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高校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路径

时间:2024-05-07

张鑫

(兰州工业学院,甘肃 兰州730000)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与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如何在当下社会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机遇也逐渐成为了高校教育者关注的重点内容。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无论是在党建工作方面还是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均突显了诸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找寻二者协同发展的关键途径就成为了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二者的协同发展不仅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基础条件,也是学生未来成长方向的重要指引。因此,强化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创新逐渐成了指引大学生未来发展方向与成长道路的重要基础。

一、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协同发展是我党进步的重要体现。高校应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其中,明确培养人才的类型、方法以及其对于社会的预期作用等内容。作为人才的重要培养场所,高校不仅是为社会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基地,更是输送我党优秀组织人员的核心,因此做好高校人才的思政教育工作就是把控未来党员干部的素质。高校中的思政教育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类型,通过思政教育期望能够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1]。只有全面掌控思政教育的展开方向与内容,确保其与我党的政治核心相符,才能为后续党建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师德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推进的重要基础,日常的教学环节需要以大学生的性格特点为依据制定符合其成长规律的一系列教育方案,为党组织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是解决当下大学生仅仅重视入党结果而不重视责任与过程问题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在高校生活中蔓延开来,这也是部分学生受到影响、只顾及眼前的短期利益而不注重大众长远效益的主要原因。还有部分学生入党带有着强烈的目的性,将入党作为找工作的“敲门砖”[2]。二者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是能有效避免部分动机不纯的学生进入党组织的重要方式。只有在全面贯彻实时思政教育与党建措施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人才。

二、高校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的几点建议策略

(一)协同发展理念的树立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化

想要真正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关键在于传统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当下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只有将协同发展的观念作为工作推进的基本方向,才能创新出一套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教育方案,同时这也是落实一系列教育举措的重要基础。统一教育观念是首要工作。在落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举措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对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调整及时性与有效性,其也是顺利展开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3]。

另外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联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素质需求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考虑在推进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创新思想,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与相关举措的落实奠定基础;其次是应明确协同教育理念贯彻落实的开放性特征,以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在大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表现,为在落实教育举措的过程中消除思想障碍,教育者应站在开放的角度看待思想问题,以不同学生的个性为依据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从而促使大学生制定自身的学习目标,为促使主体开发实现提供基础条件。

在大数据时代下,学生也在时刻地接收着来自社会的信息,那么如何辨认信息的利弊就成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工作目标[4]。因此应选择合适的方式用以强化党建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继而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观念,树立起良好的三观。教师不仅需要强调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更要突显思政教育党建教育之间的创新发展与紧密联系,做好教育环节创新,以确保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创新价值。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应将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相关思想融入学科内容中,并不断对其进行创新,以探索出一套能够联系各个学科的思政教育体系;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孤寡老人帮扶活动中,在全面了解老人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展开对应的帮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活动的实效性与意义,继而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达到将思政教育工作升华的目标,同时其也是党建工作不断优化的根本因素。党组织相关的一系列工作为思政教育提供了足够的基础条件,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在不断提升,奠定了传统美德的形成基础,在正确三观形成的情况下,学生们必然会走向更为光明的未来。

(二)协同机制的创新与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

针对大学生做的一切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不仅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更是为部门合作提供指导条件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新形势背景下,需要不断展开教育实践活动,并以高校的不同情况为依据,对现行的一系列教育机制进行优化。

首先是需要构建具有创新特征的校内协同教育机制。本校教育机制的完善是确保校内各个部门之间通力配合的前提条件,也是顺利展开大学生思政活动并获得预期成果的基础。以红色歌曲思政活动为例,首先需要确定评委人员,并邀请各个学院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将这一活动作为激励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元素。思政教育工作推进过程中,应以高校的实际情况与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基础组建思政队伍,从而确保展开思政教育工作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为思政工作的后续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5]。而在对协同工作进行创新的阶段,更要关注高校内的不确定因素,将其纳入综合考量范围,并在思政教师队伍的帮助下在学科工作中融入思政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突显人才培育成果;其次,建议采用同城协同机制以展开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对大学生来说,高校展开的一系列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内训练与知识获取,更应在当地诸多教育资源的帮助下建立更多的工作联系。作为高校,不应该单单关注思政工作的展开,而不注重高校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管理者应学习吸取更多的成功经验,并将其他高校的教育成果作为阶段目标的对比依据,从而进一步完善思政教育体系。这样一来,通过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将信息融入固定的平台中,从根本上提升思政教学水平,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指引道路的重要基础。可以积极举办高校之间的联谊活动或体育比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独特魅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思政素养提升的宝贵经验,可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协同平台的构建与教育工作的落实

党建工作想要深入发展,构建具有协同性质的平台极为重要,其同样是确保教育工作顺利深入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应在平台构建前输入足够的教育资源,并将其作为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之间的沟通渠道,为后续应用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方式的优化奠定基础,继而促进党建工作的发展成效进一步提升[6]。其次,在举办各类型教学活动时,将平台作为资源共享的优势渠道,教师也能在平台功能的帮助下实现对人才的培育,继而为高校的学生提供合理且科学的指导方案。大学生在接受指导的过程中将对党建工作的相关政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此时自身的政治素养得到提升。在红色教育环境条件下成长的学生无论是在三观树立还是素养培养方面,都能够满足党建工作对象的基本要求。第三是在科研上,应在思政与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的平台上为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条件,此时教师也应在此类平台上为大学身提供足够的帮助,为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继而促进思政教育与党建工作的协同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