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付冬娟,夏晓川,孙雪辉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组织育人是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施路径和思想政治保障。在高校各级基层组织的育人过程中,基层党支部起着统领作用。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1],为组织育人的理念与实践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为此,大连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立足基层党支部建设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积极探索,将组织育人统领作用的理念内化为行为准则,把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育人的功效落到实处。
高校基层党支部是团结师生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在高校基层单位中发挥核心作用。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组织育人,是指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政治统领和教育引领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过程[2]。
“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为谁培养人”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意识形态阵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时代新人。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强化政治思想和主流价值的引领工作,以组织建设推动广大党员与全体师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2]。
坚持以德为先,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要求,决定了高校基层党支部必须深入挖掘组织建设中的育人要素[2]。首先,高校基层党支部要积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定全体党员的政治信仰与政治责任,强化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担当;其次,高校基层党支部要紧密结合高校实际,发挥思想引领与价值辐射功能,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育人作用,促进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最后,要挖掘党性教育对师生内在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激励提升自身政治站位和理论素养。通过推进党组织育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功能,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基本的思想政治保障[2]。
党的十九大提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4]。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施“怎样培养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基层党支部组织力建设,不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凝聚力,将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教学科研与学习生活,为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当前,各高校将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积极开展基层党支部组织育人的探索与实践,组织育人机制和育人保障日趋完善、成熟,组织育人成果不断涌现。全面审视高校实施基层党支部组织育人现状,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 号,以下简称《意见》)将组织育人纳入三全育人总体架构,凸显了组织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建立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5]。高校基层党支部,本应在激励全体党员勇于担当、不懈奋斗,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上发挥“神经末梢”功能,推进组织育人工作落地落细。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易受上级党组织决定决议传达不及时、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导致执行落实的不到位,未能将上级党委领导决策充分落实到对师生个体的教育管理与组织服务上,逐级弱化等现象客观存在。
当前,由于高校基层党支部设置模式的不同,组织育人功效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以专业、年级或班级等横向机构为单位进行设置的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单一,支部缺乏活力。高校学生流动性较大,难以形成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体系,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理解不深,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不够,无法解决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纵向机构为单位进行设置的党支部,打破了教师与学生的身份界限,将教师与学生以合理的方式编入同一个党支部,使得同一研究所、课题组、实验室的教师和学生在一同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同时能够有条件、有时间进行交流沟通,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规范组织生活,建立系统的理论学习体系,促进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丰富和拓展党员教育方法,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组织育人的主要实施者,其立德树人意识、思想政治素养与人才培养能力的高低,对于提升组织育人质量有着直接影响[2]。当前高校基层党支部在推进组织育人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育人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实施者的育人意识与育人能力存在缺失和不足。个别基层党支部对于支部工作的理解仍然停留在政治理论学习、新党员发展、“三会一课”任务实施等形式上,忽略了组织育人功能的发挥。有些基层党支部实施组织育人所需的理论素养不足以及工作能力缺失,导致虽有心而力不足,组织育人如“空中楼阁”停留在理念意识层面,不能真正落实到基层组织建设与实践中。
提升组织育人功效的首要任务是加强组织建设。为此,大连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党委结合当前基层党支部组织育人的体状况与现存问题对症下药,强化基层党支部建设,积极开展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支部组织育人功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院建院初期单独设立了教工党支部和以年级划分的研究生党支部,保障了过渡时期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功能的发挥。随着学院发展,党支部建设问题也日益凸显:学生党员毕业暨解散,稳定性差;教工党支部教师党员稳定性强,但大多忙于各自的教学和科研,组织生活缺乏活力;本科生党支部发展党员任务重,培养力量不足等。对此,学院党委确定了以“组织育人”为统领,以强化“组织力建设”为核心,以提升“组织育人功效”为目标,积极开展党建与育人相结合的实践探索。学校从基层建设的微观层面做好党组织组织育人的任务分解,通过对党支部的组织模式、党支部书记和副书记的选拔和培养机制以及全员协同育人实施办法三个方向开展调查和研究,探索党组织组织育人的具体模式,最终确立了三个党支部基层党支部创新项目,为优化组织结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由横向模式逐步向纵向模式转变,是健全高校基层党支部优化设置、打破师生身份界限、激发支部组织活力、提升组织生活质量的创新形式。建设师生纵向党支部,既包括由同一实验室、研究所、专业方向的导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师生纵向党支部,还包括由辅导员和本科生组成的师生纵向党支部,党支部书记由骨干教师党员担任,支部副书记和支委由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担任[6]。目前,学院严格按照党组织换届程序,已经全部调整成为师生纵向党支部,包括研究生导师纵向党支部和本科生辅导员纵向党支部。教师党员相对稳定,学生党员流动性强,每年有新鲜血液流入,也有毕业党员离开,师生纵向党支部可以打破教师党员的疲态,弥补学生党员的流动。师生纵向党支部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党员理论根基深、见识面广、组织观念强等优势,进一步发挥教师党员的示范作用。此外,师生纵向党支部可以形成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制约,激发支部组织活力,提升组织生活的质量;相似专业或相近学科方向的共通性又便于教师党员之间、学生党员之间的学习交流,推动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学生思想素养和专业素养双向提升,有利于提升组织育人的功效。
做好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离不开人才第一资源。第一,发挥头雁作用,激发党支部书记思想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学院建立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参与学院重大决策制度,通过承担学院相关的行政工作,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知情权,发挥重要事项中的领导作用,从而促使“双带头人”积极寻找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点,主动围绕学院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发挥党支部在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融合有契机、有抓手、有突破[7]。第二,强化责任,发挥师生党支部教师党员的思想引领和教育指导作用。学院教育和引导教师党员不但在学科知识、科学研究方面积极教育指导学生,更在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如开展“导师领我学理论”等系列活动,不断创新组织育人方法,拓展组织育人途径。第三,依托朋辈教育优势,发挥学生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育人实效。在实际工作中选拔优秀学生党员、树立优秀模范典型、宣传先进事迹等,发挥优秀榜样的示范引领功能,扩大基层党支部的辐射共振效应,真正把提升基层党组织育人的实效性落到实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