三和大四学生党员要面临升学、实习、就业、创业等问题,经常因为找工作、实习、考研等不同原因请假,大三和大四学生党员要面临升学、实习、就业、创业等问题,经常因为找工作、实习、考研等不同原因请假,导致有些教育活动无法落到实处,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因此,高校还需要不断对党员后续培养考察制度进行创新和完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