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刘文静
内容摘要:中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关键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培养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学生思辨阅读能力的发展。本文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有关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理念,结合语文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提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阅读能力的几个基本策略。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辨阅读 培养策略
读书贵思,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在中学语文阅读内容中,学生所接触的是古今中外几千年来世界各族人民所创作的作品,涉猎的种类多、涵盖的题材广。文本内容包含着大量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有利于对中学生思辨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文本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营造宽松环境,促进思辨阅读
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和家庭环境几个方面。相关研究者已经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很多环境因素都与人的创造性紧密相关。具有思辨想法的人提出来的观点往往可能会偏离我们的文化常模,如果外界环境是赞成、支持的氛围将会给思辨者的心理带来安全感,这有助于保护和激发思辨者的创造性思维,反之则可能会使思辨者的心理和思想受到压抑。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太注重理性知识的传授或标准答案的分析而排斥其他的方面会压制学生思辨能力的发挥。[1]因此,营造有利于学生轻松交流的教学环境是促进中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而言,首先,语文教师应该进行民主式的教学,放弃权威式的解读和分析,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自由,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文本并尝试用不同寻常的方式解读文本[2],形成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创新性想法的课堂氛围。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学生自己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取消对课文趋同理解的阅读提示,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理解并钻研文章,形成自己对文章的创新性思辨阅读,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头脑风暴等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其次,改革评价方式,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积极思索情况和思辨能力发展情况。例如: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阅读笔记、独创的文学作品、小组讨论成果、改编的剧本稿、创新性提问等等,全面记录学生在思维上的发展轨迹;丰富考核方式,全面而科学的衡量学生的发展。文本阅读练习中教师可以适当减少死记硬背、模板化、套路化的测试题,增加创新性、逻辑性问题的设置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最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优秀的文学作品里蕴含的创新思维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结合自身的经历,阅读起来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教师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与观念。当学生在某个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时,教师应及时的给予肯定、鼓励,使其维持浓厚的兴趣与较高水平的动机水平,当学生的想法异想天开时,不是进行指责、讽刺、挖苦,而应当首先肯定其大胆的设想,然后进行合理的引导。[3]努力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使每个学生都敢于思考,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树立其的自信心,激发创新意识,培养思辨能力。
二.培育質疑释疑意识,激发思辨动机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最好的办法是质疑。首先,质疑释疑在阅读中起到导向的作用;其次,可以促进积极的信息加工活动;最后,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4]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要调动和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要给学生提问创造必要的条件,引导学生于无疑处求疑,挑起矛盾质疑,抓住分歧质疑,通过讨论解疑。[5]从而改教为学,变讲为疑,以疑导学,使学生之间的思维观点相互碰撞放射出新思维。
从古至今的教育家们都强调读书贵思,熟读精思,精思要旨。现代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包含着六种心理动作:发现、识别、认同、组建、扩展、记忆。这一研究成果为我们揭开了人类阅读过程的奥秘所在,也让我们明白阅读不是仅仅机械的浏览全文,而应该是利用自己的大脑内部语言去对原文进行加工和改造。阅读离不开思维活动,可以说思辨是阅读的灵魂。
问题是思辨的起点同时也是思辨的动力。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处,从而产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这些意识又不断催促着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会思考质疑才会产生进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灵活运用质疑教学法。这里的质疑教学不是指教师代替学生质疑,更不是教师引导学生朝着老师课前准备时所预想的问题方向去质疑。现在的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经常带领学生从教师引导的角度去对文章进行质疑,课堂所提的问题也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的,学生缺乏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质疑思维,有的学生在课堂不敢提出自己的真实问题,而教师也极力避免课堂上出现与自己教学设计无关的提问。
究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教师主导式课堂采用的牵手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产生惰性思维,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思考,从而选择顺从教师的牵引方向。其二是教师未在课堂上营造出大胆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真实性问题的条件。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意识的关键是教师要积极调动并保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并且给学生创造提出内心真实问题的条件,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玩味文章,去思考,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以学生的疑难导学,教师变讲解为激发疑问,以学生的真实问题或疑难分歧处进行讨论答疑。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氛围民主活泼,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阅读教学中并不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而是要让学生能学会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质疑,提出具有创新点、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有耐心的进行启发、示范、点拨,而最终目的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时能自我思考,自我阅读,自我学习,自我解决疑难,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
三.多元解读文本,教授创造技法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与教师进行对话,教师从对话过程中培养学生多元解读文章的思维,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他人所未发现的角度,并从多个角度去重新解构问题。教师应该依据阅读的文章,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致力于使自己对文章的创新性解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去激发学生思辨阅读能力。此外还应当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的看待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提不出有意义的问题时,教师要作提问示范,要启发、点拨、诱导,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少而精,能对准重点难点,能引发创造思维,达到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自身有多元解读意识,先对文章从多角度进行创新解读思考,进行多元创新阅读教学设计,对文章进行解构阅读,才能启发学生进行思辨阅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选取恰当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多维度思考,使用思辨型的教学范例和模式,如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
例如蒋军晶教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提出了“消解、去中心、去同一性”努力建构学生对文章的多元性、思辨性解读。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巧妙的将课文的结局进行改变:他在带领全班同学梳理了全文之后,提出了一个涵盖全文的问题:“你是否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并设计了三个不同的事件结局来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第一个结局是课文原文中的喜剧性结局:这位父亲不顾警察和其他父亲的劝阻坚持在废墟中徒手挖掘38小时后他最终拯救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14个孩子,第二个结局是他最终找到的只是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第三个结局是他最终不但没有救出自己的儿子反而引起爆炸葬送了自己的生命。[6]面对第一个结局,学生们对文章中的父亲无不充满敬佩之情,可当结局改变之后,面对与课文截然不同的结局,教师提出:同学们依旧认为课文中的父亲伟大吗?此时,同学们的思维开始变化了。当残酷的结局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观点分化了,开始对文章进行自己的思辨解读,激发了多元思考的火花。有的学生依然坚持认为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因为他坚持、坚强、坚守信念,不顾个人安危也要和儿子在一起,体现了父爱的伟大;有的学生开始认为这位父亲不够理智[7],他的行为体现了他不珍爱自己的生命,这可能是由于他过度悲伤而引发的失常行为。在课堂上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种意见自由表达,互相推翻,互相激发,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激发了许多的新知识、新思维、新灵感,课堂像是一个信息发布会,同学们在这里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理由,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了思辨阅读能力的同时思維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创新教育与青少年创造心理素质的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21-26.
[2]杨柳.论创造力及其培养[J].大东方,2016,(3):1.
[3]刘电芝,孙泽军.创造性及其培养[J].学科教育,2001,(01):19-23.
[4]胡超霞.论中学课文的反思性教学[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6,(09).
[5]王艳艳.农村初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个案研究[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6,(8):3.
[6]李红娴.语文智慧课堂的构建[J].教育科研论坛,2010,(08):40-41.
[7]蒋军晶.老师,让我们学会解读文本[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07,(7):4.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