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建党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4-05-07

席玉玲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全面总结和深刻诠释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首次明确提出伟大的建党精神,这既是一个标志性政治宣示,更是理论上的创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问题,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建党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对解决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应对的新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形式,担负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和重任,而高校思政教育更是关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和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做到“因时而新,因事而新,因势而新”,高职院校也应通过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拓展日常教育体系内涵、运用融媒体矩阵传播优势等途径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一、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建党精神培育的理论价值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从信仰的坚守、使命的践行,情怀的坚定,道德品格的要求等四个方面[1],将知、情、意、行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为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精神动力

“建党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有机构成,是一种宝贵的思政资源,其本身所包含的精神内容丰富了教育内容,同时它的精神实质也为思政创新和育人工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和价值导向,增强了思政育人感染力。当前的新时代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以及十四五规划开局,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去实现,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正确把握建党精神,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有利于引导青年增强时代感、使命感,自觉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为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精神动力[2]。

(二)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底气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就是文化,文化是社会道德的基本要素,是引导社会风气、启蒙社会思想的重要根源。高职院校作为传播知识的场所,应担起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而伟大建党精神的培育,正好可以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底气[3]。

(三)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

伟大建党精神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点,对于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与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学生工作、党建工作等紧密结合起来,才可以有效的占据育人阵地,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使命感[4]。充分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迫切需要去深入挖掘建党精神的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核心价值观的生机和活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为推进大学生崇德修身提供精神指引

新时代下,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来说意义非凡。首先,大学生是青年人才的主力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可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其次,大学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可以有效引领大学生自觉践行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培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人才有重要激励作用,可以启发和激励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通过实践更好地为推进大学生崇德修身提供精神指引。良好道德的养成关键在于实践,大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修身律己、崇德向善,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以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境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以伟大的建党精神指引前行的方向。

二、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建党精神培育的现实境遇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各大高职院校充分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大中小学等非常重视红色资源,本土红色文化在校园里、课堂上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是高职院校因为在学校实情、生源特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与普通的高校不同,在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中尚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建党精神学习和培育的现状,本课题研究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西省8所高职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累计发放问卷1832份,回收的有效问卷1664份,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在新时代下高职学校对大学生建党精神的培育呈现出多样化的问题和特点。

(一)高职学生对建党精神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不够深刻全面,传承意识有待增强

高职学生受到认识水平、个性特征、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政治意识淡薄,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于学习“四史”的兴趣不够,少部分学生还存在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思想上不够成熟,价值追求上存在功利化的心态,理想信念上不够坚定。高职学生可塑性较强,敢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较差。结合高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经过调查走访发现,高职学生对于建党精神的认识存在表面化、碎片化、不全面等现象,因此,目前充分激发建党精神的凝聚力、感召力、亲和力,成了亟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二)建党精神培育衔接不到位,系统形成合力育人有待加强

高职学校培育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离不开校内党政机关的组织和政策支持,也离不开广大教师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守好主阵地,离不开团委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的培育,加之校外社会力量和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才可以形成全方位合力育人模式,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对建党精神的培育主要集中在校内,校外培育和家庭教育有些欠缺,其次在校园内主要集中在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由于任务量大、结构失衡、行政工作多等,在党史理论的学习不够深入,厚植“红色情怀”方面还有所欠缺,实践活动的内生动力不足,跟专业课的衔接不到位等,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把握好校内、校外、家庭各个方面的衔接,系统形成合力育人有待加强。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机制上不够健全和完善

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技能轻人文”的惯性思维,对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单方面地认为这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对于思政教育的关注度和保障力度在很多方面比不上本科院校。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氛围上都不太浓厚等问题,总体而言还未能形成完善和规范的思政教育体制机制,制约了高职院校推动建党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前进步伐。

(四)忽视“建党精神”培育的实践养成,教育成效不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建党精神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不断地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通过数据调查发现,少部分高校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和伟大建党精神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存在流于形式、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死板,缺乏创意,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偏重于理论的讲授,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导致教育形式与学生的需求相脱节,建党精神教育收获甚微。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其一,部分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高校教育中应有的适配性,其教育形式以及教育方法与高校学生内在精神发展需求出现冲突与矛盾;其二,部分高校没有充分把握高校学生对建党精神进行学习的理解基础,对大学生认识学习的规律、特点没有足够的把握。总的来说,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高校教育环境中面临的困难不容小觑。

三、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建党精神培育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党史学习教育

***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5],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引导高职学生当好建党精神的信仰者、传承者、践行者,更加坚定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的理想信仰[6]。

新时代下赋予了建党精神新的时代内涵。第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真理的信仰,指出了对信仰的坚守;第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指出了对使命的践行;第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指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事业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指出了对情怀的坚定;第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指共产党人的最终价值指向,指出了对道德品格的坚定,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阐述了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建党精神时代内涵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理解、传承和弘扬建党精神的深刻时代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打造“三全育人”体系,形成长效联动育人机制,将建党精神融入成长成才的全链条

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学校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在长效育人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没有形成部门与部门、学院与学院、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等环节的合力。主要表现在以下问题:其一,课程思政过程中建党精神融入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其二,学校各部门之间缺乏建党精神教育共识,全方位育人出现空洞;其三,建党精神教育在学生培育过程中衔接不到位,连贯性不足。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思想培育过程必须重视”三全育人“体系。需要重视的是,”三全育人“需要构建高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统一教育模型,凝聚学校教职工、学院部门与家庭、社会人士的全部力量。对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精神培育而言,高校需要将建党精神教育形成全员、全岗位以及全部门的教育共识,立足自身,直接或间接地对大学生建党精神培育作出引导,而且不应局限在校内,还要向校外、课下等延伸,对大学生形成全链条无缝衔接的育人模式,也可以借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机遇,形成大中小学持久性、全领域的长效联动机制。

(三)建立健全的思政运行保障和改革创新机制,将建党精神融入线上线下

立足高职院校自身实际,遵循思政工作规律、立德树人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将建党精神融入教材、教学,设立建党精神专项经费,开展教师队伍专项培训,共同建设建党精神教育实践基地等,创新校园文化,打造以建党精神为主题的知识竞答赛、读书会、辩论赛、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广泛开展“讲党史故事、讲建党精神”等思政课教学比赛,让建党精神的学习教育常态化,同时可以将现实体验与虚拟的体验相结合,在相关媒体和官微上开展专栏专题,运用VR、AR、抖音短视频等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传播渠道,推出一批精品作品,让伟大建党精神活起来。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线上线下全时空,凝聚各方合力,提升建党精神在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7]。

(四)知行合一,以实践养成增强大学生建党精神培育效果

从实质上来讲,对大学生建党精神的培育是高校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和传承问题既是一种理论认知层面问题,同时也是一种行动实践层面问题。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建党精神培育的同时,也要注意通过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将建党精神由内化向外化转变,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践养成”[8]。***总书记也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9],将伟大建党精神与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环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助于大学生可以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新时代下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更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克服思想上存在的误区,矫正行为上的不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将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践养成增强大学生建党精神培育效果,将建党精神融入校内校外。为培养新时代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和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继承者、推动者和实现者贡献力量。

四、结语

伟大的“建党精神”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价值和理论价值,将“建党精神”的弘扬和传承与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起来。用伟大的“建党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一方面能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能更好地指导和引领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立足于新时代、高职院校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从高校党建工作、高校思政课育人形式、大学生素质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等等角度探索“建党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从而找到一条思政教育实施的新路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