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学生满意度是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为了解贵州高校学生教育质量满意度情况,分析了贵州高校参加全国高度教育满意度调查数据。结果显示,贵州高校整体教育满意度指数高于西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本科教育优于高职教育,在五项高等教育满意度中,教育质量满意度是贵州高度教育的短板,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水平、参与创新活动、校企合作等方面。并据此提出了深化高校评估改革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着力提升教育质量,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这是当前和未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任务和发展方向,也是推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更是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领域。不同的研究视角选择不同的质量观,国内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则可分为以教育过程为主导的质量观和以教育结果为主导的质量观,其中以教育结果为主导的质量观强调“市场化”因素对大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将教育收获和在校满意度作为教育质量的测量指标。[1]学生是学校的顾客,是学校“服务”的对象,更是学校输送的“产品”,教师为学生直接提供“服务”,同时教师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教师在学校与学生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学生满意是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参照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高等教育满意度可包括教育总体满意度、教育质量满意度、教育公平满意度、教育环境满意度和教育期望值五个维度。[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张男星教授等从大学师生双重视角对全国本科教育开展多维评价研究表明,在2016年和2018年连续两次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结果中,本科生最不满意的十个方面都集中在教育质量维度上。[3]可见,教育质量满意度指数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高等教育满意度。本文基于贵州高校参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数据,从学生和教师视角对贵州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为贵州高校以及其他地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提供一定决策参考。
本研究调查数据来源于贵州高校参加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2018年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工作。调查问卷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问卷由教育满意度调查和背景信息调查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满意度调查共有57 道客观选择题、2 道多选题和2道开放问题,内容覆盖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环境、总体满意度等维度,而涉及教育质量问题共有19 项。题目设计采用李克特式七点量表。具体调查抽样方法及实施按照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课题组制定的方案执行。
此次满意度调查,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87 所、本科学生2.62 万名和本科教师0.94 万名;高职院校169 所、高职学生2.36 万名和高职教师0.85 万名。学生问卷有效样本量4.93 万份,占全国本科毕业生0.63%,其中本科为2.59 万份,高职为2.34 万份;教师问卷有效样本量1.69 万份,其中本科为0.89 万份,高职为0.8 万份。贵州共有11所高校参与满意度调查,其中本科院校5 所、高职院校6 所。学生问卷有效样本量4,603份,占贵州省2018年毕业生人数的占全国参与调查的大学生比例为2.57%,其中,本科1,653 份,高职生2,950 份。教师问卷有效样本441 份,其中本科院校教师221 名,高职院校教师220 名。
统计贵州高等教育满意度各维度指数得分及其在全国和西部情况,结果见表2-1。
表2-1 贵州省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得分
由表2-1所示,贵州高等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最高,其次为教育公平、次低为教育环境,教育质量最低,说明贵州高校教育满意度与全国和西部情况保持一致。贵州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中除了教育环境指数均低于西部和全国之外,其他三个维度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高于西部平均水平,其中贵州高校指数高出西部平均指数最高是教育公平,为2.58%,贵州高校满意度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指数最多的是总体满意度,为1.64%。从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具体满意度指数来看,贵州本科院校四个维度指数均高于全国本科教育平均水平,而高职院校则远低于全国高职教育平均水平,其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多的是总体满意度,为4.86%,其次为教育质量,为4.09%。就贵州高校内部而言,除了教育质量维度指数之外,其余三个维度的满意度指数均为本科院校高于高职院校,这与全国情况恰好相反,也与安徽省高校不一致。[4]以上分析说明,贵州高校整体满意度指数基本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持平,但高职院校与全国差距较大,也低于省内本科院校;贵州高校在促进学生教育公平上值得肯定,但在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环境建设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而高职院校整体满意度指数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统计贵州本科院校教育质量各观测指标学生、教师满意度指数情况,结果见表2-2。
表2-2 贵州省本科教育质量各观测指标满意度得分
由表2-2所示,在所列的19 项“教育质量”满意度各观测指标中,除了“知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机会”“任课教师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任课教师与学生课外交流时间”这3 项观测指标的学生满意度指数低于教师之外,其余16 项均为学生满意度指数高于教师。方差分析显示,除了“学校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校实习教学环节组织情况”“学生参加有组织的课题研究或学术讨论的机会”“本科生上课获得本校知名教授上课机会”这4 项观测指标教师与学生满意度指数在统计上不显著(p<0.05)之外,其余15 项观测指标均在统计上显著(p<0.05)。由此可见,对于贵州本科院校教育质量各观测指标满意度指数,学生总体满意度高于教师满意度,且教师与学生对各项观测指标的满意度得分存在较大差异,说明师生对各项教育质量满意度认知上存在分歧,而全国本科院校学生和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认知结构基本一致,且教师在多个维度上满意度要高于学生,[5]贵州本科院校师生满意度在认知结构及师生满意度上与全国高校存在较大差异。
表2-3 本科院校师生最满意的5 项观测指标
表2-4 本科院校师生最不满意的5 项观测指标
由表2-3和表2-4所示,在学生和教师最满意的5 项教育质量观测指标中存在高度交叉,即“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准备充分”“学校开设的课程门类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学校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共3 项观测指数为师生共同选项,另外2 项观测指标的师生选项不同。而在师生最不满意的5 项观测指标中也存在高度重合,教师和学生均对“任课教师课外与学生交流的时间”“本科生获得本校知名教授上课机会情况”“学生参加有组织的课题研究或学术讨论机会”“教学方式特别吸引学生的任课教师人数”共4 项观测指标最不满意,仅有1 项观测指标师生满意指标未达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认为“任课教师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为最满意的5 项观测指标之一,但学生恰恰认为是最不满意,说明教师与学生对该问题看法不一致,师生沟通存在分歧。由此可见,贵州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师课前准备等教育质量方面师生比较满意,而在教师课堂教学表达与沟通能力、师生课外沟通交流时间、知名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学生参与科研和学术活动等方面的满意度指数还有待提升,且师生对各项最满意和最不满意方面存在一定的重合,且最不满意的重合度高。
由表2-5所示,在所列的18 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满意度各观测指标中,学生满意度指数均低于教师。方差分析表明,18 项教育质量各观测指标教师与学生的满意度指数均在统计上显著(p<0.05)。由此说明,贵州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对各项观测指标的满意度认知也存在较大差异,相对于学生,教师比较认可学校的教育质量,这与本科院校恰好相反。
表2-5 贵州省高职教育质量各观测指标满意度得分
表2-6 高职院校师生最满意的五项指标
表2-7 高职院校师生最不满意的五项指标
由表2-6和表2-7所示,在学生和教师最满意的5 项教育质量观测指标中存在重叠,“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准备充分”“学生顶岗实习收获大”“学校培养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效果好”共3 项观测指数为师生共同最满意选项,另外2 项观测指标师生存在分歧。而在师生最不满意的5 项观测指标中,仅有“任课教师课外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少”“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活动的机会少”共2 项观测指标师生均最不满意,而其余的3 项观测指标师生存在分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任课教师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满意度指数为最满意的5 项指标,而学生则认为是最不满意,而对于“来自行业企业的教师教学水平”和“本校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讲授实操课的教师情况”学生认为是最满意的观测指标,而教师则相反。这也说明教师与学生在以上问题看法存在较大分歧,从侧面反映师生平时沟通时间有限,沟通不畅通,信息不对称。可见,贵州高职院校在教师课前准备、顶岗实习安排、学生专业技术培养等方面师生比较满意,在教师课外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参加企业的技术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则存在明显短板和不足,且师生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存在较大分歧。
学生满意是高等教育满意度的关键和核心,根据上文得出的贵州高校师生最不满意方面5 项观测指标,统计贵州高校学生具体满意率情况,结果见表2-8。
表2-8 最不满意教育质量观测指标学生满意率,%
由表2-8所示,“高校教师在课外与学生交流沟通时间”“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是贵州高校本科生和高职生最不满意的方面,其中学生对“教师在课外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间”的满意率不到一半,有近30%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或“比较不满意”,而在“教师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方面,也仅有60%左右的满意率。从最不满意的5 项内容来看,贵州高校学生最不满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任课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间与技巧以及学生参加学术活动、技能训练与创新以及社团活动等方面。其中,本科生对“知名教授给学生上课机会”“参加学术活动”“任课教师授课方式吸引力”不满意分别占22.8%、18.4%和16%,而高职生对“参加企业技术改造、工艺创新等活动机会”“感兴趣的社团活动”以及“校企合作活动”的不满意分别占20.5%、16.5%和11.6%。由此说明,贵州高校学生对“教育质量”最不满意的方面主要在教师课外与学生沟通交流时间严重不足、课内的教学方式吸引力有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少及时反馈、学校在校期间很少有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科研学术活动或者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创新活动以及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等方面。
通过研究,对贵州高校教育质量方面的满意度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第一,贵州高校整体教育满意度指数水平介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之间,与全国高校情况相反,高职教育成为贵州高等教育整体满意度短板中的短板。第二,教育质量满意度是贵州高等教育满意度的短板,但贵州高校教师和学生对教育质量满意度各观测指标指数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全国高校不一致。第三,贵州高校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教师备课充分、顶岗实习等教育质量建设方面师生满意度指数比较高。第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参与创新活动、校企合作等教育质量方面是贵州高校的短板。第五,与全国高校相似,贵州高校师生课内外沟通交流时间严重不足,师生互动较少,师生沟通交流有待加强。
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推动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其核心和关键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关键环节的教学工作,它包括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师生的满意度调查,主动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并通过第三方机构等全面开展学校年度质量报告满意度调查。同时,各高校应用好用足满意度调查结果,及时研判学校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调整和完善学校教学工作,全面推进教育质量满意度调查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高校办学质量。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就在于培养各种类型、层次的专门人才,否则就等同于科研机构或其他文化机构,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回归大学培养人才的根本,并不是贬低大学科研的重要性,不但高水平大学教师应当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地方高校以及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参加一定的科研工作,因为教师从事适量的科学研究有利于了解科学前沿、提高学术水平和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回归大学的根本,所要求的是回到培养人才的根本上来,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改变不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6]高校应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正确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形成以高水平科研支撑引领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格局,全面提升高校办学质量水平,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深化高校评估改革。“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是促进高校提升办学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在当前开展的高等院校各类评估评价以及学校自我诊断评估中,应由评教师的“教”转向重点评学生的“学”,关注学生学习获得感与能力发展,加强对教师教学学术水平、学生创新能力、毕业生质量等评估指标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监测,将监测结果纳入评估考核,并作为政府评估或学校自我诊断评估的重要依据,推进学校评估诊断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
2.深化高校教师评价改革。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要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上实现差异化发展。相应的,评价教师的标准和方式也应当充分观照高校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在政府的宏观制度指导下合理地构建适合学校具体的教师评价制度,分类管理成为高校教师管理模式的新趋势。[7]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政策文件,为各高校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各高校应不断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加强学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注重质量导向,建立健全分类评价、开放评价机制,彻底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教师评价顽疾,充分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
3.建立完善教师培训培养与教学督导机制。研究表明,大部分教师认同高校教师职业维度包括研究与教学且同等重要,并认可教学具有较强学术性,但对博士学位应聘者实际考核时看重的是其学科学术意义,而对首先应具有教学学术意义的认同度普遍偏低。[8]且在高校教师职称聘任条件中,因教学质量评价相对困难,很少将育人作为职称聘任必要和充分条件,而科研业绩有相对成熟的评价标准,因此,科研业绩往往成为职称聘任的关键。[9]一直以来,高校对新进教师以及在职教师的评价重点在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很少关注教师的教学学术能力,大部分新进教师靠自我认知开展教学,教学学术水平有限。因此,各高校应结合教育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师发展、质量评估等管理部门的职能职责,配齐配足相关高水平专业人才,服务学校教育质量发展;应建立教师岗前培训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基本教学规范和教学技能培训,强化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培养。建立健全学校教学督导机制,配齐配足学校教学督导人才,不断强化教学的“督”,更应强化教师课堂教学的“导”,加大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力度。
4.健全科教融合管理机制。以高水平科研支撑和引领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这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形态和职能。[10]将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融于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是培养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11]因此,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加大科研资源向教学投入,组建科研教学团队,形成学科特色,扩大科研服务教学资源,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引领高质量的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对学生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科研前沿以及本课程专业知识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综合考核;建立健全学校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向学生开放的机制,为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提供机会和平台。
5.推动产学研合作。当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面临着服务社会的文化氛围不浓,学科特色凝练不够、与产业衔接不紧密,科技创新的定位不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机制缺乏等困境。[12]因此,应推进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横向合作,建立学生进科研院所的管理制度;推动高校与行业产业合作,强化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与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注释:
[1]孙冬梅,柳芸芸.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L 大学CCSS 调查数据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6):56-64.
[2]张男星,黄海军.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理论模型、工具方法与假设验证[J].大学(研究版),2017,(9):59-71+58.
[3][5]张男星,黄海军,孙继红,等.大学师生双重视角下的本科教育多维评价——基于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9,(7):70-77+103.
[4]杨奡,张家年,陶元磊.安徽省2018年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与政策建议[J].大学(研究版),2019,(4):59-67.
[6]潘懋元.从“回归大学的根本”谈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4):1-2+9.
[7]牛风蕊.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教师管理模式的困境与变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51-53.
[8]颜建勇,黄珊.大学教师教学学术与学科学术耦合发展的现实图景分析——基于14 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2019,(6):85-90.
[9]李泽彧,陈杰斌.论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基于地方本科院校制度文本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9):64-69.
[10]马海泉.科学研究与现代大学[J].中国高校科技,2017,(7):4-6.
[11]王荣明,陈学慧,牛珩,等.科教融合理念下的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8,(10):49-51.
[12]屈振辉,李秋艳.地方高校产学研用一体化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8,(11):91-9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