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国教育大会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路径探析

时间:2024-05-07

梁瑜佳,张贤杰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1173;2.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611130)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环节,贯穿基教育等各领域。践行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教书育人工作,要持续推进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言传身教的统一,以实现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一、高校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一)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

从古至今,道德问题一直为人们所看重,尤其对心智发育不成熟的高校学生而言,只有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是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形成[1]。大学生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就能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更加全面地去分析和看待问题,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也能进行更加辩证的判断,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一直存在,大学生违法事件层出不穷,这就使得教育需要重新思考:高校对大学生的德育是否过于轻视?当前,提升大学生德育质量是大势所趋,更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

道德是人类族群在历史岁月中积淀下来的社会规范,需要一个国家的每个个体遵从它、内化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个体的价值引领、社会的价值引领、国家的价值引领。高校坚持立德树人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入校园、带入教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全国教育大会背景下高校立德树人路径

(一)培养教师教书育人意识,提升高校教师队伍质量

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强教师教书育人意识,这是教师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也是高校建设的最终目标。所谓教书育人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意识强大且坚定,能不为外界干扰而动摇,同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和学生。这种意识的建立,能帮助教师规范自身言行,推动教师向立德树人方面发展,使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2]。

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统一自身言行。在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教书育人,两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将教书和育人相互联系,在教导学生的同时也要提醒自己做到言行统一,为学生做好榜样。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信息的基本载体是语言,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用语的进化,语言的抽象性不断提升,同样的内容通过不同的语气、不同的人说出来,所表达的意义就不同。而且广义层面又将语言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书面语较正式,描述事物较为客观、深刻;而口头语在私下较为常用,描述简单形象。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要有艺术地驾驭口头及书面语言。同时,育人过程中行动说服力比语言更强。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品德和能力,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加强自身修养,遵守职业素养和道德约束,善于用自己感性的一面引导、教育学生,同时能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视角统一,通过不懈努力,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更新传统德育观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德育能力,首先要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高校要紧跟时代发展,树立发展性的德育观念,使德育观念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其次,高校要充实德育内容。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必须创新德育内容,将传统的德育内容与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3]。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行,全面发展,德育教材也应该适时更新,跟上社会发展。可以在教材中适当加入一些当前社会发展、意识形态等切近现实的内容,从实际出发,给学生传授更多德育的内容,提升德育质量。进行教材改良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的乡土人情、人际交往等改造,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德育教育尤为紧迫。德育教育的内容需要涉及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塑造、培养和引导,以帮助学生以健康、正确的心态进入社会。

(三)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丰富高校德育教育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也是人们文化思想以及精神观念的汇总,从古至今,它衍变出许多具有丰富多彩元素的优秀文化,在高校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三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今后的成长。所以,高校教师要不断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还要学习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德育知识。

对大学生来说,学校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一个地方,所以学校的学习氛围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也有一定影响。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高校教师应创设出一个具有浓厚氛围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能更深刻,对社会现象的本质认识更加地透彻,也会对自身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德育之间的关系,就是德育和文化的关系,教育如果想要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首先要认识清楚它们的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传统文化是德育的载体,且文化是高校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且伴随着高校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高校的发展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隐藏着很多和思想道德修养相关的知识,教师应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进程中,经历无数学者的研究总结,代代相传,最终形成了现在令人尊重、认可的传统美德,比如拾金不昧、雷锋精神、诚实守信、勇于拼搏等,都是我国传统美德的缩影,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培育自身美德[4]。

(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校园德育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道”者,必须责无旁贷,自觉扛起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任,致力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定明确的价值支撑;必须帮助青年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好人生思想的第一粒“扣子”,为他们的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传播者。坚定的政治意识既是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职工作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的主体,要学术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符合“身兼两职”“一人多能”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学习,刻苦深造,提升自身能力,加强业务培训,为日后学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能把知识传递出去,让学生听得懂,把知识内涵中的正确价值导向,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方式。要使学生成为有德之人,为师者必须是德之表率,“大学教师首先要全人格”,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饱读诗书,而且对自身的道德水平应该有更严格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境界,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境界认同。

总之,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高校和教师一定要坚定不移地遵循党和国家的领导路线,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家庭观、社会观,帮助他们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与社会沟通互动,形成一个集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为一体的协同教育机制,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全国教育大会背景下高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将大幅度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人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