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佛教文化与王维的禅意诗

时间:2024-05-07

汪天雄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詩佛”之称,后苏轼称赞其诗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其《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终南别业》,《使至塞上》等作品都是令人朗朗上口的。王维其生平所作诗歌,早年间作品气魄宏大,豪放恣肆之态溢于字里行间。及至晚年,历经安史之乱后,诗风斗转,语意平和清宁,闲适淡漠,禅意盎然。王维与佛教文化的精彩结合是十分值得探索和深思的。

关键词:佛教文化 王维 诗风变化 以禅入诗

研究佛学专著,结交名僧并一度流行于唐代士人阶层(《维摩洁经》这本佛学著作很受唐代士人欢迎,王维其字跟这本书的主人公有很大关系)。王维也正是受到当时佛学理论的影响,早年就精研佛理,及至晚年以诗化禅,写出了许多精妙空灵的诗句。在王维晚年的一些诗句之中,透过文字传递出来一种以禅入定,灵慧脱俗的精神境界,“这是中国人在接触到佛教大乘教义后达到的心灵状态”(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诗佛”,是由一位伟大的诗人,以及一个伟大的宗教共同铸就的光辉符号,是他们的精彩结合。

一.王维其人与佛教渊源

1.唐代诗史上的大师——王维

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且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王维的五律和五、七绝造诣最高。是研究唐代诗歌所不可跨越大师。正由于他常以一位坐禅者的目光观览万物,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

2.王维与维摩洁居士

王维字摩洁,其号摩洁居士。古代诗人中字与号相同的,恐怕只王维一人。为何他如此钟意“摩洁”二字,要从引言中提到的《维摩洁经》说起。《维摩洁经》是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一,因经中的主人公是维摩洁居士而得名。王维接触到这本经书后,了解经中这位维摩洁居士的事迹,对其能对境而不生境,处相而不住相的精深境界折服,引为楷模。又逢其名单一个“维”字,因此字号皆取“摩洁”二字,恰合为“维摩洁”。王维其母更是潜心佛事三十年,师从禅宗北宗神秀的高足大照禅师,这对早年王维亲近佛学,钦慕佛教名僧有很大影响。

3.王维与《能禅师碑》

《能禅师碑》及其序文都是王维受神会所托,为六组慧能撰写的一篇碑文。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与其母有很大关系),研究佛理,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禅宗,才有了《能禅师碑》其文。作为现今最早的有关慧能禅师的史料文字,文章清晰简练地记载了慧能大师的一生。在这篇文章中,王维对慧能以及南禅思想进行了精辟的阐释,同时更展现出了王维融汇佛理,明悟大道的智慧。

序文中写到:“无有可舍,是达有源。无空可住,是知空本。离寂非动,乘化有常。”可见王维对佛教“空”,“无”,“舍”的思想继承和发挥的很深刻。“有”,“无”即是二元对立,又二位一体,相形互生。无有即无,有无则无,万物皆无,可“舍”即“空”。人之本源由无生有,本来是无,谈何舍与不舍。少年时的王维没有功名,便想去求取功名,得到功名后又获罪被贬,几经反复,正像“无”与“有”在流转不停,所以王维对此是深有领悟的。来时无,有也归无,不如守无,知无则坐空。此句后半部分则阐述得更为出神入化,“离寂非动,乘化有常”,“寂”与“动”是二律背反的,按照常人理解,世间万物,非黑即白,不是则非。在佛学的逻辑观里,是没有绝对的统一与对立的,离了“寂”境,则为“非寂”境,是否达“动”境不可知(一如“诸相非相”)。“乘化有常”则又反映出佛教所认同的自然观,顺其自然,有常定性。

见微知著,王维对佛理的研究,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在《能禅师碑》及序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足以笃信,维其人不仅是诗才过人,更是深明释教教义,已达真境。

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是唐诗史上一颗闪耀的明星,是隐逸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不仅如此,他还精通音乐,兼善书画,以致于他的诗法如笔法,语意顿挫处,自有山风徐来,碧溪涓涓。画面玲珑有致,坐落谐恰。

1.诗画合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在山雨初歇,清新宁静的山水中,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乐趣,精神升华,空明无滞,自然美与心境美融汇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的纯美诗境,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物玲珑不可名状。

2.空明宁静的心境与画面

空明的心灵境界和王维在绘画上的成就,使得他能以画家的敏锐视角去观览万物,对自然的极致观摩,对动态自然景色的灵敏捕捉,春光秋色,体察细微,和悦宁静的画面跃然纸上: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

日落天昏沉,愈显江湖白;潮来漫天地,天地水共青。一者色彩黑白相衬,一者青色相生。日色暖,松林青色浓重生冷。“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淡远朦胧,云烟变幻,如泼墨渲染画面。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才情,描天地物态,宁静优美而空灵出尘。

三.以禅入诗

王维精修佛理,取字号“摩诘”,以名僧大德为楷模,为南禅宗师慧能撰写碑文等,都足以见得王维与佛教的渊源颇深。晚年王维的诗歌更是在以往的唯美清新山水的格调上融入了禅意,杂糅进去许多心灵境界的感悟。“空”、“无生”、“无我”、“坐禅”等概念在右丞之诗中多有体现。

1.“独坐之禅”

王维《哭殷遥》诗中说:“忆昔君在时,问我学无生。”晚年又作《秋夜独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无生”之说源于大乘佛典般若空观,是“寂灭”和“涅槃”的另一种说法。学无生的具体方法便是坐禅,静坐澄心,平思淡性,让心力皆空,意识主导对外界的感知,也既是直觉反应。

这种坐禅定性的精神对王维诗的创作影响极大,当他们从坐禅的静态中出来后,习惯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让诗人的辞藻别具慧眼,灵气十足,不落窠臼。达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诗格》)的意境创造。《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水穷尽处,也即是空若无人之处,人无意而身自往,这便是直觉。云无心以出岫,心无虑以值林。心领神会之处,是“无”,谈笑忘忧之处,是“无”。淡泊闲适,动极归静,静极生动,二位一体,相形相生。这便是诗人内心的写照。内心之禅,与心外之物和光同尘,化作山水诗意,便是天光云影、“萧萧马鸣,悠悠辔旆旌”之态了。

诗人王维心生坐禅意义,便有独坐之好。将坐禅的意味由枯燥寂灭之感转化为唯美而意境深刻的画面。《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静极思动,诗人从幽暗的室内坐禅状态中出来后,合着悠悠琴声,朗声吟唱。深林寂寂,无人问津之处,有明月相伴,对影畅歌。坐禅得禅,抚琴得乐,两相守望,人生闲适如斯。

在对山水的描绘中,也能折射出清幽的坐禅趣味,《秋叶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在幽寂的室内静听万籁,在闭目坐禅屏蔽视觉的状态下,诗人静听落叶飞花,虫鸣响石。超然物外以听天音,神游宇内俯仰众生。

2.“无我禅”

晚年的王维隐居于辋川别业,“气和从容,心静如空”是对他晚年的真实写照。《山居即事》写到:“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把隐居生活中的心态描摹的十分传神。诗人好静而不厌寂寞,独来独往体察外物之美,确实已达“无我”境。

其作《酬张少府》有言: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无意世事,只顾山林。清风明月相伴,万物走兽为邻。深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如释重负的自由感,这种自得和平淡常人难及。

王維自甘寂寞,寄情山水,在一片春明锦绣的诗卷中,忘怀得失,摆脱尘世超然物外之感,展现的淋漓尽致,隐世枯坐不觉单调,只有难以言说的优美动人。

四.结语

是偶然也罢,是因缘也罢,王维超绝出尘的诗情与精深玄妙的佛理彼此交融,熔铸出了一尊“诗佛”。跨越一千多年的时间长河,特挑选出王维的作品陈与案前,以平和的心境去捕捉诗人当时的心态,观感等,力图解读藏在诗句中的人生禅意,借此为我们活在当下的人寻求一种冲和平淡的生活态度。一味的远遁山林,逃避现实不可取,而王维也罢,维摩诘居士也罢,他们教会我们对境而不生境,处相而不住相。不苛求,不贪慕,享受当下,发现乐趣,积极进取,从容面对。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

[2]杨义.中国诗词经典.王维[M].岳麓书社.2005.8

[3]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黄涛.王维精品全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

[5]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文华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