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李静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530001)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已从单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向“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转变。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规定: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立德与育人”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和使命。
近几年,高职院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存在许多新问题。
思政课程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思政课是所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般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其中一章节出现,课时量并不多,很难深入透彻地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作为公共必修课,其合班甚至集合不同专业一起上大课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仅以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效果并不佳。
课程思政难以有机融合。与思政课堂相比,课程思政遇到的困难更多。在理念上,有的教师将技能与育人简单割裂开来,认为自己所教的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不大。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升级版、拓展版、深化版,只需要在思政课程中展开。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些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工科、理科教师,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基础,即便有开发专业课程里思政资源的想法,也有心无力。
阵地多而不强。纵观各高职院校,官方网站、微信、微博是标配,有的还会开设官方抖音、B 站、头条、QQ 空间等。高职院校在运营这些新媒体过程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只能简单地设置一些专题、话题进行报道,甚至将上级要求、课堂内容生硬地嫁接到新媒体上,形式单调、内容单一,难以保持教育的连续性、规范性、影响力。
实践重过程轻设计。参加校园活动、假期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等,无疑是淬炼核心价值观最好的时机。但往往这些活动并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贯穿其中,大量的实践活动并未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沃土。如文体活动虽热热闹闹地开展,但忽略了对“民主、文明”的引导;技能竞赛注重技术和能力的考核,忽略了对“平等、公正”的感知;顶岗实习注重加强对工种熟练程度的培育,忽略了“敬业、诚信”的情怀。
辅导员队伍的骨干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辅导员与“真学、真懂、真信、真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相距甚远,缺乏相关的理论学习,没有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处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边缘;少数辅导员甚至“用怀疑、挑剔的眼光看待主导价值观,反感、抵触甚至排斥主流价值观,认为理论宣传具有虚假性”[1]。
学生队伍的示范带头作用尚未完全显现。以学生会为代表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学生组织,不仅为学校管理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通道,但也接连被曝光出官僚气盛、形式主义突出等问题,反映出一些学生干部的价值观已出现偏差,也影响了同学们对“诚信、友善”的认识。
2019年教育部公布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院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高校应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从宏观上来讲,思政教育对社会形态的建设意义重大;中观上来看,其成为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观上,其教育的好与坏对每个人都具有作用[2]。通过积极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形成积极向上、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师生关系,构建一个更好的内部环境,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
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将正确的价值观传授给正在“拔节孕穗期”的学生,在其人生最关键的几步里,促进他们思想进步、行为规范、道德养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立德树人氛围,为整个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众多师生的实践和行动带来的“蝴蝶效应”,将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文明的广泛传播。
立德树人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也是对高职院校特有的“工匠精神”的进一步延伸,要求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加强调职业操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新兴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是高职院校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
高职院校要做好总体规划,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充分了解教育目标、社会需求、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及思想道德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总体计划。同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障和推动计划的实施,在不同的环节了解、监测实施的效果,形成“计划—行动—反馈—调整”的闭环,以此更好地规范高职院校学生的各种行为,并使其形成良好习惯。高职院校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自身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的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使之根植内心进而影响他人。要办好思政课这一门“关键课程”,就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3],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看待国际风云变幻、看待各种思潮的交织、看待自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抓好专业课程建设,深入挖掘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无论是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课,都应该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教育内容上,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增加社会责任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职业院校息息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4]。充实教学内容,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教育方法上,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各专业中广泛开展,实践性强,甚至直接参与到企业生产环节中。要实现从“学生”到“合格的企业人”这一身份的转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提高专业技能,在学习过程中也应加强对每一项技能、每一个工种背后的职业内涵、职业要求、职业意义的理解,这种方式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从社会大环境来说,全民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针对高职院校的环境建设,要根据其人才培养的独特性创设应有的环境。“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主要的教育方式,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工作环境所衍生的影响,因此教育更需要协调好学校、企业、行业三者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进而促进学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先做好顶层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自律能力,采用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灵活的载体,加强社会环境、校园环境、职业环境的熏染,多措并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