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随着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与管理必须直面的挑战。建立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使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实施的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数据,引入学生教育质量满意度、教育环境满意度、教育公平满意度作为本科办学质量的表征,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本科办学质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本科办学质量对于学生自评创新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同时本科学生在教育质量、环境和公平三个维度的满意度得分,对于本科学生自评的创新能力均有显著影响。
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要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人才队伍建设首要任务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国民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高等教育的本意。在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既是为高等学校建设发展指明方向,又是为实现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充实的人才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日益凸显的问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的阶段,也是高等教育与管理必须直面的挑战。现有研究表明,学生在校期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师学术指导、学校环境和管理服务等都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有影响。建立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为目标,旨在鼓励和促进本科阶段创新型人才涌现的一系列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使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实施的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数据,探究本科办学质量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办学质量成为社会各界持续关注的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期规划和双年度计划中质量和针对性一直是不变的主题词。这也表明许多国家对当代高等教育办学质量问题的持续关注。办学质量是教育水平和效果的优劣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1]本科教育无论从受众数量还是影响范围来看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关注高等教育办学质量首先需要关注本科办学质量。
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近年来,各种社会机构周期性地发布大学排行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评价。但是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主体——高校却一直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结果的状态。高校作为本科教育质量体系建设主体,应该掌握制定质量标准的主导权、质量评估的话语权和评价结果的解释权。当然,高校在本科教育质量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基于学校管理层的“一言堂”,而是以本科教育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在校学生和教师为基础。
反观当前的本科教育质量体系建设,在校本科生的地位缺失十分严重。在校本科生参与了本科高校教育服务的全过程,其对于本科办学质量、教学状态和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信息,应该作为提升和保障本科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本科生是本科办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利益相关群体,他们对本科教育的满意度以及相关评价应该成为本科教育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本科学生教育满意度调查是提高本科办学质量,推动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决策参考依据。[3]
国内学者还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其办学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朱红利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理科本科改革”课题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微观、中观和宏观不同层级教育环境对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等非认知特征与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强相关关系,不同类型的教学行为、科研参与和课外实践、课程设置体系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在不同程度上积极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4]因此,研究性程度不同的高校需要根据各自学生群体特征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王颜齐等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因素排序依次为教育制度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生活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5]教学体系、学校学习环境和思维能力分别是排序前三位的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指标层因素。
本科教育中的选拔考核制度、课程体系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环境因素。在部分地区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教学评价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朱红对首都高校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恰当的教学方法(包括研究性、互动性、鼓励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业上的投入。
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到,与本科办学质量直接相关的教师教学方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因素对于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教育环境因素例如社会实践资源,校园文化,生活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教育公平相关因素例如奖助学金制度等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也有影响。
“陪”学生作检讨事件结束后,整个班级的风气焕然一新,每个人的担当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责任感明显增强,整个班级沿着预定的轨道稳步运行。尤其是刺头小李,慢慢变成一个关心集体、积极参与班级事务的班委成员。
国内现有的针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样本取样较小,代表性不足。大部分研究仅局限于某省或者某校的数据,缺乏代表性。本研究依托全国高等满意度调查,调查对象全面覆盖了全国 31 个省区。通过对样本高校本科生教育满意度调查数据的分析,探究本科办学质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机制,分析共性元素和经验,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有益借鉴。其次,以往研究没有考虑学生满意度取决于实际感知教育质量与期望的差异,所以不同个体、不同学校的学生满意度含义不尽相同,需要在统计分析中考虑学生与所在学校的嵌套结构,根据学校特征研究学生满意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因此,本研究尝试弥补该研究领域的不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实施的 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数据,分为本科生问卷、高职生问卷以及教师问卷。本文主要使用本科生问卷,包含187 所本科高校,其中“985 工程”高校20 所,“211 工程”高校19 所,其他高校148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43 所。去除数据不全的样本,共有有效样本约2.5 万个。本科生问卷中包含57 道封闭式选择题。除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和两个多选问题之外,其余均采用李克特七级量表。经测算,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模型的拟合度各项指标良好,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因变量
以本科学生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评价作为研究的因变量。研究中所有样本学生均为毕业年级学生,在学生问卷中收集了学生在四年本科学习之后,其创新能力的主观评价,其中“1”为非常差,“2”为差,“3”为比较差,“4”为一般,“5”为比较好,“6”为好,“7”为非常好。以学生自评的创新能力作为学生创新能力的表征。
表2-1 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分布情况表
续表
2、自变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研究重点关注本科办学质量与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关系,所以其关键自变量就是本科办学质量。根据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的本科生数据,以本科学生教育质量感知、教育环境感知、教育公平感知表征本科办学质量。根据满意度模型,将本科学生对于所在学校教育质量感知、教育环境感知、教育公平感知的满意度水平进行测算,得出每个学生的教育质量满意度、教育环境满意度、教育公平满意度得分。具体见表 2-2。
表2-2 本科办学质量的具体指标
第二部分是学校层面的特征变量。主要包括学校所在地,分为省会级以上城市,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作为参照组);学校属性,比如是否为新建本科院校,是否为公办院校,是否为理工科院校;学校层级,比如是否“985”或“211”院校,是否“双一流”建设高校。
第三个部分是学生个体层面的特征变量。包括学生性别(女性为“1”,男性为“0”)、家庭的居住地(城镇为“1”,农村为“0”)、母亲的受教育水平(小学=1,大学=4,学历越高则数值越大)、家庭收入水平(家庭年收入5,000 以下=1,收入5,001-1,000=2,收入10,001-20,000=3,收入20,001-35,000=4,收入35,001-60,000=5,收入60,000 以上=6)、担任学生干部情况(担任=1)、学习努力程度(“1”为非常不努力,“5”为非常努力)。
由于研究使用的数据存在典型的嵌套结构,也就是说学生个体是嵌套在学校里。所以学生自评的创新能力水平不仅受到其个人四年学习情况以及其他个人特征的影响,还会受到学校的声誉,学校的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样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受到个体层面因素影响,还有组织层面的因素影响。那么在同一学校的学生因为有相同的学校层面特征因素,他们就不再符合独立性假设,因此不能使用普通的OLS 回归方法。使用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s,HLM)可以很好处理这种嵌套结构数据。文章中使用二层线性模型,学生个体层面是第一层,学校为第二层。通过分别控制个人层面特征和学校层面特征,可以分析其个体特征因素和学校特征因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其中,学校办学质量是本文分析的重点。具体模型如下:
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本科办学质量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首先需要构建空模型,将创新能力的总方差在学校和个体层面进行划分,明确个体层面和学校层面分别能够解释创新能力总方差的比例。根据表3-1的空模型结果可知,本科学生创新能力水平在学生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1.414***),在学校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0.131***)。学生间的差异可以解释本科学生创新能力91.52%的方差,学校间的差异可以解释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剩余8.48%的方差。
表3-1 全国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续表
在模型二和模型三中,逐步引入影响学生自评创新能力的各种因素。在模型二中,学生个体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客观特征变量被引入模型;在模型三中,学生对于本科教育的满意度指标被引入模型。
模型一报告了本科学生创新能力的一般差异结果。首先,从个体层面看,女生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评价要显著低于男生,低0.042 个标准差;学生家庭居住地在城镇和乡村在创新能力评价上并没有显著差异;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则学生的创新能力自评越高,并且在统计上显著,这也与一般认知相符,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会影响孩子的学业表现;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的学生其自评创新能力显著更低(-0.040**);学生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于其创新能力评价并没有显著影响;学生努力程度越高那么其自评创新能力越高(0.296***)。
在学校层面,省会城市高校和非省会城市地方高校相比,学生创新能力自评没有显著差异;相对于西部高校,东部高校学生对自身创新能力提升的评价要高0.050 个标准差。和普通高校相比,“985”“211” 高校的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自评要高0.349个标准差,并且这种差异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公办学校学生的自评创新能力比非公办学校低0.118 个标准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自评结果相比人文社科类院校要高0.032 个标准差,并且在统计上显著。可见理工科学生相比于人文社科类学生创新能力更强,这也表明人文与社会科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适应新时代的现实需求和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理论体系的发展努力实现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从随机效应看,模型一中学生个体层面的变量解释了层一4.67%[(1.414-1.348)/1.414]的方差,学校层面的变量解释了层二22.14%[(0.131-0.102)/ 0.131]的方差。
模型二是引入本科学生对于本科阶段办学质量评价等相关指标后的模型,表3-1报告了学生对于本科办学质量满意度评价对于其创新能力自评的影响结果。
从个体层面看,学生的性别、家庭居住地、母亲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和学习努力程度对于学生自身创新能力评价的影响和模型一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并没有出现很大差别。和模型一不同的是,学生担任学生干部比没有担任学生干部其创新能力评价高0.025 个标准差。
进一步观察学生教育满意度对于其自评创新能力的影响。学生的教育质量满意度每增加1 个单位,其自评创新能力提高0.057 个标准差,可见教育质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课程组织和教师教学等方面的建设。这也提醒高校应该努力提高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环境、专业建设等,使其更加贴合学生的期望,这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教育环境满意度每增加1 个单位,其创新能力提高0.004 个标准差,学生的教育公平满意度每增加1 个单位,其创新能力会降低0.004 个标准差。正如家庭收入水平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有明显负向影响类似,这种奖助学金,贫困补助等公平性规则反而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有负面影响。
从随机效应看,模型二中学生个体层面的变量解释了层一64.00%[(1.414-0.509)/1.414]的方差,学校层面的变量解释了层二90.84%[(0.131-0.012)/ 0.131]的方差。
本研究通过多层线性模型,引入影响学生自评创新能力的个体层面因素和学校层面因素,同时引入代表本科办学质量的学生本科教育满意度相关指标。从模型一可以看到学生个体层面变量解释了层一4.67%的方差,而引入学生教育满意度后,模型二中学生个体层面变量解释了层一64.00%的方差,由此可知,本科办学质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更大的影响。从模型二结果来看,本科学生教育质量满意度、教育环境满意度、教育公平满意度三个维度得分,对于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均有显著影响。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教育质量提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人才培养、课程组织、教师教学等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教育质量的满意度,而学生教育质量满意度对于其创新能力培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力大于教育公平、教育环境满意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科办学质量,应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学生为本进行一系列课程门类、课程内容、课程比例、组织形式实习教学、参与科研改革与调整,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教师都应该注重加强与学生的联系,改善教学。
第二,改善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根据研究结果发现,教育环境满意度提高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所以学校应该在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环境与资源等维度进行改革,着力改善校园软件、硬件环境,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社团活动、校企活动、创业指导等,同时提供国际化信息化资源,建立有创新氛围的校园环境。
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高校着力提高本科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建立一套有利于营造校园优良创新环境氛围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本科办学质量,高校作为提升本科办学质量的主体,应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进一步明确在校学生作为本科教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以学生教育满意度为基础提升本科办学质量,使本科教育服务于本科学生。
注释:
[1]潘懋元,贺祖斌.关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2):34-38.
[2]吴玲倩.本科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兰州:兰州财经大学,2019.
[1]姚倩,韦颖.高校创业教育评价实施路径探析——基于66 篇文献的定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4):84-88.
[4]朱红,郭胜军.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院校研究性的比较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7,(12):48-56.
[5]王颜齐,崔宁波.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评价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5):5-7.
[6]杨素红,朱红.高等理科人才分层分类培养的现状与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15,(8):77-8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