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07

张朝阳,韦福念,矣笑杨

(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650400)

高职院校肩负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社会服务能力是衡量高职院校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否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若不能及时调整自身的服务形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高质量地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并完成产业对接,必然会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正因如此,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一项紧迫且重要的任务。

一、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社会服务能力是衡量高职院校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想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相关手段。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高职院校必须肩负起为市场注入创新驱动力的使命。但目前,高职院校能够提供的社会服务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积极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为了适应社会变化需求

新时代背景之下,落后产业将会被市场淘汰,新产业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将会不断产生,结构性需求将会增加。与此同时,产业调整升级与信息化、工业化等将不断深度融合,跨界转换将会使社会需求不断多元化,社会对新人才的要求也会增长。高职院校必须顺应社会形势,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多元化的服务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否则将难以适应产业结构性调整以及产业信息化升级。

(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据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传统产业人才数量严重超标,但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却存在较大的漏洞[1]。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供给不足,学校内部教师学历梯度不科学,很难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需求。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可以有效解决传统产业人才与高新技术领域人才比例失衡问题,为学校吸纳更多优质的教职人员,使人才供需满足教学管理需求,夯实学校发展基础,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创造条件。

(三)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要尽可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产业结构转型以及社会服务转型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占据优势,优化人才培养能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此外,社会服务能为高职院校提供展示自身办学优势、彰显自身综合实力的渠道,有利于高职院校扩大品牌战略,提高社会影响力,并达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二、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问题分析

(一)外部因素

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外部因素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影响一直未能被有效消除,导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质量问题。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推广,高职院校较难吸收优质生源,学生素质差无疑增加了人才培养的难度[2]。加之近年来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直线下降,生源问题也因此进一步恶化。其次,资金问题。受政策、经济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的落实比较困难,高职院校缺乏资金,教育资源配置难以保证,优质的教学人才难以引进,教育资源短缺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二)自身因素

能否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能否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是否具备国际化的办学能力等均是评判高职院校是否具备较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因素[3]。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在上述方面表现均未能尽如人意:首先,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由于高职院校接收的生源质量不佳,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就存在“先天不足”问题。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使用等不够科学,教育实效性难以保证。同时,高职院校的教育有着极为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缺乏竞争力,人才后续深造难度大。最后,资金短缺也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高职院校难以快速找到适合的合作企业,自身没有充裕的资金建立培训基地,实践教育难以推进,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两张皮”问题严重,产教融合工作举步维艰。

三、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一)推动教育结构多元化发展

首先,相关部门应优化资源配置,鼓励高职院校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模式;制定全新的教育资源倾斜政策,推动产业集聚区、城乡结合地区的高职院校构建;拓宽高职院校的资金渠道,为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供资金支撑。其次,社会应优化教育体系,完善以高职院校教育为核心的上下游教育体系,确保能为不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提供教育需求;打通“学习-就业-再学习”通道,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服务系统。最后,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充分调研区域市场,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为新兴产业、人才紧缺行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大力推动人才“订单式培养”。

(二)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社会应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职院校专业与社会产业深度融合,确保高职院校教育与地方经济性产业对接,努力打造适应产业结构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具备特色的高职专业,提升高职教育的竞争力,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其次,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及时与企业构建合作关系,利用合作共赢机制与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以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企业生产为载体构建教育新格局,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4]。再次,打造良好的产教融合新局面,让就业和就学无缝对接,推动校企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机制,共同打造创业中心,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构建多方共赢格局。最后,高校应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利用校企合作为教育者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丰富教育者的实践经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加大对优质教育者的引入力度,鼓励双师型教师自我优化,健全相关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为双师型教师构建终身学习平台,为教师自我提升提供动力和保障。

(三)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首先,应推动绩效评价机构发展,全面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水平,推动绩效评价科学化、准确化、规范化发展。与此同时,应推动第三方评估机构发展,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合理引入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机构,提高绩效评价的准确性和公平性,以便为高职院校优化社会服务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5]。其次,应完善绩效评价指标,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社会人才培养需求、企业发展需要等因素,积极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调整市场参与度、增加市场影响力等工作。最后,应建立绩效评价诊断机制,以人才就业和社会服务为核心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诊断机制,对绩效评价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监管,用全程绩效管理监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优化工作,以保证相关工作高质、高效落实。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客观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正视当前影响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问题,立足于问题设计应对策略,要善用推动教育结构多元化发展、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方法,不断完善自身社会服务体系,为高职院校良性、稳健发展铺平道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