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7
周雨秋
内容摘要:《应物兄》里代表国外儒学研究的程济世与代表传统儒学研究的芸娘的有一个不谋而合观点——“传统的变化、断裂,如同诗歌的换韵。任何一首长诗,都需要不断换韵,两句一换,四句一换,六句一换。换韵就是暂时断裂,然后重新开始。换韵之后,它还会再次转成原韵,回到它的连续性,并最终形成历史的韵律。正是因为不停地换韵、换韵,诗歌才有了错落有致的风韵。每个中国人,都处于这种断裂和连续的历史韵律中”。①本文认为,书中所谓历史韵律应有三次换韵,一在“故纸堆”,二在儒学界,三在知识分子。
关键词:《应物兄》 儒学 知识分子 换韵
《应物兄》是李洱的一部鸿篇巨制,它以“应物兄”作为轴心人物,上下勾连、左右触及,展现一幅丰富多彩的当代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生活画卷。目前对《应物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方面,本文则意在探究书中多次被提及的“换韵”的多重意蕴,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整个时代对传统的延续或改变。
一.“故纸堆”的换韵
每一个初读《应物兄》的人,大抵都会赞叹李洱仿若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从故事细节到日常生活再到人物的种种交锋,作者广泛地引经据典,加入词曲、书法、绘画、音乐、戏剧种种元素,被评论者赞誉为“以知识入小说”。当细细品味时,书中不少典故的运用与解释又是知识分子们根据对话的场合与对象而发生变化的,所谓“腾挪变化”、“与时迁移”就是如此。最具典型的还属程济世关于儒学的文字游戏。
听闻中国计划生育遭到美国人的反对,程大儒举出了孔子、孔鲤、孔伋三代单传的儒家传统,又以包饺子的方法比喻中国与美国现代性的不同——中国包饺子凭的是经验,面硬了就加水,软了就加面;美国人包饺子要面多少、水多少、问得清楚;中国人处理的是变量,西方人处理的是定量,这就是中国之“道”。另外,他把自己五十五岁二婚时在某方面的功能障碍说成已经达到孟子所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的境界。在香港应邀参加学术演讲时,居然谈到儒学的“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甚至可以用在男根上。其他人物也深谙此本领,书中不少笔墨写知识分子们关于“犬”“狗”之别、“美女”“美人”之辩,更有甚者通过儒驴、回驴发展到佛驴,还有文人的驴脾气,将驴与孔子、儒家相提并论。
不少评论家对此感到不满,认为李珥纯粹是在卖弄琐碎且无用的学识,我却私以为这恰是当下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那些历史悠久的文字,也许在人们谈笑间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那些零碎且被视为无用的典故,我更愿意称它们为“故纸堆”的换韵,换韵就是暂时断裂,然后重新开始,尽管有时候换韵会让人感到“声与意不相谐也”,抑或有“吊书袋”的嫌疑,但始终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种种因子。就像程济世对子贡庭院的评论:“要有月光花影,要有济哥鸣唱,要有闲笔,要有无用之用。”②李洱自己也曾说过:“‘吊书袋对我来说,還有一个目的,就是增加小说的互文性,以使站在话语的交汇点上,与多种知识展开对话。在我看来,这也是激活小说与世界的对话关系的一种手段。”③
二.儒学界的换韵
《应物兄》全书实际上是一幅围绕太和儒学研究院的建设与人员调动而徐徐展开的儒学界的时代星图。张载《正蒙·太和》:“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程济世认为太和就是宇宙万物相互关系的最高境界,且儒学本来就是天大的事,要理直气壮,当仁不让——赋予了太和儒学研究院乃至整个儒学界极高的地位。
然而高处不胜寒,如今的儒学界,不再是孔子带着一群纯粹信仰着儒家思想的弟子们去周游列国,一言一行间都渗透着哲思的精神家园了;而是一个政、商、学三界交错纵横的复杂体系。作者花大量篇幅描写了新学院筹备期的一系列人才引进和人员调动,且一开头就展现出了一副混杂着上下级关系、师徒情分以及姻亲关系的学院人事图谱,实际上暗讽着当今中国学院的运作潜规则。关于后来太和研究院的人事安排,来自不同领域的人都想分一杯羹,其中一个富商便想将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妻子给安插进去,应物兄不禁无奈地暗想道:“一对姊妹花,两个姘头。一对神经病,两节朽木。从她们当中挑一个进太和研究员?这是挑朽木来雕?还是糊粪土上墙?”④
再来看看书中儒学界里的各色教授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在作者充满讽刺意味的笔下,丁宁、吴镇这样缺乏真才实学却又想着有所作为的人物比比皆是,他们想写出一部新作品时,不过是左右手并用,这本书里拿几句那本书里凑几段罢了,而真正有着渊博学识的教授们却是处处遭人排挤。葛道宏在会议上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教案要用英文书写,再过几年就必须用英文授课……也许这只是夸夸其谈,但邬学勤教授却当了真,他虽不会英文,但他研究了一辈子屈原,在全世界赫赫有名,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提议说说屈赋中的植物花卉连植物学家都搞不清楚,如何能翻译成英文呢?却换来无情嘲笑,一气之下竟学屈原跳了河。还有既是格致翰林,又是人文翰林的双林院士,为祖国默默奉献了一辈子心血,年轻的人们却只抛给他不屑一顾的冷眼,一个后生道:“他现在有多种身份,但没有一个身份对我们有用,是不是这样?”其他的人也都异口同声地附和着。这异口同声,造成的效果并不是庄重,而是轻佻,而是盲目,而是不假思考的随身附和,而是作者想要揭露的儒学界经过时代“换韵”之后的失落。
三.知识分子的换韵
不论在哪一个时代,学界的大环境总是深深影响着知识分子的精神与生存。书中的芸娘说:“一代人正在撤离现场。”⑤笔者认为,本书所展现的格局就处于前一代人正在撤离、而后一代人还未上场的局面,而应物兄就是这一局面知识分子群像的缩影。
关于“应物”这个名字,每个人好似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最初由应物兄的初中班主任所取:“……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文德斯也认为,“应物而无累于物”是应物兄的终极语汇之一。程济世则解释为:“以物为兄,敬畏万物。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心存敬畏,感知万物,方有内心之庄严。”自号“五一居士”的释延源想到的是欧阳修的“无常以应物为功,有常以执道为本”。书里却未曾清晰地提及应物兄本人的认知,他或是无奈地自嘲无法做到“无累于物”,或是在心底暗想“我是既应物又执道”。
但或许李洱早已将“应物”潜藏于应物兄一生的轨迹当中。小说封面上有一句带有“应物”的文字,恰好对应了汉语大辞典上的两种解释,也暗示着小说内容。上册“虚己应物,恕而后行”,出自《晋书·外戚传·王蒙》,应物犹言待人接物,意在说待人接物应有的态度和要求,慎言慎行,而上册内容就是主要寫来自不同领域人物的出场,应物兄如何面对各色人等;下册“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应物解释为顺应事物,意在顺应事物而变化发展,对应着下册讲述在时势与人事的变化之下,应物兄如何解决各种各样的难题。
应物兄本人无疑是具有真才实学的,太和儒学研究院可以说是他的一个梦想,但现实环境的种种喧嚣,早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仁德路”和“仁德丸子”的专门研究、济哥灭绝又重生的闹剧、争夺寺庙敬香权的大动干戈、富商黄兴的一头驴或一匹马的饲养、还未建成却已被政商学三界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太和研究院……种种琐事,已让应物兄身心俱疲,甚至有了离开太和研究院的想法,但诚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无法“无累于物”。在纵向的时间轴上,他是两代知识分子换韵的中间人;在横向的空间轴上,他是以程济世为代表的国外儒学和以芸娘为代表的传统儒学知识分子交接人,正因如此,应物兄身上才积聚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
应物兄最后死于车祸,带着他的学富五车与未完成的理想。作者或许用这一代知识分子生命的换韵暗示着对下一代的期盼,“‘我认为知识分子写作必须坚持批判立场。当被问及对知识分子写作的看法时,李洱这样说。他强调知识分子角色定位的公共性:‘关注自己的生存群落的肯定不是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来说,‘我就是‘我‘他也是‘我,这二者同等重要。”⑥李洱认为作家的这种批判不能仅限于自身的狭小领域,而应该面向整个社会整体。虽然书中描写到程刚笃、易艺艺已在时代的欲念里畸形化了,但仍有费鸣、文德能、陆空谷等人,他们的未来还有无限可能,也许他们能摆脱掉学术研究之路上的种种桎梏,带着批判的精神向上走,谱写新一代知识分子的独特韵律。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应物兄》作品的主题固然在于“换韵”,但事实上,本书所体现出的几层韵律也并不完全统一。“故纸堆”与儒学界的换韵都是当下社会现实状态的产物,但前者在于韵律的连续,后者在于韵律的断裂;知识分子们则研究着故纸堆、重构着学术界,在时代更迭与换韵中探索着儒学的未来。
注 释
①李洱著:《应物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29页.
②李洱著:《应物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40页.
③李洱著:《问答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207、208页.
④李洱著:《应物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730页.
⑤李洱著:《应物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905页.
⑥张旭东:《论李洱小说的“知识分子书写”》,《当代文坛》2010年第5期.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