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4-05-07

冯婷,贺安若

(昭通学院a.教务处;b.数学与统计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不仅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也是高校创新发明、服务社会的重要依托。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正在向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地方院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量激增,但同时也出现了固定资产大批闲置等管理问题,研究探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规范使用、科学管理,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学校科研与教学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一)定义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以下简称教学仪器设备)是指仪器设备的使用方向为教学或科研且单价大于等于800或1000元的固定资产。近年来,各高校教学仪器设备总量呈现“爆发式”快速增长,占高校固定资产比重日益增大。以昭通学院2021年底资产账面数据为例(如图1所示),2012—2017年新增仪器设备年均增加1300余万,教学仪器设备占全校设备资产(房屋及其建筑物、土地除外)的比重约为72.89%。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是指资产管理员对教学仪器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编制预算、行政审批项目、采购、验收、建卡入库、投入使用、日常维护、报废等流程。

图1 昭通学院2012—2021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台件数、价值增长变化图

(二)教学仪器设备及其管理的特点

1.教学仪器设备逐步智能化、专业化。高校的仪器设备以多媒体电子设备和实验室专用仪器设备为主,以昭通学院为例,多媒体电子设备和实验室专用仪器设备占比全校教学仪器设备约为50.57%,这要求资产管理员具备一定的电子信息技术常识和财务管理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2.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数额大、种类多,设备更新速度快。以昭通学院为例,按照《固定资产等资产基础分类与代码》来划分,教学仪器设备主要包含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文物和陈列品五个大类。

图2 截至2021年末昭通学院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大类情况

3.教学仪器设备使用归属学院和责任人变动频繁。为适应地方经济对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需求,聚焦办学特色、促进本校专业的集群化发展,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二级学院和行政部门会出现分立与合并、专业新建与撤销的情况,各类教学仪器设备也要随之移动搬迁。

4.教学仪器设备的定义没有统一口径。《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表》和《高等教育学校(机构)统计调查表》将单价10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应纳入统计范围,而《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数据》则将单价大于等于800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作为统计对象。以昭通学院为例,截至2021年底、两种不同统计口径下的教学仪器设备值相差估计在1000万以上。可见,不同口径下的教学仪器设备值会有较大差异。

二、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仪器设备采购质量不高、执行不到位

1.从采购端来看,地方本科院校的预算编制可执行性较低

预算是设备管理的第一步,高校教学设备采购预算一般在每年9月,由资产管理部门发布通知,高校各二级学院和行政部门提出预算申请并编制采购预算。预算编制的时间紧、任务重,各部门预算编制人员未根据学校财力状况编制本部门预算方案,致使汇总全校各部门上报的初步预算金额每年远超出实际财政状况,最终确定的采购方案与最初编制的预算表出入较大,预算编制流于形式、编制质量不高。

2.教学仪器设备采购供应商相对有限,售后服务保障度低

高质量供应商是保证采购质量的关键。地方本科院校采购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招标面向全国的厂商和代理商,但在采购某些高技术含量、高精度设备时,地方院校受地域、采购规模、采购范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对采购供应商的选择往往局限在少数几家本地代理商,本地供货商最大的薄弱点是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在后续使用环节出现使用故障,代理商只能求助厂家予以解决。

(二)教学仪器设备实物管理缺失

1.教学设备使用缺乏共享机制和绩效管理

长期以来,各地方高校教学仪器设备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1]。资产处管账、使用部门管实物的管理模式虽然分工明确,但无法对全校的设备实时管理、全程监控和动态调整,教学仪器设备归属学院和实际使用人可能存在“账实不符”。高校各部门资产管理员除了承担编制预算、采购验收等账务处理,还要承担其他行政工作,对充当“资产管理员”这一角色没有绩效奖励和激励机制,这导致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疏于职责、缺乏积极性,相当一部分设备没有得到及时的维修和利用。除此之外,校内各部门联系沟通不畅,缺乏有效的仪器设备共享机制。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管理和使用追求“自给自足、自有自用”,仪器开放使用利用率低,院校内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形成教学设备仪器共享的氛围[2]。

2.教学仪器设备使用培训不到位

设备使用培训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师生使用设备的熟练程度,高校教学仪器设备使用培训不到位,既有高校教师的原因,也有供货商的因素。许多高校将设备使用培训作为验收环节之一,供货商至少应开展一次设备的操作使用培训,但由于校内参加培训的教师积极性不高、培训的规模较小,培训结束后缺少效果评价,等到验收完成、付款到账后,供货商也无组织培训的压力,设备使用培训的广度和效度有待提升。培训不到位造成设备误用、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这进一步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校园的安全稳定。如教室里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入使用后,由于对培训教师的技术培训不及时、不到位,授课教师对新型多媒体设备的功能操作不标准,未按照要求通过系统关机,直接关掉电源,因而造成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折旧加速。

3.教学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不及时

目前地方院校设备维修维护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维护维修技术力量薄弱,校内缺乏专业的设备维修人才,管理员只能解决最简单的设备故障问题;另一方面是仪器设备维护经费不足,无法实施外包。等到设备发生故障才申请经费进行维修,维修维护具有一定的时滞,甚至有些设备存在带病工作状况,定期检修保养难以及时执行到位。

(三)教学仪器设备报废处理流程不当

报废处置既是仪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报废处置主要涉及自然淘汰、技术更新闲置、盘亏、呆账以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地方院校教学仪器设备报废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报废条件过于死板,不符合实际工作需要

地方院校不轻易报废资产既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需要,更是由于教育部对全国高校的仪器设备总值、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有明确的指标要求,地方院校为了达到该标准,在没有足够财政经费的前提下只能把好报废关。在财政拨款激增、学校转型发展、信息技术快速迭代的新形势下,地方院校尚未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设备报废流程。如实际已损坏的设备由于净值还未为0不能报废,只能继续挂在账上成为“僵尸资产”;有些闲置资产因技术更新被换下,虽然能够继续使用,但不能满足学校信息技术迭代的需求,也没有完成折旧,只能定性为“闲置资产”等待报废,导致许多闲置设备在寿命期内出现了非正常损耗和丢失,最后只能通过盘亏处置。

2.资产处置周期长、待报废设备无合适的存放地点

由图3可见,报废流程从申报到审批、实物清运的周期较长。对于那些确实已“无用武之地”(闲置待报废)或者“寿终正寝”的教学仪器设备,只能继续搁置在原实验室或露天、地下室,致使校内积存着大量待报废的仪器设备,占用有限的教学科研空间;待报废设备长期得不到回收,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资产流失隐患[3]。

图3 地方院校报废处置流程图

三、探索地方院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新方向

(一)增强教学仪器设备采购的前瞻性、预见性

地方院校应立足于学校发展,从实际财政状况以及现有教学科研条件出发,制定采购年度预算和五年发展规划,分年度、分批次逐步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改变“唯价格论”的项目采购模式,将设备质量、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纳入采购评分标准,确保购置的教学仪器设备与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相吻合,确保设备的性能在近三年度内不淘汰、不过时、仍然保持较好运行状态;设定供应商准入门槛,加强对投标企业技术背景的审核。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价格水平、履约情况、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定期对供应商做出评价,通过动态管理、优进劣汰确保供应商质量,严格规范投标市场。对于以往采购过的代理商,将信誉、资质好、实力强的供应商纳入预选供应商库,将产品质量问题、延期交付物资、售后服务差的供应商纳入投标企业黑名单库,学校提出整改建议后仍不及时处理的,将被禁止参加投标。

(二)打造一支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队伍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模式,首先需要资产管理员树立动态管理的理念,提升仪器设备管理能力。资产管理员的职责不仅是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还需要懂仪器操作使用、设备简单维护与维修。因此应支持实验技术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外出培训进修,增强地方院校与高水平大学之间的管理经验交流,并通过培训结果考核、所管理的仪器故障率、仪器设备功能利用率评价考核管理员的业绩;其次,资产管理员应具备一定科研创新能力,就高校资产管理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和理论总结,进而为本校购置、使用、管理仪器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依据;最后,增加资产管理员的岗位认同感,拓宽职务晋升通道,提高工龄工资,改善工资福利待遇[4]。

(三)加快仪器设备管理物联网建设,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积极将资产管理纳入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在现有资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加快分类管理平台,进一步建立电子设备类资产管理平台、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低值易耗品采购平台、实验室采购平台等,逐步实现从采购到报废处置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5];通过开放共享设备避免重复购置。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提高教学仪器设备使用率:1.建立健全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收费办法,做好仪器设备使用人次和时长统计,获得的收入可用于该仪器设备使用的耗材、维护及维修;2.建立仪器设备专项维修基金,可选择与技术过硬、费用合理的生产厂家或专业机构签订长期维修合作关系,以做好设备日常保养和维修维护保障。

(四)优化报废处置流程,与时俱进修订报废条件

新时期设备报废必须深入研究教育部、省教育厅对高校资产处置的相关规定,坚持节约、杜绝浪费的原则,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审慎开展报废处置工作。对于污染环境、含保密数据、单价超过10万以上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须逐级审批、经专家评估和技术处理后方可报废,对于达到报废年限的家具、课桌椅、行政办公设备及普通教学仪器设备,要简化报废处置流程,审核权限适度下放至部门,让使用部门对资产处置事项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发挥学校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重新制定合理可行的报废标准。对于已经失去使用价值或经常性故障以至于再无维修必要的设备,无论是否已经达到规定的使用年限,均应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设备做好标识、分类回收入库,并安排设备管理员轮流值班保管,在报废物品堆放场所加装监控设备、张贴警示标示;最后,建议仪器设备处置方式多样化。由废品回收公司方式转变为报废、回收、校内调剂使用、公益捐赠、再生利用于一体的多样化回收处置方式,直接与各类报废设备需求方对接,缩短设备堆放在校内的时间,提升资产报废处置的效率,形成合理高效的设备回收通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