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文沛霖 杨法礼
15年前,中秋节后的一天,一位12岁的男孩正和小伙伴在山上玩。爸爸叫住他,让他下到宽仅20厘米,深40米的地缝中去营救一个两岁小孩。在经历了艰苦的7个小时以后,小孩终于被成功营救,12岁男孩被誉为“矿山小英雄”,他就是第三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之一的张喜忠。
2001年,一家报纸以《“小英雄”为何变成“街痞”》为题,报道了21岁的张喜忠的状况,文章说昔日的“矿山小英雄”是出于金钱诱惑,被父亲逼着救人的。文章还说自从进入职业中学后,张喜忠旷课、打架,成为一名“差生”,毕业时参军政审不过,沦落街头。这篇报道一登出,立刻被多家媒体转载,并引发社会热议。不过,据张喜忠讲,这家媒体并未采访过他本人。
张喜忠,这位曾经的少年英雄身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带着重重疑问,记者踏上了寻找张喜忠之路。
救人动机
在应县,记者终于见到了张喜忠。此时的张喜忠,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眼神天真明亮、满脸稚气的少年,他目光涣散暗淡,僵硬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尽管实际年龄只有27岁,可看起来要比同龄人大很多。3年前,张喜忠结了婚,现在夫妻俩和女儿暂时寄宿在母亲次怀珠家,妻子没工作,他一人在乡里的陶瓷厂打工。
那些曾给过张喜忠荣誉和光环的“十佳少先队员”奖牌、奖章,以及一大堆各式各样的荣誉证书被张喜忠放在一个行李箱里,满满一箱,尘封多年,没动过。
在记者的要求下,张喜忠再次打开箱子。那些过了很多年依然新鲜的奖章和证书,在他的眼里似乎已经没有一点意义。看着张喜忠翻出一本又一本的荣誉证书,身为母亲的次怀珠嘴里不停嘟噜、埋怨;张喜忠的妻子抱着女儿,看着这些摆了一炕的证书,陌生而又好奇,她是第一次见到丈夫保存的这些东西。在记者的提问下,张喜忠用超乎平静的语调开始了讲述——
我记得,救人那天是星期日,刚过完中秋节,1992年。一大早,我就和几个同学一块上山玩。在下山途中,我们发现山坡上围了好几千人,不知在做啥,就凑过去看热闹。我们挤了进去,看见龚喜喜(编者注:被张喜忠救的孩子)的妈坐在那儿哭,我听旁边的人说,她孩子掉到地缝里去了。
其实,在我过去时,已经有好几个大人下到地缝里了,他们是把地缝一点一点地凿宽下去的,但是在快接近孩子的时候,地缝只有20来厘米宽,周围是岩石。大人们就传话上来,说需要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瘦一点的,下去救人。
那会周围和我一样大的孩子挺多的,大家都很害怕,不敢下,我也没想到会是我。巧的是,当时我爸也在那儿救人,他看见我后,就过来问我,你敢下吗?敢的话,爸就用绳子把你拴住放下去,几个叔叔都在下面,别怕。
平时我挺贪玩的,小孩子嘛。我说,要不下去试试,救得上来救不上来也看一下,实在救不上来,我也没办法。其实,问我之前,我爸也问过我哥敢不敢下,只是他年龄比我大些,身体也胖了,估计下去也没用。
那天我穿着一身校服,天气也不算冷。可下到二三十米时,我开始觉得冷起来,周围墙壁都结了冰。我想,既然下来了就坚持到底。下到最后一个有大人的地方,那个叔叔给我说,孩子就在下面,但我也看不清楚他在那儿,只能凭声音判断他的大概位置,你接着往下找。
我接着下了十来米吧,也下不去了。那个位置太窄了,就叫上面传了把斧头下来,把岩石一点一点地砍开,身体斜着才又往下去了一点。我拿着手电筒照了下,终于找到了孩子,他被一块岩石挡着。当时他几乎被上面凿落的泥土和岩石埋住了,只有一些衣服露出来。最后我用铁钩把小孩的衣服钩住,送他上去,盖在他身上的泥土哗哗地往下掉。这时,小孩哭了起来,我心里一下就踏实了,他还活着。
我上午11点下的地缝,到晚上6点才出来,下面很冷,冻得我几乎失去知觉,头也被冰锥刺破了,血流了一脸,现在眉头上还有伤疤。出来时,人群都散完了,只有我爸爸和弟弟在那儿等我,他们赶紧用被子裹着我。回家后,倒头就睡,第二天下午才醒来。
他的讲述显然是清晰而有逻辑的,再现了当年地缝救人的真实细节。不过,在张喜忠的描述中,他救人的细节和《“小英雄”为何变成“街痞”》一文中完全不同,那篇文章中说,当时龚喜喜的母亲向周围人求救,并称谁救出自己的儿子就给谁1 000元奖励。而家境困难的张明(编者注:张喜忠父亲)受到利益的诱惑,以严厉的口吻命令儿子下去救人。记者重提此事,张喜忠给予了明确的否认:“我爸没逼着我下去,也没拿过龚家一分钱,只是后来他们花了20块钱给我买了件夹克,不过,我们家也买过一些罐头去看龚喜喜。”
马老师是大斗沟煤矿小学的老师,当年是他替张喜忠申报的十佳少先队员,他说:“龚喜喜的母亲当时确实是说过这句话,不过说这话时,张喜忠并不在场。而且那时市场经济还没怎么兴起,大家并不太看重钱,张家和龚家又是邻居,互相帮助很正常。即使想拿,那会龚家也拿不出1 000元,矿区很穷。”
张喜忠的大伯也表示,据他所知,张明没拿过龚家的钱,“我这兄弟,他的为人我很清楚,非常爱帮助人。”
尘封15年的记忆里,很多细节已经变化了。不管是当事人的叙述还是见证人的印象,都不足以揭示真相,或者都有让人怀疑的地方。但是,张喜忠到地缝中去救人的事情,却是千真万确的,而且当时他是一个懵懂幼稚的少年。失事儿童的母亲在情急之下许下重诺,也是情理中的事。张明是不是因为奖金而让年幼的儿子去救人,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荣誉突袭
成功营救出龚喜喜后,大斗沟煤矿所在的同煤矿务局集中表彰了参加这次营救的人员,但此刻并未将焦点全部对准张喜忠。
不过就在救人事件发生一个月后,突然间一大批记者造访大斗沟煤矿小学,有中央来的,也有省市来的,一场塑造英雄的行动就此展开。老师、校长、矿长……每一个能够管住张喜忠的人都要求他背稿子。“稿子的内容是救人的经过,有十几篇吧。”张喜忠回忆说。
当张喜忠不经意间被称为“矿山小英雄”后,他面对的是无休止的演讲、颁奖、采访,为了增强宣传的效果,他下地缝救人的事迹被不停地添加改变着,“他在不知晓地缝内是否有瓦斯,是否有垮塌危险的情况下,主动请缨救人”等等,就这样,少年张喜忠被塑造成了一个继样板戏时代之后的又一个“高大全”形象。而这些荣誉和不实的宣传,远远超出了一个少年所能承受的心理范围。
被评为十佳少先队员,对我影响蛮大,转学后,我在学校里做什么,老师一般不会管我,你要好好学呢,他们多教教,调皮捣蛋呢,他们也不过问。
那会我总感觉自己就跟平常人不一样,好像背后总有几双眼睛看着我。你干点好事,大家会说,英雄你又干好事了;要是一打架,跟同学们吵架呢,大家又觉得你怎么能这样做。反正自己浑身不自在。其实,我从小顽皮,班上好事有我,坏事也有我,打架离不了我,但学校里劳动我也比别人多干点。
学习成绩平平的张喜忠,为了应付频繁的活动,不得不再次压缩学习时间,突然降临的光环也使他感到无所适从。新区二小的老师们感到这个十佳少先队员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调皮捣蛋的他让人颇为费神。
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的困难,经过矿务局团委的安排,张喜忠进入了同煤第二职业中学,这是一所私人办的预备役军校。马老师对这件事有他的看法,他认为,按正常程序,张喜忠是应该先读初中,然后再读职业中学的,可张喜忠从新区二小毕业后,直接就读了职业中学。
原本学习不好的张喜忠走进了管理松散的职业中学,让本来就缺乏约束的他,渐渐地偏离了轨道。
上军校那会,我开始经常逃课,偶尔也打架。可我觉得这不算过分,职业学校就那样,大家都逃课、打架,我也不是特别的例子。里面很多学生都是花钱来读的,有的两年的课,只来读一年,最后来拿个毕业证。
毕业的时候,我没能参到军,表面原因是政审没过。其实是自己没和校长搞好关系,二来是家里没钱,参军是要花钱送礼的。在第二职业中学的时候,还有记者来采访我。那会记者一来,老师们就喜忠长,喜忠短的,像是为学校争荣誉;可记者一走,老师和校长对我又是另外一种态度了。好像走到那里荣誉比我这个人还重要。
后来,我又转到大同市第一职业中学。这会又赶着我爸妈离婚,什么心情都没了,读了一年半,就退学了。
在对马老师和张喜忠大伯的采访中,他们都说到了同样的事情,张喜忠的发展变化,家庭因素有很大影响。张喜忠的家庭一直都处于贫困状态中,全家5口人靠父亲张明一个人养活,而且张明后来在一次事故中砸坏了右腿。据张喜忠回忆,父母经常吵架,甚至打架,家里有什么好的东西都被他们砸坏了,孩子学习的事他们几乎不管。
“这里很穷。”马老师感叹到,“别看我们是挖煤的,有些矿工家连煤都烧不起。”
普通生活
参军梦破碎,父母离异,张喜忠只得自谋生路。他曾在河北一个火车站给人扛包,这活他干了一年半。后来又在一个小煤窑做了一年多,由于煤气中毒而离开。建筑工、摩的司机……为了糊口,张喜忠不得不做许多费力而挣钱少的工作。
“现在我在一家陶瓷厂打工,给碗贴花什么的。”张喜忠说。
其实,张喜忠这几年一直在尝试着顶替受工伤的父亲的工作,也以曾经是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的名誉,希望矿务局给他安排正式工作。“上面推来推去,说我这事太久了,当时的领导现在也已经换了。”张喜忠说,“挣的钱很大部分都花在找工作上,也没跑出个结果。”张喜忠的大伯讲,他也曾带着弟弟和侄儿去找过市长,想让上面给侄儿安排个工作,可被门卫挡在了大门外。
采访中,只要看到女儿,张喜忠的脸上就出现灿烂的笑容。他的女儿叫张佳涛,其中的“佳”字似乎和十佳少先队员有某种联系。记者刚说出这样的想法,张喜忠立刻否定了,他说只是巧合而已。他希望女儿将来学唱歌,“我喜欢流行歌曲,有时也哼哼。”
“佳佳,给叔叔唱个歌!”张喜忠逗着女儿,他满是皱纹的脸上皱纹更多了。可是谁也看得出来,他感到自己很幸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