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子与信息领域高层次国家急需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时间:2024-05-07

李川,田蜜,苟灵

(电子科技大学 研究生院,四川 成都 611731)

电子与信息领域创新人才、高层次人才,是国家亟须的人才类型,因为在当今的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内,电子与信息的工程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而普遍的运用,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我国的教育事业转型和创新的方向。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应加强对电子与信息领域内专业人才的有效培育,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人才资源。

一、电子与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背景

高等教育是培养综合型人才、国家需要的拔尖型人才的主要阵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国家的发展需求战略方向,培育高层次的人才,在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结合国家关键领域的需求,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国家亟须的人才类型作为关注重点,进一步明确电子与信息领域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计划,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在电子与信息领域的教学中,实施产教融合实践,以国家的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为依据展开,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需求为导向,在创新引领下促进工程技术的发展,培育专业型的高层次人才,在通信技术、集成电路等多个领域内打造一流的教育体系,提高电子与信息领域的人才培养水平[1]。

二、电子与信息领域高层次国家亟须人才培养的目标

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准确的人才目标定位和人才模式创新中,将培养高层次的工程领军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将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体现到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结合学科的发展需要,以及对高层次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需求,建立完善的电子与信息的课程体系,加强对教学实践的研究、组织和实施,培养电子与信息领域专业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将国家的重大需求和工程实践需要相结合,满足国家的战略需求,培育高层次的人才。我国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缺少高层次的人才和领军型人才,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在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要着重对人才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构建起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电子与信息领域的专业人才的技术领导力、实践创新力进行培养,在知识的不断拓展中,为国家的需求提供服务,切实推进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和创新。以电子与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对标一流,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在人才的选拔方面,结合国家的重大需求,以此为导向提高生源的质量,坚持产业技术的进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2]。

将学生的职业发展等导向功能利用起来,培养人才,选拔人才。按照申请、审核的机制,进行优质生源的选拔,构建五维一体的教育改革模式,包括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工程实践、学位论文,在五大维度下进行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对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的发展需要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突出主线,构建起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模式,用灵活的方式激活人才的创新思维,在学科融合中,强化工程实践力,满足国家的重大发展需求,建立起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将校内外的优质师资力量集中在一起,构建导师团队,驱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

三、电子与信息领域高层次国家亟须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革新教育观念

信息与电子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实践中,要结合国家需求,培育高素质型、创新型的人才,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计划。用开放、自由的环境,鼓励人才之间进行合作竞争,培养人才的激励精神、冒险精神,在教育观念的创新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打造创新文化的氛围,将高校的生态因子利用起来,用创新型的文化氛围,激活高校教师的生态因子、课程生态因子、科研生态因子、文化生态因子,强调不同因子的创新性,解决生态因子创新性问题,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育人氛围。在教育观念的创新中,打造自由开放的空间,鼓励电子与信息专业工程博士在创新开放的环境中发展自我,锻炼专业能力,提高工程实践水平,对于研究人员,应改变硬性规定的约束和制度制约环境条件,在机构内自由的进行创新工作。信息与电子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要在教学观念的创新中,考虑到国家的战略需求和长期的行业规划,培育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优化教育系统的生态环境,为国家的需要输出人才支持[3]。

(二)创新教育模式

培养高层次的电子与信息领域专业人才,要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目标,提高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学科实践水平。在办学中,建立创造型人才培养模式,将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等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点环节,用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为参考,营造良好的创新型人才发展环境。在国家的政策、资金支持下,建立创新人才培育基金,在国家的拨款支持中,高校要明确基金创建的目标,用基金的运作模式对照市场化的机制,保证创新基金活动的顺利实施和开展,组织和实施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4]。

推动学科交叉是获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总书记在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上强调,“要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高校要遵循交叉学科科学发展客观规律,在交叉学科和学科交叉研究中,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起跨学科交叉实验室或交叉研究中心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特区。以项目为牵引,培养紧缺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实现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要注意保持交叉学科和母系之间的紧密关系,从母系中获取资源支持、技术支持,加强对人员的培养和发展。将学科优势利用起来,建立起创新奖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通过设置大奖或小奖励鼓励等方式,展开教育教学活动,鼓励人才创新,促使人才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构建电子与信息领域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之上,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应用能力及迁移能力,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掌握运用知识的高级能力,学会针对实际需求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开展创新研究,提高综合技术应用水平。当遇到实际工程问题或新的应用场景时,学生应具备解决问题的必要的信息、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增强知识的创造性应用水平,成为高层次的国家亟须的电子与信息专业人才。

(三)建设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

电子与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要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前沿性、层次性、交叉性。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将创新、创业、创意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给学生树立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上,充分给予学生发展个性、提高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促进学生专业水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综合发展。在制定教学计划方案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电子与信息专业工程博士的角度,更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项目制、研讨式教学,激活人才的创新思维,营造良好的电子与信息专业工程博士培养环境,充实教学计划内容,优化基本的设计框架,提升课程的前沿性、交叉性。积极探索符合高层次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项目为依托,建立以校企联合为思路,以解决具体企业实际应用任务为目标,以项目问题分析、项目方案设计、项目方案实现为主线的讨论式和竞赛式教学新模式,吸纳校内外高水平专家开展课程讲授工作的项目制教学改革,提升电子与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需求。根据教育生态学的原理,要在反馈原理、循环原理下,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信息反馈工作,构建起教育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利用反馈信息完善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根据特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内容,培养创新人才,将创新成果、创新能力的培养成绩向学校反馈,根据对反馈信息的分析,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5]。

(四)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高地

培养电子与信息领域高层次人才必须要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力度,与国家电子信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重点单位和行业领军单位进行合作,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这是提高电子与信息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路径,也是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的关键前提。紧密围绕“创新驱动、服务需求”主线,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主战场,建设产教融合、多元协同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政府、产业界、研究院所、用人单位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利用好企业的优质资源,实现人才共培共享。以专项招生指标为切入点、以产教融合项目为纽带,加强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人才培养,设立专项经费支撑,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使政企单位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甚至定制化培养,加快培养满足国家紧缺需求、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电子与信息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共同攻克电子信息领域的“卡脖子”工程技术难题。

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方面,根据其功能定位,可以按照“校—院—团队”三个层级系统构造。校级基地主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亟须领域,推动多学科、多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深入交叉研究,起到国内引领示范作用;院级基地由学院结合学科特色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开展针对性强的科学研究合作,重点解决所在领域的技术难题;导师团队合作以产学研项目为支撑,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校内、外多方主体要共同参与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和规范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确保各项管理规定落实到位,促进持续健康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推动校内外多方目标契合、过程融合,将理论和实践、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加强组织架构设计,强调“校内外联合、共同管理”,共同建设、共谋发展、共享成果,形成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长效管理机制。

(五)建立完善的科研制度

科研制度建设是电子与信息领域内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必要的前提条件,也是创新的推动力,在建立科研制度时,要强调教学和创新之间的互动、教学和创业之间的互动,加强科研管理,构建起创新型科研管理的模式,在科研经费的拨付中,考虑到竞争机制的功能,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构,在高校内促进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协同发展。在科研制度的建设中,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进行全面贯彻和落实,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结合电子与信息专业工程博士的人才培养需求,实施教学活动时,合理地分配校验资源,借助竞争机制的功能,使更多科研从事者加入科研机构、教学机构,充实人才队伍,促使国家走向创新型发展的道路。

在科研管理中,要对科研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引进创新方法,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保证科研工作良好成果,例如企业的研究机构要参与到科研管理的战略决策中,保证研究人员实施科研工作时有一定的平台依据,为高校的研究机构提供指导,促进高校研究机构的学习和自我成长。在科研制度的建设中,要针对科研经费进行科学地管理,改变过去落后的拨付方法,不再以行政性的方式为主进行科研经费的拨付,打破垄断问题,在公平公正的视角下,利用科研经费竞争拨付机制,加强竞争的规范性、科学性,降低过度竞争的风险。构建起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对科研创新的结果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在科研制度的体系中,合理分配创新成果的产权,明确创新成果的归属,不仅要将科研人员的利益体现其中,更要将科研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

(六)加强师资建设

师资团队要具有多层次性,构建起开放型、专业型的师资团队,实施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活动,对于目前已有的师资力量要进行进一步地优化,组织和实施对外交流活动、培训活动,鼓励师资充实自我,提高师资水平。强调办学理念开放性,与国内外的著名高校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组织国内外的访学活动,公派团队中的骨干教师进修,提高自我,学人所长,汲取精华,为我所用。遴选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师德高尚、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术水平较高的人员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将高水平的企业专家引入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中。校外导师具备较强的学术理论基础,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工程研究经验,同时具备培育电子与信息专业工程博士的能力,参与到研究生教学活动中或进行项目研究指导等活动,以此打造一支了解国家需求、社会需要,有着丰富产教融合经验的高水平“双师型”导师队伍,将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之间进行有机衔接。健全制度建设,引导和鼓励高水平教授、专家、学者参与研究生课程教学和改革,充实研究生教学的队伍,提高师资力量的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与信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迎来了时代的挑战,在国家亟须的人才类型中,电子与信息领域内的层次人才培养要明确目标,加强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打下坚固的基础。培养电子与信息专业工程博士,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输送高层次专业型人才,推动我国生产生活的高效运转,提高电子与信息的先进技术应用水平,输送大量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资源,强化我国的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水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