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谈《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情

时间:2024-05-07

内容摘要:亲情、爱情、友情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浓厚、甜蜜、纯朴的,然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却“情”非所然,各种“情”在“钱”的驱使下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在此笔者简要谈谈该文中的“情”。

关键词:亲情 爱情 友情 《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漠泊桑以其精妙的笔法塑造了菲利普夫妇和于勒这几个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从而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了19世纪法国社会被金钱严重异化、扭曲了的“变形人性”。亲情、爱情、友情对于人来说应该是浓厚、甜蜜、纯朴的,然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却“情”非所然,各种“情”在“钱”的驱使下已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1.亲情。于勒是菲利普的亲弟弟,理应兄弟俩平等相待、和睦共处的,且哥哥得多关照弟弟。可现实却是弟弟被赶出家门,兄弟亲情已荡然无存,完全泯灭。这在三个方面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一是于勒被赶离家。于勒为什么会被“打发”走?原因大概有两点即,整个家庭“拮据的生活”,以及于勒“行为不正,糟蹋钱”,“把自己应得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而且“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如果前者是“我”亲历的,可信的话,那后者只是“据说”而已,信度待考。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菲利普夫妇在收到于勒的海外来信时,于勒过去这个“全家的恐怖”突转为“全家唯一的希望”,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有办法的人”。菲利普夫妇这种对于勒前后态度截然相反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比中不难发现,其突变的根源在钱,有钱,则好人一位;无钱,则一无是处。这种“唯钱是变”的性格一览无余,所以后者的原因是不是菲利普夫妇夸大事实或人为编造,值得怀疑!如果情况属实,那于勒也是不应被驱的,兄嫂应担负起教育、引导的责任;如果是菲利普夫妇歪曲事实,则更可见其用心何其毒也!如果仅因生活拮据而将于勒驱出家门,也足可见菲利普夫妇自私自利,不念兄弟情谊,心之狠也。如果说是按照“当时的惯例”而赶走于勒,那则说明这种无视亲情的冷漠在当时更具有普遍性。

二是巧遇于勒,惊恐避让。当菲利普一家带着美好的希望和欢快的心情去哲爾赛旅行时,意外的遇见了曾让他们朝思暮想的于勒。然而却没有热情的拥抱,更没有激动的泪水,有的却是惊恐和绝望,因为眼前的于勒并非富翁,而只是个“衣衫褴褛的老水手”。兄弟分离多年,菲利普夫妇没有不计前嫌,把垂垂老矣的于勒带回家,而是新怨旧仇一齐发作,恐惧、愤怒、辱骂,躲避。菲利普夫妇一系列神态、言行、心理的的变化让他们的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嘴脸毕现无遗,哪还有什么兄弟情呀!正是“昨日盼之,今朝咒之,心里岂念骨肉;富贵趋之,贫贱避之,目中唯有金钱。”

2.爱情。爱情是最神圣、纯洁的,不容被金钱和欲望亵渎。菲利普的大龄女儿一直嫁不出去,主要由于家境不富,无人相中,再者是于勒的信让一家都沉醉在发财的美梦之中,于是又不愿屈于就贫者。这种“高不成,底不就”的尴尬皆由功利心在作祟,是金钱在支配人的爱情观。那个公务员之所以与“我”的二姐结婚,那是他凭于勒的信作出了有钱的“精明判断”,并非他“诚实可靠”。菲利普能把女儿嫁给没什么钱的公务员,想必也是权衡再三的,没钱有权也行嘛!可悲啊,这种爱情夹杂着难以启齿的阴谋!当爱情被支配时,就犹如鲜花里注射了毒液。

3.友情。金钱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菲利普夫妇出于钱的考虑,已淡化了或正在淡化着他们的友情。这里作者没有展开描写,而是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即“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句话看似闲笔,吃饭也看似无关紧要,而实际上此笔以最精练的笔墨写菲利普回避吃饭,就是回避朋友间感情沟通。这种回避就是疏远,就是“利穷则散”。这里也让人领略到了漠泊桑高超的笔墨技巧,把金钱对人的无形的左右写得不露丝毫痕迹。

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菲利普夫妇为钱所喜,为钱所忧,他们不仅丧失了亲情,不懂得爱情,疏远了友情,就连人性中的最后一点怜悯之心都将丧失殆尽。当“我”把10个铜子的小费给那个“又穷又苦”“满脸愁容,狼狈不堪”的“父亲的亲弟弟,我的亲叔叔”于勒时,母亲的气急败坏,父亲的“眼色”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无情和虚伪。相反“我”没经得同意而付小费的举动饱含着对于勒的无限同情。文中的“我”就像那个敢于喊出皇帝身上没穿衣服的小孩一样心地善良,纯洁无邪。仅剩的一点人性的同情可怕也只有在“我”这样的小孩身上有所体现罢了。

菲利普的一家生活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已,作者批判的不仅是菲利普夫妇,更是意在批判那个让人窒息的有钱无情的冷漠社会。

(作者介绍:于双依,武汉市洪山高中高三(3)班学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