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时间:2024-05-07

吴刚

(长春建筑学院,吉林 长春130000)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现代教育环境下,对大学生的培养不仅要重视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层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思想层面的深度和高度对大学生的行为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相融合,是明确大学生思政课程教学方向的有效方法。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育观念需更新

当前国内高校教育理念产生了一定变化,原先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及知识水平作为重点培养,却忽视思政素质的培养方式在最近几年有所改善,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有些学校虽然将思政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但只注重对思想教育理论内容的讲解,甚至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其思政素养的重要标准,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及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思政教育中的环境通常是指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方面,在全球化逐步推进下,各方文化进入校园,导致一些学生形成了享乐和功利的价值观念,学习上缺乏热情、生活上缺乏斗志,不利于思政建设[1]。家庭环境方面,各个家庭差异较大,如有些父母感情不和、离异等都会对其价值观带来影响。

(三)教育内容亟待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关性进行了阐述,表示积极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就应和现代化社会思潮结合起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能只将社会存在展现出来,还要体现社会意识,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科学理念。从这一点来看,整体的教育内容比较繁重,教师压力较大。

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应将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应用在实践当中,转化成精神力量。当前国际形势纷乱复杂,如何让本国文化源远流长,与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学习有以下几方面必要性。

首先,帮助大学生明确现阶段的社会思想环境。环境对于人的成长的影响十分显著,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是对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和促进,让大学生群体能够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基础上对比自身的社会认知内容和水平,从而对宏观上的社会发展思想环境有所了解。

其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大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个人思想观念形成和塑造的关键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能够帮助大学生从实际出发导正自身思想观念,认识到自身在形成各维度思想观念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和优化自身的思想观念。

最后,能够丰富思政课程的内涵。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以思想政治层面的理论学习为主导的,这意味着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存在单一性较强的问题,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能丰富思政课程本身的内容结构和内涵,有利于优化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三、高校思政工作如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其个人素养提升和专业知识的丰富非常重要。一方面作为思想的传播者,老师自身需要有过硬的文化素养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另一方面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需要从更深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可以通过积极搜寻相关资料、实地考察、对于历史大事件,国际新闻积极地加以整理,课堂上加以指导,对所见所闻进行全面的剖析的方式,给学生树立博学多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优秀榜样。

(二)开展丰富的思想教育活动

马列主义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是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思想方针。从马列主义到中国梦,社会主义从实践中得出一条又一条思想方针,这些思想方针是社会主义的指导方针,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石。因此,教师应及时开展丰富的思想教育活动。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90 后”以及“95 后”新一代的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更强,接收信息的手段也更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让思政教育更好的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融入社会,就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情景教学、博物馆教学、实地教学、演讲辩论、案例分析等模式来开展思政教学,在革命圣地、红色景区了解老一辈为国家、为民族的艰苦奋斗光辉历程,了解新一代我们应该肩负的职责和使命[2]。这样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思政教育和价值观对当代的影响及重要性,让此种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一种使命、习惯、态度,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还应当充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人际交往、创业活动等开展教育活动。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微博、微信等载体,实现教育过程情感化和形象化。将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念充分根植在校园生活中,促使其转化成学生的日常价值观念及生活实践,强化意识生长,让学生在内心加强对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最终付诸于情感。

(四)传承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核心价值资源,特别是长期以来积淀的人文精神、公序良俗都深深浸染着中国人的处事方式与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继承,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思政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传统文化,使更多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并在其中深刻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五)引导学生学会抵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

当前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社会当中比较具有影响力,在传入中国之后给中国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心智还未成熟、社会和生活阅历较少的学生来说,这种影响更为显著。后现代主义宣扬个体自主性,其中的虚无主义及怀疑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和消减了大学生本身的精神追求,使其忽视了真善美和生命意义,忘记自身担负的社会使命与责任[3]。

(六)依照不同思政课程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贯穿高校的全部思政课程,每一阶段的思政授课内容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但都需要将核心价值观念作为重点,所以在思政教学当中就应当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应加强对学生诚信、理想、法治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其将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守法律法规,强化法治思维。或者在教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应注重对民主、和谐、文明等理念进行阐述。

四、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如何有效地与思政教育融合,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文化交流也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只要高校坚持办社会主义大学、践行思政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新一代优秀青年。同时也能积极弘扬正能量,促进社会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