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贞海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611731)
四川省红色资源丰富,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高尚的革命精神、革命理想信念,具有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大学生处在信息爆炸时代,各种思潮不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高校技术和人才优势引入红色基地,实现红色基地与高校资源共享,各取所需,共同进步,对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和红色基地开发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四川省红色资源得天独厚,现有红色旅游景点120 多个,其中23 个国家级红色旅游景点,101 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 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种类涵盖了川陕苏区时期政治、军事、文化以及红军生活、战斗的各个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优势和教育价值。然而,四川红色资源缺乏统一规划,红色资源整合利用、研究开发、教育意义挖掘等方面的程度不够,在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德育价值、文化熏陶等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和实现。
一直以来,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局限于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单一的开发形式,主要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没有对红色资源的内在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进行提炼升华;没有对红色资源的优势创新和德育资源实现有效整合;没有把红色资源放到文化强省大视野中去挖掘的开发意识。在对红色资源开发中,往往缺乏全局意识和统筹开发,各种红色资源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割裂开来,难以发挥整体效应[2]。
目前,很多红色基地没有门户网站或者网站;没有以保护历史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作为宣传宗旨,难以激发人们对红色资源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的兴趣;更没有利用现阶段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VR)、数字化技术构建红色文化的全景式展览,人们不能直观、立体地体验红色文化,导致红色基地宣传效果不佳,影响红色基地的教育效果。
红色资源没有形成宣传效应,目前主要是被动接待游客,致使部分红色基地难以维持自身运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红色资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红色基地与高校之间互动较少,没有真正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在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导致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多数时间被“闲置”,制约了红色资源德育价值的实现和红色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制约了大学德育时效性的进一步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特别是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潮不断涌入,大学生思想表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不乏一些令人担忧的思想状况,如价值观倾向功利化、意志力薄弱、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不良影响逐渐增加从而导致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度滑坡等。红色基地是曾经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地方,不仅包含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还蕴含着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崇高品格。因此,需深入挖掘和充分运用红色资源。
2017年5月,我国发布《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好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是我国实施文化教育的特色资源,把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推助高校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又能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特色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3]。
红色资源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高昂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能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指引大学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有力保证了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方向[4]。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融入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扬需要高校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如何将两者深度融合,达到共赢共发展的目的,本研究认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总书记说过:“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高校要根据四川红色资源的特点与优势,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际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需要,创造性地进行归纳、提炼和综合,确立教育主题,系统构建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将其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中,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高校与红色基地教师要相互协作、互相衔接、相互支持,充分发挥红色基地教师在总结红色资源内在思想和精神价值的优势,探索高校教师去红色基地学、红色基地教师到学校讲、红色讲坛、红色主题演讲等课堂教学模式。电子科技大学就把老英雄、党员模范曹华中请进了思想政治课堂,讲述《人间正道是沧桑——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邀请“90 后”海归博士、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刘明侦教授为大学生分享其成长经历和人生价值观,在红色讲坛、红色基地合作共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高校在做好思政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将实践教育纳入学校思政课改革总体规划,积极拓展实践教学体系,做好红色基因传承,全面提升立德树人质量。各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实践教学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红色基地现有的宣传手段和资源,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例如红色基地的网站、微电影、VR(虚拟现实技术)游览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模拟现实的实践教学平台或把红色资源制作成现场教学视频、电视专题片等,形成虚拟或仿真的教学体系;另一种方式是到红色基地开展实地调研、参观,利用红色基地现有的教师、基地等其他教学资源,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例如电子科技大学与长征干部学院合作共建,每年组织优秀学子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在日干乔大沼泽里体验过草地、入深泽,在梦笔山体验爬雪山,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点亮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光”。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提高红色基地信息化水平,帮助红色基地建立或优化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等其他新兴宣传平台,建立红色资源VR 游览系统,实现红色资源数字化全景式展览,达到向公众宣传革命精神、传统文化精神、时代精神的目的,提高红色基地的知名度;通过教师挂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对接红色基地社会发展需求,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借助高校强大的学术研究实力,在红色旅游创新方面进行相关探索。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组织、教育、宣传等政府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在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使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快红色基地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扩大红色基地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使高校与红色基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总之,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入并非一日之功,也绝非政府、高校、红色基地之事。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红色基地则蕴含着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的成果,富含优秀的精神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所拥有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可以提高红色基地信息化程度和知名度,帮助革命老区的人们脱贫致富。可以说,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对红色基地、高校建设是双赢,需要全社会大力支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